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丙生
吉林省白城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37000)
黄疸是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血浆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的巩膜、皮肤、黏膜、大部分内脏器官及某些体液黄染。它既是一种症状又是一种体征,可于多种疾病中出现。因此必须根据临床表现、黄疸的性质及特点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诊断。诊断的目的在于明确病因、病变部位和疾病的性质,为选择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黄疸按其产生的原因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和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部分胆汁淤积性黄疸需内科治疗,只有部分阻塞性黄疸需要外科治疗。
据西方国家尸检报告,有胆石者占5%~25%,其中约2%为肝内胆管结石,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多2倍以上,40~50岁经产妇20%~30%患有本病。但有结石存在并非一定产生症状或者发生黄疸。据国内资料报告,胆囊结石黄疸发生率为10.34%,肝外胆管结石为29.28%,肝内胆管结石为17.65%,胆囊合并肝外胆管结石为42.35%。因结石而出现腹痛、寒战、高热、黄疸者,胆囊结石为6.0%,胆管结石为7.91%~35.29%。但从人群总体基数分析,结石仍是重要的致黄因素。B超、核素、胆系造影,经口服或静脉造影、PTC、ERCP、CT、腹部X线平片或术中胆系造影均对胆石的诊断有重大帮助。
原发性肝癌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3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多见。肝癌早期常无临床表现,可通过AFP、血清酶学,癌胚抗原(CEA)测定发现,并通过B超、CT、同位素扫描、血管造影等手段进行定位,早期发现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肝癌出现明显黄疸时手术切除希望已不大。
壶腹周围病变是重要的致黄因素,其主要特点是黄疸进行性加深伴有胆囊和肝脏肿大,患者可无腹痛或有隐痛。若胆管癌肿位于胆囊管以下,其表现类似壶腹癌。若肿瘤位于胆囊管以上,则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肝内胆管扩张、胆囊萎缩和肝内胆汁淤积。对此两种疾病ERCP为首选检查手段,可显示胆管狭窄部位。B超可见胆总管扩张、肝脏或胰头部肿物、胆囊肿大。PTC、低张十二指肠造影、CT对本病的诊断均有帮助。据有关资料报道,在壶腹周围病变中,壶腹癌约占45%~46%,胰头癌占38%~40%,胆总管下段癌约占3.5%~5.7%,十二指肠癌占5.3%~6.6%;其他癌肿约占3.7%,良性疾病约占2%~3%。
肝胆管发育畸形、胆管寄生虫病、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管残端结扎过低、胆管探查术后边距缝合过多引起瘢痕挛缩、肝胆管内出血块所致堵塞、局部手术、炎症、出血后粘连等,均可引起胆管狭窄或梗阻。
