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宗教问题研究与展望

2010-02-11 12:32王武林阮明阳贵州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年21期
关键词:教徒信教宗教信仰

王武林 阮明阳 (贵州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宗教共同发展,和谐相处。二十世纪 90年代末,中国各种宗教信徒约 1亿多人〔1〕。我国宗教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还将长期存在。我国教徒构成中一个突出的现象——老年人多。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老年信徒所占比重大是各类宗教信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国内学者对老年人宗教信仰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

1 老年人信教状况现状

从各地对佛教、道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教徒的调查来看,老年人是构成教徒的主体。我国信教群众的构成显现出“五多”的特征,即老年人多、妇女多、农民多、文化水平低的人多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人多〔2〕。从各地的调查中,老年教徒多是一个普遍的突出的现象〔3,4〕。从佛教教徒的构成看,老年人是信仰佛教的主体。在克拉玛依地区的调查发现,51~60岁的占 20%;61岁以上的占 54%;51岁以上的信众比例为 75%〔5〕。在黑龙江,佛道教信徒中,中老年信徒占信徒总数的 83.4%,其中 60岁以上的中老年占总数的 34%〔6〕。从道教教徒的构成看,老年人是信仰道教的主体。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三个年龄段,信仰人数几乎成倍增长,其比例大致为 1∶2∶3.6;50岁以上占 53%〔7〕。在成都地区,老年人占总人数的 56%,中青年与老年人的比例几乎是 4∶6,老年人在道教信徒中占绝对多数〔8〕。从基督教教徒的构成看,老年人是信“上帝”与“天主”的主体。在我国基督教信教中,老年人数多于青年人数,占 60%以上〔9〕。对上海基督徒样本统计,女性信徒中,60岁以上占 70%;哈尔滨的调查显示 51岁以上的信徒占 65%〔10〕。在山东临沂,5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 70%之多〔11〕,在山东临沂一些农村,70岁及以上信众占 91%,多是鳏寡孤独的老人〔12〕。在西安地区的基督教徒中,60岁以上者占 54%〔13〕。在黑龙 78 046名基督教教徒中,60岁以上的占 42%〔14〕。老年穆斯林是信仰 “真主”最虔诚的群体。从伊斯兰教信众看,伊斯兰教在我国主要是十个少数民族在信仰,有少数民族几乎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但是,近年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是回族不是穆斯林的现象。这些不信教的群众是 40岁以下的中青年,年龄越大坚持做礼拜的回民越多,而年纪越小,懂得礼拜的人越少〔15〕。

2 老年人接触宗教的途径与动机

2.1 最初接触宗教的途径 宗教教徒可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信仰从出生就开始内化,另一类则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内化。对于后者而言,有必要研究他们是怎样接触宗教。宗教教徒最初接触宗教的状态可分为 4种情形:自然地接触宗教信仰,有意愿同时又积极主动地寻求宗教信仰,有意愿但被动地接受宗教信仰,无意愿却由于某些外力的作用偶然接触到所信仰的宗教并最终皈依〔16〕,此四类人接触宗教的途径是不同的。

宗教徒最初接触宗教信仰的主要途径依次为“周围朋友的介绍”、“家庭的宗教气氛”、“宗教书籍的影响”。不同文化程度的宗教徒最初接触宗教信仰的途径有显著差异,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教徒最初主要通过“周围朋友的介绍”和“家庭的宗教气氛”接触宗教,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徒最初主要通过“宗教书籍的影响”和“周围朋友的介绍”〔16,17〕,以及“教义本身的说服力”和“信仰之后得到归属感”〔18〕。接触途径还有宗教书籍、各种现代传媒的影响。

从不同宗教类别教徒接触宗教有一定差异。在接触佛教的途径方面,阅读佛经、血亲的影响、朋友和配偶的影响、宗教人士的影响是重要途径〔5,19〕。而道教信徒绝大部分是通过非正式途径开始信教的,几乎没有人是通过传教、师承、礼拜布道等正式途径皈依的,主要是通过教友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影响而信教〔8〕。可见,老年人接触宗教的途径主要有朋友、家庭、宗教书籍、宗教人士的影响等。

