汪 健,黄健勇
(浙江省杭州市城郊河道管理处,310014,杭州)
浙江省杭州市地处江南水乡,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323条,长14750 km,水面率达8.2%。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因水而名,水是城市的灵魂,江、河、湖、海、溪五大水体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水系特征。
杭州市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553 mm,多年平均年地表水资源量143亿m3,人均年水资源拥有量 2195 m3。2009年全市供水和用水量均为54.3亿m3,其中生产用水量 32.4亿 m3,生活用水量6.4亿m3,生态和环境用水量15.4亿m3。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年生活用水量62.4 m3,农村人均年生活用水量41.5 m3。钱塘江年径流量达24.6亿m3,苕溪年径流量达11.2亿m3,为城市各项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运河、西湖、西溪湿地、钱塘江以及密布的市区河网经人工沟通已经相互交融,共同构成杭州城的血脉。
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水文化在杭州数千年历史传承中占据重要地位。西湖作为杭州的代名词,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传诵和赞美的诗篇。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不仅发挥着经贸往来的功能,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集聚和文化交流场所。钱塘江以其独特的涌潮而举世闻名,钱塘观潮作为一大盛事一直延续至今。西溪自古就被文人墨客视为休闲、养生、隐居和吟诗作画的佳境,不少名人在此修建书院、草堂,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唐寅的《西溪图》。水文化已经深植于这片土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数的河道、桥梁、泉水、水井、闸坝等也是重要的水文化遗产,部分得到了留存和恢复,如拱宸桥、虎跑泉、龙井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作为著名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杭州水景颇具特色。古典的江南园林风景中水是灵魂,山水与亭台楼阁、花鸟鱼虫交融辉映,展示江南水乡水墨画般的雅致和灵动,如西湖十景中的“曲院风荷”“花港观鱼”“三潭印月”等。历史人文景观数量很多,有著名的岳庙、苏堤、白堤,还有“雷锋夕照”“龙井问茶”等。自然生态景观也独树一帜,如西溪湿地15 km2内溪流、港湾、鱼塘、芦花、杨柳、柿树、菱角,构成了江南水乡的特有韵味和生态特点,历史上有“西溪八景”“秋雪八景”等。而汹涌的钱塘潮却呈现出另一番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景象。
杭州是一个水灾害较多的城市。春季雨水较多,易形成春汛。6—7月进入梅雨天气,是洪涝灾害多发季节,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易形成台汛。城市的地理位置、水系特点也不利于防洪排涝工作的开展。“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形态决定了防洪工作的艰巨性。钱塘江、苕溪两大流域紧密相依,任何一面都有可能形成水患威胁,尤其是城北的苕溪流域防洪标准较低,径流调蓄能力不强,易暴发流域性洪水。水害已成为制约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排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标准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给杭州市区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河道甚至西湖、西溪和运河的水环境质量也大幅度下降,多数河道水质为劣Ⅴ类。90年代相关部门开展了一些水环境治理工程,但整治范围有限,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规划,整治效果不理想。进入新世纪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五水共导”治水要求,河道实施了清淤、配水、绿化、截污、驳坎、保洁等一系列措施,西湖、运河、西溪湿地则按照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要求,实施了科学的规划和系统的整治建设,水环境质量有了根本性好转,但距离功能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在“五水共导”发展战略引领下,杭州城市水系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推进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等水体综合保护与整治开发,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努力把杭州打造成“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部门不仅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还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和建立高效的管理运作体系。一是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具体的建设和管理。市级层面设立了河道建设中心和河道监管中心两个副局级单位,分别负责市区河道的整治建设和管理,各区也成立相应的机构。西湖、西溪、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分别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建成后转变为相应的管委会。二是做好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规划既要满足市区水系作为一个整体,实现防洪、排涝、通航、景观、生态和水资源调度各方面的功能,又要充分体现每个独立水体自身的特点。编制了河道景观、引配水、土地利用、通航和长效管理五大总体规划,作为基础性规划,将在各水体的专项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专项规划要有鲜明的特色,如西溪以突出生态保护为主,运河以展示区域文化为主,西湖则以凸显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各有特色,相辅相成。三是整体推进,分步实施,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西湖通过整治建设已经第八次推出“新西湖”,西溪湿地已经完成三期整治建设并第四次推出“新西溪”,运河也已经第四次推出“新运河”,市区河道整治已经跨入第四个年头,力争五年完成整治。整体推进、分步实施使水系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资金投入更有保障,整治措施更全面深入。
