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伟,连瑞丽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药物工程系,郑州 450011)
云芝[Coriolus uersicolor(L.:Fr.)Quel.]又称白芝、彩绒革盖菌、彩纹云芝、千层蘑等,是一种著名的木腐性药用真菌,在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云芝属。云芝原产于我国,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近年来发现其有效成分云芝多糖对疾病具有治疗的作用,对治疗慢性肝炎、迁移性肝炎、乙型肝炎有显著疗效,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治癌也较有效,是生产“云芝肝泰”的主要原料[1-2],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好的开发前景。笔者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研究,探索出了云芝代料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云芝属于高温型真菌,自然条件下,云芝的出芝季节在5~10月。一般情况下,在华南地区,2月上、中旬制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培,6月上中旬出芝;长江流域,4月上、中旬制种,5月上、中旬栽培,7月中旬出芝;黄河以北,4月下旬至5月中旬制种,5月中、下旬栽培,7月下旬出芝[2-3]。
根据当地的原料来选择配方配制,配方中的麸皮可用米糠和玉米粉代替,使用玉米粉时,用量要适当减少,以10%~15%为宜。常用配方如下:配方1为木屑75%,麸皮24%,石膏1%;配方2为棉籽壳99%,石膏1%;配方3为木屑40%,棉籽壳 40,石膏1%;配方4为木屑60%,麸皮19%,玉米芯 20%,石膏1%;上述配方中料水比例均为1∶1.3~1.4,pH自然。
做到“三均匀”,即原料与辅料混合均匀,干湿搅拌均匀,酸碱度均匀。拌料前先将拌料场地打扫干净,最好在水泥地面拌料。木屑主料应先过筛1次,以除去木刺等杂物。拌料时按配方比例,先将主料滩铺在场地上,而后将辅料如麸皮、玉米粉、石膏等先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再加入溶有磷酸二氢钾等辅料的水充分搅拌均匀,不能有干的料粒。同时调节pH为7.0~8.0,若偏酸,加入适量石灰,若偏碱,加入适量石膏粉。含水量要调至65%左右,一般手握培养料,手指间有水迹但不下滴,松开手指料结成团有裂纹即可。
拌好的培养料经堆闷 1~2h,待料吸足水分后及时装袋。若手工装袋取规格为长35cm,宽 17cm,厚0.005cm的高压聚丙烯或低压聚乙烯筒袋,先用线绳把一头扎好,接着用手将培养料装入筒袋内,边装边轻轻压实,用力要均匀,层层压实,松紧适度,培养料不能有明显空隙或局部向外突出现象,手触料袋有弹性,装料于袋口仅余7cm左右时扎好,一般每袋装干料约300~350g。若用装袋机装袋最好6人一组,1人往料斗里加料,1人装袋,1人递袋,另外3个人整理料袋并扎口。装袋时注意将塑料袋套在出料筒上,一手轻轻握住袋口,一手用力顶住袋底部,并轻轻揉袋,让料自然、均匀、稍紧实地进入袋内。扎口时将料袋用绳扎两圈后回折袋口再用绳扎紧,随后套好外袋扎活结。装袋机装料比较紧实均匀,效率较高,4~6人配合,1h可装500袋,较人工装袋效率提高几倍。
装袋特别注意:整个过程轻拿轻放,切勿刺破菌袋造成杂菌污染。装袋要集中人力快装,一般要求从开始装袋到装锅灭菌的时间不能超过6h,否则料会变酸变臭。若有条件,最好有周转筐,装好一袋放入筐内一袋(注意从四周向中间装)。料袋放入筐中灭菌,既避免了料袋间积压变形,又利于灭菌彻底。
料袋装好后立即进行灭菌,常压蒸汽灭菌可以使用常压灭菌灶,高压蒸汽灭菌使用卧式高压蒸汽灭菌锅。当前生产中常用“常压蒸汽包”来灭菌,具体方法是:在平地安放木排,下面插入蒸汽管道,在木排上铺垫透气材料,上面码放需要灭菌的料袋,上面用保温被盖严,四周与地面压牢、压严,从外形上看好像蒙古包,也称太空包。开始灭菌时,先留出离蒸汽管最远的一个角不压,用砖头或木棒撑起来,以便排除冷气,待排出的蒸汽到90℃时,再过10min,撤去支撑的砖头或木棒,并将此角压严。继续供汽,直到太空包鼓起来,待料袋中心温度升至100℃开始计时,需要灭菌16~20h,也要遵循“攻头、促尾、保中间”的原则。