2.2 最初接触宗教的动机 老年人为何接触宗教?人们接触宗教的动机主要是寻求心灵的寄托,强身健体和寻求真理与智慧〔16,17,19〕。另外还有消灾免祸,求平安,学习或工作压力,个人情感原因,家庭矛盾,来世得到回报、丰富生活等〔20〕。就任何一个信教者来说,内心情感世界的空虚,需要宗教来慰藉;内心情感世界的失衡,需要宗教来恢复平衡;内心情感世界的孤独,需要宗教的认同;内心情感世界的愤懑,更需要通过宗教来宣泄;教徒可以从信仰中获得情感慰藉、情感平衡、情感认同和情感宣泄〔21〕。

不同文化程度的教徒最初接触宗教信仰的动机有显著差异。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信仰者接触佛教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和“寻求心灵寄托”或者希望通过信仰达到“佛菩萨保佑”的目的,而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信仰者接触佛教的主要动机是 “寻求心灵寄托”和 “寻找真理与智慧”〔18〕。因此,老年人接触宗教的动机可以看作强身健体和寻求心灵寄托。

3 老年人信教与皈依的原因

3.1 老年人信教的原因 信仰宗教与皈依宗教的原因是不同的,信仰宗教但可以不皈依,因此,信仰与皈依的原因应该加以区别。老年人信教原因复杂多样,不同经济社会特征的群体,信教原因存在差异,以往对人们信教原因的研究发现,信教原因的功利性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现实世界获得的东西,而非彼世的归宿,人们的信仰逐渐世俗化、功利化、庸俗化。从以往研究表明,人们信教的原因有以下几类:一是因家庭成员的影响〔22〕;二是因精神空虚与痛苦,寻求精神归属、依托和慰藉〔21〕;三是寻求身体健康 ,因病信教〔23〕;四是因对现实社会不满,为寻求心理不平衡而信教〔24〕;五是现实社会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受挫等,寻求神的帮助与支持以求平安而信教〔7〕;六是因摆脱生死,寻求来世的归宿而信教〔6〕;七是因朋友信教,欲获得社会网络认同而信教〔25〕;八是社会交往、娱乐而信教〔24〕。可见,人们信教的原因多元化,有时候是多种原因交织,而不是单一的某个原因。

不同年龄群体的教徒信教原因存在一定差异,老年人大多是寻求精神慰藉与依托,想通过信教来治疗生理和心理病苦,在临终少受痛苦,在死后能往生净土,灵魂得救,或得道成仙。因此,他们一旦相信宗教,并在信教过程中产生“神迹”,那么往往会对宗教教义和基本信仰“深信不疑”,恪守规律,遵循教规,甘于为神奉献自己。因此,老年人从信教中不仅获得了精神慰藉,通过与教徒交往增强获得归属感,而且心理健康的改善也有利于生理的健康。年龄越大,他们的宗教需求越强烈,信教愿望和宗教委身越高。

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教徒在信教原因上也存在差异。文化程度低的人,多数是在朋友家人的“帮助”下认识宗教,并逐渐信仰。他们对宗教的教义教规和基本信仰往往一知半解。但他们的宗教信仰相对来说是很虔诚的。文化程度高的人,朋友和家人的传授自然是一个重要原因,而通过自身对宗教的学习和研究,最后信教。进入老年以后,老年人承受高度的生理压力、社会压力和精神压力。生理衰老,行动日益不便,各种疾病不断增多,给老年人造成很大的生理痛苦与精神压力。部分老年人退休后信仰宗教,对他们而言是莫大的安慰。宗教团体中教友之间的交往和互助,能够消除其孤独感。因此,宗教对老年人有一种吸引力,被视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手段和危机应对的策略。

