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广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272037)
小儿遗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的病症。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反复研究,总结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报道如下。
本组69例,男31例,女38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8岁;发病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18年;其中病程小于1年者20例,1~2年者16例,3~5年者12例,6~18年者21例。临床表现:本组69例中,均有遗尿病症,均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查小便常规均正常。其中有6例中段尿培养有细菌生长;46例患儿有气虚症状,表现为面色少华,乏力,汗多,大便稀,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18例表现兼有湿热症候,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濡缓。5例临床表现无明显异常。69例患儿都存在酣睡不易叫醒,醒后迷迷糊糊状态。轻者2~3天遗尿 1次,重者几乎天天出现遗尿,每夜2~3次。
治则:益气固涩止遗,宁心安神。内服药物:人参6g,龙骨15g,益智仁10g,桑螵蛸 10g,茯苓 10g,石菖蒲10g,栀子5g,连翘9g。水煎服,人参碎为末装胶囊服,日1剂,睡前1h服下。3~8岁用原方量,9岁以上原方量酌加。外用药物:丁香15g,吴茱萸 15g,肉桂 15g,甘遂5g。共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次用3~5g,用白醋调成糊状,外敷关元穴,用纱布固定,夜间睡前敷,早晨去掉,用温水洗净。如过敏发痒则暂停用,并外涂肤轻松软膏,痊愈后减量继续使用。
以上药物,每10天为1个疗程,如不愈,休息3天继续治疗。
调护:家长要加强教育,绝对不能打骂体罚,消除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晚上少喝水和牛奶,睡前不要过度兴奋,夜间定时叫醒患儿排小便1~2次。
疗效标准:痊愈:能自主排尿,停药后遗尿症状消失。好转:遗尿次数较前明显减少。无效:遗尿症状无明显改善。
结果:69例中痊愈55例,好转 8例,无效6例,治愈率为79.7%,总有效率为91.3%。其中1个疗程痊愈者23例,2个疗程痊愈者25例,3个疗程痊愈者7例。
小儿遗尿之症记载由来已久。《灵枢◦九针论》:“膀胱不约为遗溺。”《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膀胱为津液之府,既冷气衰弱,不能约水,故遗尿也。”《景岳全书◦遗溺》:“其有小儿从幼不加检束而纵肆常遗者,此惯而无殚,志意之病也,当责其神,非药所及。”中医认为它的发生与五脏皆有密切关系,但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膀胱气化失司,尿液约制无权不能固摄所形成。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肾主开合固摄作用。心主神明,肝主疏泄,神明其窍不开,气机疏泄不利,脏腑功能不能协调运行故而发病。临床工作中我们以补肾健脾、益气固涩为主,佐以清心开窍。方中人参大补肺脾肾之气为主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人参能显著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还能增强神经的传导作用。益智仁、桑螵蛸缩尿固涩止遗;龙骨、石菖蒲、连翘、栀子清心镇惊开窍。外用药中丁香、肉桂、吴茱萸、甘遂取其强烈的温热刺激作用,外敷关元穴以助膀胱的气化作用。通过综合治疗,全面调理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对于本病的治疗,医生要给家长说明情况,解释清楚,有些患儿不能马上见效,需要坚持长期治疗,家长要有耐心,鼓励病儿坚定信心,切勿放弃,以免给患儿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