料袋灭菌后,移入无菌室或无菌箱内,冷却24~48h后,待料温降到28℃以下时,用手摸无热感时即可接种,菌种应选用生活力旺盛、健壮、无杂菌污染的适期菌种。在整个接种过程都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做到严和快,以减少杂菌污染。接种一般在接种箱、接种室或接种帐中完成,但无论在何种场所接种,接种空间一定是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目前,由于接种帐成本低、效果好、操作空间宽敞,也可随时移到合适的地方(如培养室、大棚内)进行接种,在生产中已广泛应用。生产中一般在接种的前一天晚上对接种帐进行熏蒸消毒,第二天早晨开始接种。采用两头接种,接种量以15%~20%为宜,接种量一般每袋菌种(17cm×33cm)种接20~25袋。接种后将袋口套上颈圈,并用棉花塞口,然后移入培养室进行发菌培养。
培养场所应事先打扫干净并消毒,用硫磺粉、敌百虫掺豆秸、刨花等易燃物燃烧熏蒸消毒,密闭24h,创造适宜发菌的环境条件,就可将菌袋搬入培养室内进行发菌管理,一般25~30d菌丝长满袋。
在菌丝封满料面之前,培养室温度以21~25℃为佳,以防高温下杂菌发生。菌丝封料后温度控制在22~25℃(室温),不能超过28℃。这段时间应注意除杂,一旦发现杂菌应及时取出,挖除杂菌和补料重新灭菌。随着菌丝生长,呼吸量增加,料温升高,应适当降低室温,使料温不超过28℃为好。料袋码放的层数应视环境温度而具体掌握。气温在10℃以下时,可堆积4~5层;气温在10~20℃时,以堆 3~4层为宜;气温在20℃以上时,菌袋宜单层排放,不宜上堆。但管理的关键是料袋内插温度计,以不超过28℃为宜。堆垛发菌后,要定期检查料袋中温度计的显示,注意堆温变化。
日光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以60%~70%为宜,既要防止湿度过大造成杂菌污染,又要避免环境过干而造成栽培袋失水。若雨水过多,在培养场地撒些石灰,以降低空气相对湿度。
云芝菌丝生长不需光照,在黑暗环境中生长良好,强光照射会降低菌丝生长速度,使子实体提早形成。因此,在日光温室内发菌应覆盖草帘遮光。
一般菇棚每天至少通风0.5h,保持发菌环境空气清新,每隔3~4d菌袋上下调动一次,将下层料袋往上垛,上层料袋往下垛,里面的往外垛,外面的往里垛,以保持每袋的料温平衡,检查并防治杂菌污染。发现有杂菌污染的料袋,采取销毁或单独培养的措施,若发现有菌丝不吃料的,必须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菌袋的质量。当菌丝发满1/4时,就应增加袋内外空气交换,促进菌丝生长。具体措施有两种:一是在菌丝生长前缘用消毒细针轻扎7~8个孔;二是将袋口绳子自然松开。
日光温室内做畦,畦床南北走向,芝畦不宜过宽,以80cm为宜,深20~25cm。跨度8m的日光温室一般去除底角和纵向过道,可以利用的长度为7m左右,因此畦长依棚的跨度酌情确定。畦与畦之间要留40cm的过道。畦床做好后,先在畦底及畦床四周撒一薄层石灰粉进行消毒、驱虫。畦底及四周拍实,用1%~2%石灰水消毒预湿畦床。覆土材料要求土质疏松,腐殖质含量丰富,砂壤质,含水量适中,即手握成团,触之即散的程度,土粒直径0.5~2cm为宜。覆土材料加入2%的生石灰调pH至8左右,再加入0.1%多菌灵,经堆闷消毒、杀虫后使用。处理好的覆土材料应及时使用,不宜长时间存放。若一时用不完,应放在消过毒的房间内,存放时间不超过5d。
将长满菌丝的菌袋脱去塑料薄膜,覆土时不能全脱袋,应在一头留有2~3cm的菌袋,其余部分全脱,竖直放入畦床内,然后覆土,土应覆至袋口0.5cm以下,以防芝片沾土,影响质量。每平方米50袋左右,袋与袋之间留3~5cm空隙,中间用覆土填满,当所有菌袋排放完后,上面覆土2~3cm,土层上面再撒1层大粒沙子或小石子,然后用喷壶洒水,冲掉袋头的余土,2 d后剪掉袋口,并喷1次重水,每次喷水每平方米范围不超过1L。水渗透后,将菌床表面缝隙或露菌料处再用土覆盖好。2~3d后待覆土中的水分稍蒸发,土壤比较透气时,盖上黑色塑料薄膜保温保湿,促使菌棒内的菌丝快速向覆土层中生长。土干时每天可喷数次,达到土粒用手能捏扁,不粘手为止。一般覆土15~20d菌丝可扭结形成原基。
