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子显
(青海省都兰县察苏镇兽医站,青海都兰816100)
草地型藏羊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常引起大批藏羊发病和死亡。高寒地区通常在污染的草场上放牧或被狼咬伤后,引发此病。笔者遇到一起藏羊巴氏杆菌病,进行了有效的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2007年12月,本县沟里乡某村牧民多吉自然放牧的藏羊发生一种拉稀,咳嗽,流鼻涕,突然死亡为特征的疾病。
该牧户所处的冬季草场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山高沟深,自然屏障好。2007年12月初该地发现有大批的岩羊死亡,不久该牧户所养的300只藏羊,每日有1~2只死亡,共发病 30只羊,全部死亡。当地兽医和牧民诊为疑似藏羊梭菌病,随进行治疗,并注射了羊梭菌多联干粉灭活疫苗,未见效果,仍有死亡。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停止;体温升高至41℃~42℃,呈现寒颤,驱赶不愿走动;咳嗽,鼻孔有黏性分泌物流出。眼结膜潮红,下颌呈现水肿;初期排稀软粪便,后期腹泻,粪中混有血液和黏液。听诊胸部有湿啰音及支气管呼吸音。听诊肠音,时而高潮,时而低沉。病程一般为2~5 d,如不及时救治,多在5 d内死亡。1周岁羊突然发病,呼吸急促,孤立一旁,有的伏卧,驱赶不愿起立,可于数小时或数分钟内死亡。有的夜间无任何症状,次日早晨死在羊圈内。
尸检内脏器官、黏膜、浆膜、舌、皮下组织有出血点,心肌、肝脏和肾脏变性。胸腔内有黄色渗出物;肺淤血,有小点出血和肝变。脾脏不见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真胃和十二指肠充满血样内容物,真胃黏膜弥漫性出血。病期长者尸体消瘦,皮下胶样浸润,常见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心包炎,肝脏有坏死灶。
4.1 涂片染色镜检 无菌采取心血液,肝、脾组织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阴性卵圆形、有明显两极着色的杆菌。
4.2 分离培养 将新鲜的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皿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箱内进行培养,24 h后生长出白色、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露珠样的小菌落,无溶血现象,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后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无荚膜,为单个或成对排列。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结合该地羊的流行病学,确诊为藏羊巴氏杆菌病。
6.1 对疫区进行封锁,圈舍、用具及病畜分泌物用2%强力消毒灵进行消毒。病死羊进行深埋处理。6.2 病羊进行隔离治疗,肌肉注射青霉素160万~320万 IU,链霉素80万μ g~160万μ g,2次/d。用20%磺胺嘧啶钠50 mL,10%葡萄糖生理盐水150 mL,静脉注射,1次/d,连用3 d。
6.3 对健康羊用牦牛巴氏杆菌苗,做试验性预防注射,注后发病停止,效果显著。半月后回访,无一例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