3.2 老年人皈依的原因 老年人从接触宗教,到产生宗教信仰,再到皈依宗教,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传统皈依理论认为皈依多是由心理上的剧烈痛苦、混乱、绝望、冲突、罪恶感和其他类似的心理困扰而引起,被视为一种危机型皈依;现代皈依理论则强调人的主动寻求对于皈依行为所产生的动力。因此,可称为内生型皈依。老年期是疾病的多发期,处于社会角色的转换期,同时家庭矛盾、丧偶失亲等事件的发生,加上家庭结构的改变,与子女交流虽然日益方便,但情感慰藉仍无法满足。因此,老年人的宗教皈依往往表现出危机型皈依的特征。有学者认为,宗教徒的宗教皈依是一个渐进、单一的过程,并且更具有“内生型皈依”的特征,生活的压力、挫折或生命的危机状态不是促使宗教徒皈依的普遍因素,功利性的欲求、心灵的空乏以及精神世界的不满足感是潜在涌动的促使教徒皈依宗教的内在张力〔16〕。“神迹”与对教义的认同感和信仰群体的归属感,人际网络的动员产生对教义的认同或特殊的感应,特殊的宗教体验与教义认同、人际支持及感应事件,人际网络的动员和对神职人员的仰慕,这四个因素是皈依行为的支持因素〔16〕。教徒皈依的关键因素依次是教义本身的说服力、信仰之后所获得的归属感,信仰之后得到好处与想要的回报〔17〕。女性佛教徒皈依行为受生活危机和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因而,女性佛教徒宗教生活呈现出自利利他,重视团体活动及人际交流与支持,受人际影响又反作用于人际关系的特点〔2〕。傣族佛教皈依者大多数为渐进型皈依者,年龄、同伴团体的吸引及子辈的敦促、娱乐等是影响傣族老年人皈依佛教的主要原因;约定俗成的皈依年龄,精神的娱乐与休闲的需要也是促使傣族老年人皈依佛教的原因〔26〕。

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以依靠子女或其他亲属供给为主,虽然老年人的经济能力有所增强,对家庭成员的依赖度下降,但老年人面临严峻的养老问题,特别是老年妇女对子女或其他亲属在经济供养上上依赖性大大高于男性〔27,28〕。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正处于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经济能力弱,老年人在养老、医疗、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脆弱性成为促使部分老年人信教的因素。

4 宗教与老年人健康

4.1 心理健康 宗教或宗教信仰对老年人有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心理学研究表明,宗教信仰有助于克服心理上许多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18〕等。宗教或宗教信仰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宗教信仰满足老年人多种心理、认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个人自我中心的需要,对死亡的超脱,安全感的获得,权力和地位的补偿,满足追求理想或价值的需要,满足探究世界本源及解释自身的需要〔29,30〕。

宗教信仰满足老年人精神需要,使老年人摆脱孤独感,起到精神慰藉的作用。宗教之所以能起到摆脱孤独的作用,主要是在于它具有慰藉的功能与交往的功能。通过宗教交往,实现心理平衡,达到慰藉的目的;同时宗教“克服”了人们生存的有限感,与神同在的信念,消除心灵的缺乏感和空虚〔31〕。老年人通过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来寻求心理和精神的慰藉,以宗教信仰作为寄托,以祈祷和忏悔的方式作为补偿;宗教情感是一些老年人所特有的精神寄托方式,老年人经历几十年生活的坎坷之后,事业上、情感上的经历,乃至晚年的失落都为其宗教情感的滋生提供心理上的土壤〔32〕。因此,宗教信仰成为老年人的精神寄存器。

伊斯兰教有助于老年人确立一种清静超脱,勤养善功的晚年生活态度,排除孤独感,增强对“真主”的归属与穆斯林之间的依赖感,从而有利于老年穆斯林的身心健康〔33〕,特别是伊斯兰教的“五功”对回族老年妇女健康有益〔34〕。因为,老年穆斯林内心情感世界的空虚,通过宗教教化的方式得到慰藉;内心情感世界的失衡,通过宗教理念的调适来达到平衡;内心情感世界的孤独,通过宗教社会群体的认同来排遣;内心情感世界的愤懑,通过宗教活动的方式来得以宣泄〔21〕。皈依佛教对傣族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因为,参与佛事活动给傣族老年人提供精神上的娱乐和休闲,丰富村寨生活、缓解来自于生活的压力和焦虑,有利于老年人积极地面对死亡〔26〕。另外,通过参与念佛诵经聚会,老年人既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又能达到社会交往的目的,进而提高生活质量〔35〕。

学者认为〔36〕,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信仰有助于信仰者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原因在于信仰者心中有“全能的上帝”,“上帝”总是给他们以生活的勇气、力量和希望;基督教价值观使信仰者能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在教会得到一般社会成员难以得到的许多社会支持;容易形成被社会欢迎的行为方式,更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

但是,少数研究也发现老年人的宗教信仰并没有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于无宗教信仰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宗教信仰并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37〕。对震后老年信徒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信佛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无宗教信仰者,宗教信仰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消极作用〔38〕。可见,宗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国内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4.2 生理健康 目前,国内关于宗教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研究不多。从以往研究结果来看,认为宗教功课以及宗教教义等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是有促进作用的,特别是伊斯兰教。