围绕 “保护西湖、申报世遗”目标,按照“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传承历史、突出文化,以民为本、为民谋利,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自2001年始连续9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通过综合保护,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通过综合保护,修缮、恢复和重建了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拆除违法及有碍观瞻的建筑58.5万m2,外迁单位265家、住户2791户,恢复西湖水面0.9 km2,西湖水质也大大改善,水深从1.65 m提高到2.5 m,水体透明度从50 cm提高到73 cm,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得以修复,杭州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得以重现,“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全面形成。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是一项还湖于民的“民心工程”、保护环境的“生态工程”、传承历史的“文脉工程”和提升城市品位的“竞争力工程”。与过去的西湖相比,现在的西湖更生态、更亲民、更和谐、更有品位。
西溪湿地是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面积10.64 km2。综合保护工程于2003年开工,2009年年底基本完成并分阶段向社会开放。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民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系统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建设,改善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展示西溪历史文化和风情。采取多项生态措施,修复和培育了现有的池塘、河汊、港湾等次生态环境,初步形成了各类湿地生物的栖息地。通过引配水、截污和生态保护,西溪湿地内水环境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由劣Ⅴ类逐步改善为Ⅲ~Ⅳ类,核心景区基本达到Ⅲ类。植物品种从原来的300余种增加到现在的近700种,鱼类及水生动物达到60种,鸟类由原先的79种增加到112种,自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恢复重建了西溪“七景”“两堤”,包括秋雪庵、西溪草堂等人文景观。建成了深潭口、三深村、龙章村等民俗文化旅游村,将福堤打造成民俗风情景点集聚与历史文化展示的“文化长堤”,保留和修缮特色民居31000 m2,成为独具特色的民居博物馆。
围绕“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拓展旅游、系统综合、品质至上、有机更新”原则,以规划建设运河新城、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培育运河沿线业态、抓好长效管理为重点,努力把运河打造成世界级旅游产品,体现运河宜居、宜游、宜文、宜业、宜商的特色。自2006年工程实施以来,完成运河干流淤泥疏浚36万m3,支流清淤59万m3,运河水系引配水量达13亿m3/a,运河干流生态驳坎23.9km,支流驳坎33 km。完成运河两岸5个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7处工业遗址的保护性整治和开发建设,新建18条城市主次干道、9座桥梁和2座旅游码头。开通了运河水上巴士,形成了水陆交织的交通网络,可以使人们充分领略运河沿线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按照“以河道带整治、带保护、带开发、带管理,加快城市更新”的要求,已从2007年开始用5年时间对绕城公路以内1 km以上的291条长873 km河道进行综合整治。遵循“截污、护岸、疏浚、引水、绿化、管理、拆违、文化、开发”方针,整治内容不仅包括河道整治,还进行沿河立面整治、杆线“上改下”、历史文化碎片挖掘整理、旅游景观资源开发、沿河土地开发等。经过3年建设,已完成河道148条总长约326 km,贯通沿河慢行系统370 km,新增绿化面积534万m2,市区河道自然生态大大改善,沿线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修缮。运河—余杭塘河—西溪湿地,运河—钱塘江,运河—上塘河—余杭天都城,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路全面贯通,16艘大中型漕舫船和运河水巴士串起运河、西溪湿地和钱塘江。随着市区河道综合保护工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河道将得到整治并纳入市区河道通航范围,马可波罗形容的“大河通大船,小河通小船”的盛景将重返人间天堂,一座“东方威尼斯”的轮廓初现,河道沿线变得愈加繁荣。
杭州市在引配水工作上起步较早,2001年开始统一组织开展城市水系的引配水工作,编制实施了统一的引配水实施规划,制定了详细的调度运行方案,出台了监督考核的工作机制,引配水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得到了充分体现。10年来引配水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近年重点建设的钱塘江三堡引水工程直接从钱塘江三堡船闸处修建输水箱涵通入运河,流量25 m3/s,为运河提供优质水源。珊瑚沙引水工程旨在利用钱塘江自流水的动力通过大范围调水,解决西溪湿地以及市区西部河网的环境用水,流量25 m3/s。为根本解决市区汛期的排涝问题,正在实施三堡排涝泵站工程建设,排涝能力达到200 m3/s,是我国最大的排涝泵站,工程预计2012年建成。
钱塘江潮水产生的破坏力极强,最高速度12 m/s,冲击力达7 t/m2。观潮最重要的是确保人身安全,历史上“潮水吃人”的惨痛教训多不胜数。为确保观潮人员的安全,成立了管理队伍,提高了观潮的安全性。潮水还影响市区的饮用水供给,为提高抗咸能力,正在实施闲林水库工程建设,库容 1800万 m3,投资 19亿元,可以将市区饮用水水源保障能力从1.5天提高到10天,并对调节城西地区的环境用水和防洪排涝发挥积极的作用。
西湖、西溪、运河都是稀缺性资源,应当在水景观营建上坚持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努力打造成城市乃至国内国际的精品工程。设计者要精心构思,大胆创新,大至一条河流、一片水域,小至一座水坝、一处河埠,都要做到精雕细刻,努力实现最佳效果。对于具有重要地位或者文化底蕴深厚的河道,要区别对待,重点建设,努力打造成城市的精品亮点,如中河、上塘河等。
引配水是一把“双刃剑”,虽有优势,但也有弊端。一是加剧了水系的人为分割。为做到引配水调度的精确化,配置好河道流量,新增了许多控制水闸,有的甚至形成封闭的水系,造成河道人为阻隔,不利于河道生态功能的发挥。二是盲目引水可能导致生态危机。例如水质净化功能是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体现,而人为的过量引水可能产生严重的负面干扰,甚至改变原有生态系统功能。西溪湿地由于水量不足,一方面需要通过一定量的引配水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过量引水尤其是在枯水期可能不利于湿地按照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调蓄水源、净化水质。钱塘江和西溪湿地有着不同的生态特点,在水质、生物、功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进行科学适量引水是保障湿地生态环境的关键。
发展城市水上交通,符合杭州城市的特点,应立足长远,分步实施,不可一蹴而就。当前应首先在重要河道上开辟航道,实现“大河通大船”,并适当发展中小河道的通航,确保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益。今后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再逐步实现“小河通小船”的目标。
[1]徐雷,楼杰.五水共导·品质杭州——杭州“市区河道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工程”的理论解读[J].中外建筑,2009(11).
[2]王国平.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走科学城市化道路——关于城市化挑战与杭州城市有机更新的思考[J].政策瞭望,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