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军科,刘 闯,李学武
(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第一牧场,北京 通州 101105)
牛传染性结膜角膜炎(infectious bovine keratoconjunctivitis,IBK),俗称“红眼病”,是由牛摩拉克菌引起的牛群中最常见、损失最严重的眼病之一。任何年龄的牛均可感染,但3~6月龄的犊牛最易感。环境中的病菌和患病牛为主要的传染源,本病为虫媒及高度接触性传播,昆虫通过在患病牛和健康牛之间的活动将病原菌传给健康犊牛[1]。犊牛感染摩拉克菌后常引起眼睛溃疡、疼痛、影响犊牛生长,甚至导致犊牛失明,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现将本牧场一起控制消灭牛传染性结膜角膜炎的事件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自2009年6~9月间,本牧场后备牛舍3~6月龄犊牛散发牛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前后总共有169头犊牛发病,其中严重病例27头,患病牛一侧或两侧结膜潮红,角膜混浊,水肿,中央“火山口”样溃疡,眼角流出脓性分泌物,遍布半边脸,患病眼视力下降严重;一般病例41头,患病牛角膜中央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白斑,眼角有黏性分泌物,视力下降不明显;较轻病例101头结膜微红或不红,眼角有黏性分泌物。
由于患病牛较多,因此设立两个病牛隔离舍,按月龄将其分别隔离饲养(3、4月龄和5、6月龄),并对隔离牛舍及病牛的活动场所、夹杠、饲槽等患病牛所有能接触到的东西进行彻底消毒,病牛的运动场用5%火碱消毒,牛舍器械及病牛用灭毒威按1∶400稀释后喷洒消毒。同时进行灭蝇工作及粪污清除工作。
对于较轻症状牛,配置抗生素冲洗液,即每500mL注射用水加庆大霉素200万IU,地塞米松25 mg,充分混合后用于病牛眼睛的冲洗,每天1次。对于重症牛及一般症状牛,采用自家血加抗生素混合疗法,并辅以麻醉类药物,即颈静脉采血10~20mL,与160万IU青霉素钾、0.3 g盐酸普鲁卡因充分混合后,注射到犊牛患病眼的眼睑皮下,同时外用上述抗生素冲洗液加强治疗。经过治疗,101头较轻症状牛用抗生素冲洗液冲洗5 d后全部治愈;41头一般症状牛经过1次自家血加抗生素混合疗法后,第3天泪痕消失,但角膜中央仍有白斑,待病牛眼睑消肿后(5 d左右),补加一针,患病牛白斑彻底消失一般需要15 d甚至更长时间;27头重症牛也采用自家血加抗生素混合疗法,并在病牛眼睑消肿后继续注射,24头病牛第5天泪痕消失,仅有3头眼角仍略有黏液排出,第8天27头病牛症状明显好转,溃疡开始收缩,眼角干燥。持续治疗1个月,27头重症牛全部治愈,但角膜中央留有白斑,截止发稿时止,重症牛的眼角膜中央的白斑大部分已经消失(约两个月左右)。
牛摩拉克菌主要引起牛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患病牛常由于眼睛疼痛而影响采食和产奶,因此牛摩拉克菌的流行常给牛场造成巨大损失。疾病发生以后,及时的确诊和防治措施是驱除本病的关键。
2.1 由于文献介绍牛摩拉克菌主要为虫媒传播[1],所以目前对本病的防治措施主要为消毒和驱除蚊蝇等。但在本场疾病的暴发中,仅一个栅栏相隔的两个牛群的发病率却有巨大差别,同群内的感染率非常高,提示蚊蝇在本场IBK的暴发中并不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笔者曾观察到患病牛由于痕痒,在夹杠上摩擦眼睛部位,怀疑夹杠为本场IBK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在消毒过程中重点消毒夹杠,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提示接触传播在IBK流行中的重要性。
2.2 已有的报道对奶牛传染性结膜角膜炎的治疗主要采用化学杀菌药冲洗眼睛,如1%硼酸、2%明矾等[2],一般需要每天对眼睛冲洗3次以上,对于重症病例甚至需要每天冲洗5~6次,这不适用于规模化养殖场。本疗法将自家血、盐酸普鲁卡因、青霉素混合以后,体积在30mL左右,眼睑皮下注射后会形成水肿,其完全消退需要4~6 d的时间,待完全消退后再注射第二针,一般病例2~3针即可痊愈。不仅此法节省了人力和药品,还减少了对奶牛的应激。
2.3 自家血疗法它能增强全身和局部的抵抗力,强化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有助于疾病的恢复。自家血疗法在兽医临床上被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在眼病中,自家血疗法对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混浊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3]。但自家血疗法对奶牛传染性结膜角膜炎的治疗却一直没有报道。本试验采用自家血和抗生素混合疗法,同时辅助以麻醉类药物,麻醉类药物的辅助应用不仅可以减轻患病牛的应激,还可以对其他药物起到缓释作用,增加药物的作用时间。
[1]Rebhun W C.奶牛疾病学[M].赵德明,沈建忠,主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耿广多,孙健,王庆才.奶牛红眼病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奶牛,2003(3):48-49.
[3]赵后福,张玉域,崔文东.盐酸肾上腺素配合自家血治疗牛角膜炎21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