学者认为,老年穆斯林的健康状况之所以普遍较好,与他们长期坚持完成的伊斯兰教功课有关,在履行“五功”的同时,身心得到了有序的活动和调整,对他们的健康起到了很好的保健作用。因此,许多老年性多发疾病在回族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低。在北京牛街地区,回族老年人痴呆患病率低于汉族,虽然影响因素有心理、社会等,但回族老年人大多饮食起居有序,讲究卫生,坚持做礼拜,积极参与街道活动,丰富的社会或空闲活动恰是降低痴呆发生的因素〔39〕。在北京的老年人中,回族与汉族痴呆症之比为 1∶4.12〔34〕。

道教是注重养老的宗教,这一点尤为切合老年人的特点,道教能过内修和外养的两个途径,对老年保健有指导意义〔40〕。宗教对改善教徒,特别是老年人、体弱者和患慢性疾病者的健康状况有一定积极作用〔41〕。可见,以往研究认为宗教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否所有宗教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均产生积极影响,怎么产生影响,还需深入研究。

5 宗教与老年妇女

妇女,特别是老年妇女是宗教教徒中的一个主要群体。妇女信仰宗教的比例远远超过男性。因此,妇女教徒特别受到关注。国内学者对老年妇女信教以及妇女比例多于男性的原因和宗教对妇女的功能等进行研究。她们成为宗教教徒的主体。妇女往往比男性更易信仰宗教,比男性更加遵守宗教教义、教规与礼仪,比男性更加虔诚。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一是社会仍然是男人占主导地位,女人在传统上是附属或配角,在宗教中可以寻找平等〔42〕;第二,在家庭分工上,像祈福这类事情多是由女性负责的,男人即便是有信仰的愿望,却也多是催促女人到庙里去烧香、磕头〔43〕。第三,妇女生理上或心理上比较脆弱,需要有一种依赖感和安全感〔18〕。四是妇女文化水平低;五是老年妇女往往多病,借助神力来减轻病痛的愿望强烈〔8〕。六是老年妇女闲暇时间多,缺乏文化生活〔44〕。因此,妇女往往是宗教的积极支持者和虔诚的崇拜者,同时宗教也是影响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妇女而言,宗教对她们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作用。从积极意义看,宗教对她们有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心理调适功能和娱乐功能。宗教信仰在丰富妇女生活和内心的同时,让她们获得归属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宗教的说教、潜移默化,容易使人们坠入宗教世界观的迷雾,产生消极厌世的思想,对妇女和她们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消极影响;第二,过多的信奉鬼神使她们产生极端的思想,让她们感到精神空虚;而且参加各种宗教活动,顶礼膜拜和跪拜时间过长,会对健康产生不利;第三,从大量修建寺庙,既费钱又费力,是一种经济和资源的浪费〔45〕。

6 老年人信教的问题与对策

老年信徒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年龄大、社会地位也相对较低,她们的宗教知识浅薄,分辨是非能力差,加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很容易受宗教中消极思想的影响,有些人热衷于自己的灵魂得救,弃世厌世、实行禁欲和苦行主义,迷恋于神迹奇事等等,甚至会被一些自由传道人或邪教所迷惑,在信仰上误入歧途、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10,45〕。

面对我国宗教发展趋势,老年教徒的特点和构成,以及宗教的长期性。学界提出要加强对宗教的管理和引导。加强宣传、教育、管理与引导,心理教育亦需加大力度,尤其是女性的心理卫生教育和老龄人的心理保健教育〔5,11,46〕;不仅需要从政策上对宗教加以指导,而且需要从文化、心理等层面给以引导;用合适的方式建立信众活动场所,淡化宗教色彩〔5〕;要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弱势群体信仰宗教问题〔24〕;积极改善广大老年人的卫生条件,提高他们健康水平,及时防病治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要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46〕。

7 我国老年人宗教问题研究展望

从国内以往研究看,大多关注的是老年人接触宗教的途径、动机和原因、皈依过程,以及宗教对老年人的功能,形成了一些共识。从接触途径看,由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整体较低,通过书籍来接触的比较少,而主要是通过初级群体 (家人、亲戚、朋友、同事等)接触宗教;从信教动机看,寻求精神归属、情感寄托、强身健体、来世回报等是老年人信教的主要原因,与年轻人信教功利化存在差异;从皈依过程看,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经济能力差,面临丧亲、疾病、死亡等多重危机,因此,危机型皈依是老年人皈依的主要类型,而渐进性、平安性皈依较少;从宗教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看,宗教通过心理调适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较为积极的作用,从而间接作用于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前,由于基督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在我国发展速度快,发展势头强劲。另外,由于基督教和佛教的信徒比例较大。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基督新教和佛教,对信仰其他宗教的老年人研究较少,特别是道教,从而形成各宗教研究发展不平衡。

