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庆,张 章,陈 思
(1.卫生部北京医院 针灸按摩科,北京 100730;2.北京市鼓楼中医院,北京 100009;3.中国中医科学院 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
很多学者将未病的概念分为狭义的未病,即指机体从开始有病理信息至形成已病之前的各种状态;广义的未病包括健康状态,即除患病以外都为未病。因此,未病既是相对于患病而言,又是患病前的阶段性概念。这对于中医学来说,是容易把握的。治未病源于我国古代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最早可溯及《易·大畜》“童牛之牿,元吉”(即在牛角上架以横木,以防伤人);《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的相关记载。现在最常用的是《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未雨绸缪这个成语。
治未病最早表述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最著名的治未病的故事载于《史记·扁鹊仓公传》:“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桓侯遂死。”文旨在讽古喻今,虽无从查考,但仍为警示。
《金匮要略》对《难经》治未病的思想做了引述与发挥并提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可谓治未病经典指导。
《范东阳杂病方》首次提出逆灸的概念,即指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的预防性灸疗。《针灸聚英》明确提出逆针灸,即“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是指在人体疾病发生之前及疾病发生之初,预先使用针灸治疗方法,鼓舞正气,调和阴阳,以减少疾病可能带来的损害。
后世医家对于治未病的理论多有见解,但目前一般认为“治未病”主要有3个涵义,即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和已病防变。
《素问·刺热》“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是对五脏急性热病的局部治疗法。《素问·刺疟论》“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先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疟疾发病之前进行针刺,可以防治疟疾的发作,并为后世中药治疟提供了指导。《千金要方》“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凡人自觉十日以上康健,即须灸三数穴以泻风气”;“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凡人家居及远行,随身常有熟艾一升”等。《针灸大成》“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发酸发重,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此法对于现代治疗中风先兆仍是效验的。
针灸对于机体的调整主要表现在:(1)针灸通过神经系统发挥调整作用,这种效应通常是快速的、即时的;(2)针灸通过体液机制发挥调整作用,这种效应通常是缓慢、持久的;(3)针灸通过心理活动发挥调整作用,这种效应既是快速的又是持久的。以上3点说明了针灸治未病在消除功能失调性症状及长期防病保健的合理性。另外,针灸的作用尚与适应性反应有关。适应性反应可激发内源性保护机制,增加机体适应性及维持自身稳态,并能增强机体抗损伤的能力,其核心是充分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而发挥自身的抗病能力;即所谓通过应激原激发、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包括与应激原性质有关的特异性反应及与应激原性质无关的非特异性反应。
艾灸作用研究表明,艾灸能够制止、削弱血小板排泄中的相聚集现象,甚至促使解聚,这为防治心血管疾患提供了依据。艾灸能增强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抑制炎症灶血管通透性的升高,使血液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调节胃肠的功能活动,增强肺脏的通气功能。谭月华对小鼠进行游泳训练模型试验,应用针刺、艾灸、运动结合的方法实验观察。结果显示,针灸三阴交能延缓疲劳的产生,提高小鼠的运动耐力,使Hb和Hct含量增加,脾脏、胸腺系数及补体C3、C4含量增高。
由于人体生长代谢的阶段性与特殊性,针灸疗法对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儿童期生长发育不良性疾病、中老年保健、亚健康状态等方面都很有优势。
清·张璐所著的《张氏医通》就有在夏月三伏用药贴敷肺俞、膏肓俞、百劳等穴预防哮喘的记载。而现代临床也对中老年及儿童保健针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节气灸等多有报道:足三里为治疗阳明胃痛之要穴,慢性胃痛患者宜于庚日辰时之8∶36~9∶00进行治疗。宗子午流注法配以合谷、天极、中脘等穴,根据病情施以一定补泻手法,可收到常法不及之效;针刺内关穴可诱导心肌内源性保护,产生与IPC类似的心肌缺血保护作用,为针灸治疗心肌缺血开辟了新途径;王华采用“双固一通”法治未病,“双固”即选用关元(或肾俞)和足三里(或三阴交)为主穴,固定使用。“一通”则是用阿是穴或随证取穴,灵活选用。在日常防病保健中,祝总骧教授提出的“三一二”经络锻炼法就采用了合谷、内关、足三里3个重要腧穴。
2006年10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了“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研究”项目,并在多个省份的13家医院进行试点,为中医治未病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应用治未病思想,针灸可以借助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并加强各种疗法间的有效综合运用,提高疗效。森和等提出将传统医学治疗为核心(A),西医学的身体治疗(B)和心理及社会疗法(C)有机结合起来的治疗方式(A+B+C),即称为“统合医疗”。这种方式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相信在整体医学思维的发展方向下,简便廉验的针灸治疗法,更适宜作为治未病行之有效的具体手段,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更适宜为临床医师所掌握。
针灸治未病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