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筱玲,林 斌,李 华,孙冰梅,丁邦胜,鲁怀伟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实验诊断教研室,安徽合肥230001)
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之思考
马筱玲,林 斌,李 华,孙冰梅,丁邦胜,鲁怀伟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实验诊断教研室,安徽合肥230001)
实验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一门将临床医学和实验技术相结合,为疾病的预防、诊断、疗效、预后判断和健康评估提供重要信息的学科[1]。当今,循证医学的理念日益受到认同,“举证倒置”要求临床工作越来越重视客观证据,检验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2]。但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检验项目越来越多,教学任务也越来越重,其教学弊端也日益突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1 以检验方法学分类编写教材,不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实验诊断学教学对象的主体是医学院校的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以后要成为临床医生。而实验诊断学教材由检验人员编写,沿用检验教学的传统模式,按检验技术和方法进行分类,如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血液和体液常规检验等。殊不知,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系统的疾病均可能伴有多个检验结果的异常,如肾脏疾病可以有尿常规的异常,也可以有肾脏生化指标的异常,还可以出现补体、抗体的异常或尿培养阳性等结果。可见同一疾病的诊断涉及到临检、生化、免疫和微生物等多种检验项目。如果将这些检验项目以方法学分类相互隔离,必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支离破碎,不利于临床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将不知如何去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如何去开检验申请单。
1.2 教材内容繁多,教学学时较少 实验诊断学全书,介绍300-400个检验项目,而实验诊断学的学时相对较少,平均每节课要讲授10余页课本内容,多达20-30个检验项目,教师在时间上已是应接不暇,自然谈不上追求教学效果。
1.3 教学模式落后,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模式是以“检测项目为中心”,分别介绍检测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多,而理解掌握的内容少。教学形式机械、重复,老师讲课找不到教学兴奋点,学生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所学知识没有立体感,难背、难记,学生往往疲于应付,没有学习热情,教学效果较差。
2.1 用“问题引导式学习”代替填鸭式教学 首先是教师要将检验思维转变为临床思维,从教学对象的知识需求和今后的工作需要出发,梳理和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用“问题引导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代替填鸭式教学[3],从以“检验项目为中心”过渡到以“疾病为中心”[4],激活教学,由点到面,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热情。
2.2 “以病例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通过精选病例,精心编排,使检验知识融会贯通[5];再通过循循善诱,使学生了解检验项目选择的原则应考虑针对性、有效性、时效性。如血常规是健康体检必查的项目,可以从一张血常规报告单说起,进行课程设计。举例如下:通过这张报告单你发现了什么?(如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是否能诊断贫血?贫血的程度?(介绍贫血的诊断标准,轻、中、重度贫血的区分)→是大细胞、正细胞还是小细胞贫血?(介绍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检验项目的应用)→贫血的病因?→是缺铁性贫血吗?(介绍血清铁蛋白检验等)→是巨幼细胞性贫血吗?(介绍维生素B12和叶酸检测等)→是溶血性贫血吗(介绍血清胆红素、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检测等相关实验的诊断价值)→发生溶血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溶贫诊断相关实验),等等……。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互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3],又了解了检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2.3 以检验方法学评价和影响因素为基础,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由于检验项目增多,标本量增大,由检验误差引起的误诊、误治在临床工作中也日益增多。因此,在实验诊断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标本采集、保存、运送、仪器状态、试剂质量等。要通过具体病例让学生学习正确评价实验结果。如血培养结果:皮肤消毒不严格,接种过程没有无菌操作、培养基污染等因素可以造成假阳性;而标本运送不及时、运送方式不正确,仪器和试剂质量问题等因素可引起假阴性。因此,对血培养阳性的患者做菌血症诊断之前,应进行如下分析:是否可能是标本污染?是否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符合?是否与其它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如白细胞,CRP)?是否与临床治疗效果相符合?
新的检验技术、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不断更新和出现,现在学习的知识不可能满足学生毕业后临床工作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上我们不应该追求内容的“多”和“全”,不能将学生培养成背书的机器;而应该是从医生的视觉出发,以病例为中心,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枯燥的、死记硬背式学习转变为情景式学习、立体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全面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长期受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陈曲波,黄宪章,徐 宁,等.构建主义在实验诊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6(11):841.
[2]穆攀伟,周汉建,曾龙驿,等.适应新的形势,改革实验诊断学教学[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6(11):844.
[3]吴健民.关于实验诊断教学改革的建议[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5):463.
[4]邵 华,李 艳,李从荣.疾病的实验诊断与分析课程的设置评估[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3(10):320.
[5]杨 虹,李 智,盛红华,等.实验诊断学教学现状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87.
1007-4287(2010)06-0973-02
马筱玲,女,48岁,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临床细菌学检查。
2009-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