通常在4月下旬至10月中旬均可安排出芝,在芝芽出现后要注意做好疏蕾和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条件的调节控制,以创造一个适宜云芝子实体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促使菌蕾早形成、加快分化。
芝袋料面有多个芝蕾出现时,用消毒剪刀剪去一些,每袋只保留2~3个芝蕾,便于集中养分,长出盖大朵厚的子实体,同时也防止彼此之间粘连,长出畸形芝[3-4]。
在出芝的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适当低一些(25~26℃),芝体生长稍慢,但质地紧密,芝盖发育良好,色泽光亮,盖厚,芝的商品质量好;反之,虽然生长快些,但质量稍差。盛夏高温季节,温度过高时,可在棚外覆盖物上喷洒井水以降低棚内温度。在生长发育期间,不需要温差,温差过大易长成畸形菇。
子实体分化生长期间,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应每天定时向棚内喷雾状水,使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之间,不能低于70%,如果室内相对湿度低于60%,子实体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即使再将其移至90%湿度条件下,也很难恢复生长。当相对湿度高于95%时,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降低,呼吸作用受阻,导致菌丝及子实体的窒息,引起菌丝自溶和子实体的腐烂、死亡。湿度的控制主要靠喷雾状水和通风来调节。喷水时注意不让泥土溅在芝盖上,以保持芝盖洁净。当子实体大量散发孢子时,不应再向子实体直接喷水,以使孢子能积留在菌盖上。
要求具有3000 lx以上的光照强度,并且光照要均匀,以避免子实体因向光性而扭转。光照增强,芝盖形成快,芝柄短,芝盖细胞壁沉积的色素增多,芝盖色泽深而有光泽。云芝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出芝期间不要随便移动芝袋的位置和改变光源。
云芝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对CO2很敏感,出芝期间应适时对芝棚进行通风换气,降低环境中CO2浓度,保持空气新鲜,以防止畸形芝发生。当CO2浓度超过0.1%时,会生成大量的分枝,长成“鹿角状”的畸形云芝。在生产分枝多的观赏云芝时,可通过调节CO2浓度来实现。
云芝从接种至采收,在适宜条件下一般为40d,成熟的标志是菌盖由薄变厚,菌盖菌管内散发出少量孢子粉。成熟的云芝应及时采收,采收前5d停止喷水,采收时可用利刀从芝柄基部割下,或用手直接拧断芝柄,然后除去杂物。采下的云芝应及时放在干净的水泥场上自然晾晒,严防杂物粘附,也可置于 40~60℃的烘箱内烘干,使含水量控制在10%~12%,装袋置于干燥的室内保存或出售[4]。采芝后,去除料袋口部老化的菌皮,停止喷水2~3d后,降低湿度,以促进菌丝体恢复生长。温度保持25~28℃,保持新鲜空气,进入第二潮发菌管理,此外,还应注意做好补水工作,一般喷一次重水,然后盖好塑料薄膜保温保湿,7~10d后可长出第2潮芝,再进行通风换气,喷水保湿管理,约25d左右可采收第二茬云芝,一般只出两潮质量较好的子实体,产量集中在第一潮,第二潮子实体小,产量低。
[1]徐锦堂.中国药用真菌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2]兰进,徐锦堂,贺秀霞.药用真菌栽培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丁湖广.云芝的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7):39.
[4]周选围,林娟.云芝的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1999(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