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勇
(陕西省水利厅,710004,西安)
坡耕地是指分布在山坡上、地面平整度差、跑水跑肥跑土突出、作物产量低的旱地,一般是指 6°~25°之间的地貌类型(开垦后多称为坡耕地)。坡耕地既是山丘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用地,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地。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土壤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50~200 kg,而且全国还有 610万 hm2坡度在 25°以上的耕地,长期耕作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国家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分重视,在组织编制《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的同时,2010年启动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陕西是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省份之一。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地域南北跨度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秦岭、北山为界,北部为陕北高原,中部为关中盆地(平原),南部为陕南山地 (秦巴山区)。全省耕地总面积404.90 万 hm2,坡耕地 190.27 万 hm2,占耕地面积的46.99%,其中大于25°陡坡耕地38.68万hm2,占坡耕地面积的20.36%。坡耕地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渭北高原沟壑区和陕南秦巴土石山区,秦岭北麓有少量分布。全省人均基本农田只有0.8亩(0.053hm2),特别是陕南山区基本农田少,坡耕地占基本农田的80%以上。在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面积占该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8%,但土壤流失量却占该区土壤流失总量的30%以上。在陕南土石山区,坡耕地面积占该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3%,但土壤流失量却占该区土壤流失总量的36%以上。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耕地土层变薄,每年丧失大量肥沃表土,导致部分土壤退化和农业减产,造成土地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河道、水库,导致防洪形势严峻。同时,水土流失形成最为严重的面源污染,对河流的水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加快坡耕地综合治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丘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一项重要工程,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山丘区新农村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防洪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结陕西多年来坡耕地综合治理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农村、特别是山区经济发展状况,在新形势下开展坡耕地综合治理,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合理配置治理措施,最大限度保护土壤和利用降雨,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充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于以上两点,提出如下治理开发思路。
陕西坡耕地水土流失主要由局部暴雨形成的坡面径流所造成。多年治理坡耕地的成功实践证明,任何单一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在坡耕地综合治理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各项治理措施,形成综合防御体系和多层次多功能的开发体系。在具体治理措施配置上,要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统筹规划,特别要加强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农艺、农机措施的结合,搞好坡面水系、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的综合配套,充分发挥工程系统的综合效益。
陕西南北狭长,地貌类型和经济发展各异。在坡耕地治理措施配置规划中,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水土流失特点,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有效的综合防治与开发利用体系。要坚持群众意愿和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对照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陕南人均1亩,关中人均1.5亩,陕北人均2~3亩”的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对达到目标要求的县区村镇,应以林草和经济林果为主,推行有计划的退耕还林,实行林粮、林草结合。在项目选择上,要根据不同地区坡耕地治理的难易程度和紧迫性,突出重点,统筹安排,近期要以缺粮特困地区、水库移民安置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为重点;在实施地块选择上,要坚持先易后难,优先选择坡度较缓,近村、近路、近水的地块实施坡改梯工程;在坡改梯建设上,田坎宜石则石、宜土则土,田面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在林草布局上,要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不要搞“一刀切”。要走粮钱双丰收的路子,提高坡耕地治理开发效益,使之成为山区农民的温饱工程和致富工程。
在坡耕地治理规划和项目区选择时,要立足当地实际,与退耕还林还草、基本口粮田、土地复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等相关项目结合起来,坚持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治理,确保“改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真正使广大山丘区群众感受到坡耕地治理工程建设带来的效益和实惠。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全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9万km2,实施坡改梯45万hm2,坡耕地营造经果林76万hm2,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虽经过多年的治理,坡耕地面积仍十分大。截至目前,仍有坡耕地190.27万 hm2,其中大于 25°需要退耕还林的面积38.68万hm2,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为抢抓当前国家重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机遇,推进陕西坡耕地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特提出如下措施:
坡耕地综合治理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摸清底子,结合实际,制定好规划,科学配置治理措施。首先,要根据《全国坡耕地治理工程规划》,结合陕西实际,编制好“全省坡耕地治理程规划”,进一步明确坡耕地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建设目标与任务、建设重点与布局、具体方案与措施,做到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目标科学,任务明确。其次,要分类指导,科学配置措施。根据陕西实际情况,措施配置应充分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近村缓坡地建设基本农田。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梁峁坡的缓坡地区建设基本农田,配套生产道路和水窖等蓄水设施,在沟道内新建淤地坝,并对旧坝进行加固,对水毁坝进行恢复,对沟道内的沟台地修建保地堤,配套灌溉水系。对黄土高原沟壑区主要在塬顶及塬坡坡度较缓的地区,田面尽量放宽,配套灌溉水系和生产道路。对陕南土石山区,盆地周边丘陵区大面积实施坡改梯,对浅山和深山区以沟道沟台地保护为主,适当的地区开展坡面治理。在实施坡改梯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布设截流排洪系统,有条件的地方可修建池、窖、塘、库等小型拦蓄工程,形成层层拦蓄的综合防御体系,实现泥不下山,水不乱流,高产稳产。二是梁峁坡布设等高灌木带(植物篱)。不论是陕北丘陵沟壑区、渭北高原沟壑区,还是陕南土石山区,梁峁坡坡度一般在10°~25°之间, 除缓坡地预留基本农田用地外,其余坡地可按照统一规划,全部布设植物篱等生物措施,即每隔一定坡间距,沿等高线布设一道生物埂,形成一条水平生长的茂密灌丛。三是沟谷坡配置灌木林。沟谷坡面积一般占小流域面积的30%~40%,坡度一般为25°~45°,梁峁坡产流和沟道自身径流交汇,侵蚀十分严重,一般年侵蚀模数为15000t/km2。应在沟谷坡营造灌木林,层层拦蓄。从峁顶到沟底,通过科学配置治理措施,形成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综合防护体系,不仅有效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充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而且还促进植被恢复,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要以国家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为契机,在陕西的陕北、渭北和陕南不同类型区建立坡耕地水土流失示范点,科学布设各项措施,积极开展治理实践,积累和创造治理的做法和经验,树立治理典型样板,通过以点带面,推进面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程。
坡耕地综合治理,面对偏远山区,实施的主体是农民。要让农民欢迎支持,必须首先使农民得到实惠。在项目区选择和布设中,要做到相对集中连片,实行规模治理,即将项目区放在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的重点区域,并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治理效益,真正实现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带动一片,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在项目实施中,要切实搞好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坡面径流调控技术、混凝土薄板筑埂技术、生物护埂利用技术等试验研究,提高治理科技含量。要研究探索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经济社会条件的坡耕地治理模式,为综合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应及时进行总结,广泛推广,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
[1]谢俊奇.中国坡耕地[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2]三峡都市报.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EB/OL].[2009-01-05http://www.sxdsb.com/2009-01/05.
[3]陕西省国土资源厅.2008年陕西省国土资源公报年报[Z].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