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巍
(吉林省吉林市中医院,132011)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中医学“崩漏”范畴。为妇科临床常见病、疑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多用激素、止血类的药物。刮宫术甚至全子宫切除术存在不良反应。潜在风险和用药局限。而中医治疗该病疗效肯定。现就58例病例疗效分析如下。
病例来源:58例均为门诊病例,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崩漏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6版制定。年龄45~55岁。
自拟方剂以补肾健脾、固冲止血为原则,随证加减。基础方:党参、黄芪、白术、熟地黄、续断、茜草、山茱萸、牡蛎、当归、山药、鹿角胶。兼血瘀,加活血化瘀药三七、益母草、炒蒲黄、贯众。兼胃阴虚,加滋阴补肾药枸杞子、龟板胶、何首乌。兼肝郁,加疏肝解郁药柴胡、白芍、栀子。兼肝肾阴虚,加滋补肝肾药菟丝子、五味子、白芍。全部病例均用中药煎汤口服,每日1剂,日3次,每次100ml温服。防止过劳,生气,防辛辣刺激。15剂为1个疗程。一疗程不愈可进行第二疗程,4个疗程无效,放弃观察。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未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无变化。
58例病例中1个疗程痊愈15例,占25.9%;2个疗程痊愈 18例,占 31.0%;3个疗程痊愈13例,占22.4%;4个疗程痊愈6例,占10.3%。未愈6例,占10.3%。
患者,52岁,月经如崩,有块,面色苍白,无华,乏力,汗出,心悸,失眠 ,口苦 ,咽干 ,舌红 ,苔薄白,脉浮大中空。拟方:生黄芪50g,当归20g,升麻10g,黄芩15g,生地黄50g,熟地黄20g,龟板胶 10g(烊化),三七粉3g(冲服),鹿角霜10g(烊化),阿胶15g(烊化),大、小蓟各25g,菟丝子 15g,侧柏叶 15g,生地榆15g,柴胡5g,甘草15g。4剂水煎服,8h服1次。
服4剂后血少,上方加仙鹤草30g。3剂血止,后调理而愈。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目浮肢肿、皮肤蚁走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也称更年期综合征。这些证候往往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历代文献对本病的论述散见在“脏躁”、“百合病”、“年老血崩”及内科的“心悸”、“失眠”、“眩晕”等病症中。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当于此范围。
围绝经期前后诸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虚衰,月经将断而至绝经,生殖能力降低而至消失,是妇女正常的生理衰退变化。但由于个体差异,肾衰天癸竭的过程也不同,并与其工作和生活环境(如外界的精神刺激)有关,使阴阳失去平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因而出现了一系列的肾气渐衰的证候。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以脾肾亏虚型为多,肾为先天之本,此时妇女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少渐至衰竭,冲任二脉衰少,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脾主运化主统摄,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月经的物质基础为血,若肾虚不能封藏,脾虚失于统摄,则可致冲任失固,经血失于制约,非时而下,发为崩漏。故治宜补肾健脾,固冲止血。
总之,围绝经期妇女,调肝、肾、脾、冲任气血是其关键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