肝内良性肿物如肝脏肿瘤、囊肿、肝包虫病、肝内脓肿、肝结核、肝内转移性肿瘤、肝脏及胆管损伤、门静脉高压征、食管下端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后肝功能衰竭等,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黄疸、妊娠性黄疸等。例患者男性,30岁,上腹痛、高热、黄疸1周入院,1周前因受凉周身无力,食欲不振,继而发热、腹痛并出现黄疸。腹痛为胀痛样,位于右上腹,继而波及全腹。查:巩膜深度黄染。心脏(-),右肺呼吸音减低粗糙,左肺正常,肝区叩痛(±)。全腹肌紧压痛,右上腹尤重。肠鸣音消失。WBC 2.4×109/L,N 0.97,I.150u,TBIL 90.63μmol/L,SGPT 80U。拟诊腹膜炎,胆囊穿孔,继发性胆管结石。当即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切开腹膜后即有混浊的腹水流出,探查所见,肝脏严重充血水肿,边缘钝圆。胆囊呈淋巴淤积性增厚,内无结石,可以压缩。胃、十二指肠正常,切开胃结肠韧带全面探查胰腺未见异常。取肝组织作冰冻切片检查,诊断为坏死性肝炎。术后大力全身支持和保肝治疗,深静脉高价营养支持。多次复查转氨酶未超过100U,而白、球蛋白比例由1.5∶1降至1∶l、1∶1.5,黄疸进行性加重,最后死于肝功能衰竭。
这一类型的黄疽病死率甚高,肝脏已经处于严重的失代偿阶段,再经过麻醉和手术的创伤等损伤,则肝脏很快进入衰竭阶段。因此必须仔细地、全面地分析病情,综合实验室检查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患者女性,34岁,经常性上腹不适已4个月,出现巩膜黄染3个月。上腹时轻时重,加重时隐隐钝痛,肝区较为明显,发病以来从无绞痛史,亦不发热,黄疸有所波动,但未完全消失,近半个月黄疸加深。曾作多次肝功检查,SGPT 240~350U,I.I 40~50U,A 35~36g/L,G 28~30g/L,TBIL 76.96μmol/L。肝脏于右肋缘下触及,并有轻度触痛,脾未触及。发病以来一直行保肝治疗,但不见好转。B超:肝脏稍增大,胆囊不增大,壁不增厚,内无光团及声影,胆总管稍扩张,直径约1.2cm,胆总管下端模糊不清。因黄疽较深及肝功能有损害,故不适于作静脉胆道造影。用细针经皮肝胆管穿刺造影,肝内外胆管均已显示,部分胆管稍粗,胆总管胰腺段受压,并有一小的缺损区,拟诊为胆管结石。手术探查所见:肝脏、胆囊正常,胆总管扩张1.2~1.5cm,胆管壁稍厚,胆总管下端可触及被纤维组织包绕的结石,结石约0.8cm×1.8cm,予以取出后将纤维组织分开后见结石为胆固醇为主的混合结石。术后黄疸、SGPT逐渐降至正常,术中所取的肝组织,经石蜡切片证实为胆汁淤积,无肝细胞坏死现象。
肝外胆管梗阻误为黄疸型肝炎者,可高达10%,以胆管结石为多见,其次胆管肿瘤、肝癌等。由于肝外胆管阻塞,胆道形成高压,超过肝细胞所能承受的压力后,细胞坏死,释放出SGPT。
易发生误诊的是:乏特壶腹部无痛性结石,当梗阻严重时出现黄疸,误为壶腹癌,有时小结石包于纤维肉芽组织中, 即便在术中亦可误为肿瘤。相反,有少数病例结石与乏特壶腹癌并存,取出结石后未再进一步检查,结果将腹部癌肿遗漏,特别是肿瘤在早期更易漏诊。
发病的前驱症状,典型表现,以及一些特有的体征等加以鉴别,若能掌握其客观规律性加以认真的综合分析,则阻塞性黄疸病例在术前大部分可获得正确的诊断。
对鉴别黄疸为肝内或肝外阻塞有所帮助。①腺苷脱氨酶(ADA):正常值少于25U,肝细胞损害时明显升高,胆管阻塞的早期多不升高。②碱性磷酸酶(AKP)及其同工酶:阻塞性黄疸,AKP升高,若持续低值则阻塞性黄疸的可能性较小,但肝内某些浸润性病变,或占位性病变时,AKP明显升高。③天冬氨酸转氨酶同工酶:血清中线粒体GOTm<5U,活动性肝炎则明显升高。而胆结石所致的黄疸,不论黄疸深浅,一般GOTm均正常,但恶性肿瘤所致的黄疸,大部分GOTm增高。④5'-核苷酸酶(5'-NT):正常值2~15U,在梗阻性黄疸时>15U。⑤γ-谷氨酰转酞酶(γ-GT)及其同工酶:正常人血清中γ-GT<3U。肝内外阻塞时均升高。肝外阻塞大于肝内阻塞,胆道恶性梗阻大于良性梗阻。升高值与胆道梗阻程度、恶性程度成正比。⑥脂蛋白-X:梗阻性黄疸时,此值可升高。
PTC、ERCP、B型超声、CT、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诊断(FNACD)等检查,均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