以往研究对认识我国老年人宗教信仰问题以及为今后开展老年宗教学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材料,但是对某些问题还存在研究不足,主要表现在:对老年教徒的调查比较多,但全国性、有代表性的调查较少,缺少针老年人专门性系统性的研究;注重现象分析,理论研究少,相关理论的运用与构建明显不足;对不同宗教信仰老年人状况、特征、信仰原因等缺少对比研究;缺少对老年人宗教信仰变化趋势及原因的研究;对宗教或宗教参与和老年人健康的研究较少,而且不够深入;宗教信仰与老年人生活质量间的关系,特别是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因此,我国老年人宗教信仰问题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今后应当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5;(32):1318-42.

2 王作安 .我国宗教立法的回顾与思考〔J〕.世界宗教研究,2008;(3):51-6.

3 李华贵 .影响当代人生宗教的九种功利因素〔J〕.世界宗教文化,2005;3:6-7.

4 王存河 .宗教与西部少数民族现代化〔D〕.甘肃:兰州大学,2008.

5 夏雷鸣 .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汉传佛教现状调查〔J〕.宗教学研究,2009;2:65-72.

6 舒景祥,陆 林,战 广 .黑龙江省汉族地区佛教和道教的基本状况和信仰趋向的调查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2:85-90.

7 崔 森 .对成都地区佛教信徒的调查〔J〕.宗教学研究,1996;3:83-7.

8 曾传辉 .成都市青羊宫道教信徒基本情况调查报告〔J〕.宗教学研究 ,1989;1:68-70.

9 卓永强,柳之茂 .试论基督教在我国传播的方法〔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0;3:101-4.

10 罗伟虹 .宗教与妇女的心理需求〔J〕.妇女研究论丛,1997;2:32-7.

11 丁元竹,韩 锋,杜江先,等 .一种形式低级的基督教——临沂市基督教现状调查〔J〕.民俗研究,1986;2:12-6.

12 白庆侠 .鲁南农村基督教信仰考察研究——以山东临沂苍山县食庄村为个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13 姚米佳,王剑华,刘宏全 .西安地区基督教信众状况调查分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3:29-32.

14 舒景祥 .关于黑龙江省天主教、基督教概况及其教徒信仰趋向的调查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3:113-8.

15 李安辉 .关于武汉市伊斯兰教信仰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穆斯林 ,2008;6:24-8.

16 梁丽萍 .中国人的宗教皈依历程:以山西佛教徒与基督教徒为对象的考察〔J〕.宗教学研究,2005;1:118-25.

17 梁丽萍 .关于宗教认同的调查与分析〔J〕.世界宗教研究,2003;3:34-44.

18 周玉茹 .西安城市佛教女性信仰调查〔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39-42.

19 李向平,石大建 .“信仰但不归属”的佛教信仰形式 -以浙闽地区佛教的宗教生活为中心〔J〕.世界宗教研究,2004;1:44-60.

20 张广才 .和谐之音吹拂着道教信仰的渐变——兰州市道教教团信仰调研分析报告〔J〕.世界宗教研究,2007;4:59-66.

21 马 平 .情感诉诸:中国穆斯林宗教信仰的重要动因〔J〕.宁夏社会科学,1995;3:87-92.

22 罗惠翩 .宗教的社会功能——几个穆斯林社区的对比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3 贺彦凤 .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文化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4 曾和平 .新疆基督教问题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05;6:56-9.

25 陈苏宁 .新时期中国农村宗教的特点及其成因刍议〔J〕.求索,1994;3:46-9.

26 尹可丽 .傣族佛教信徒皈依行为的原因及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5:42-6.

27 杜 鹏,武 超 .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变化〔J〕.人口研究 ,2006;3():20-4.

28 杜 鹏 .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现状与变化〔J〕.人口研究,2003;6:37-42.

29 宋广文 .宗教心理功能初探〔J〕.求是学刊,1996;4:27-30.

30 赵志毅 .宗教本质新论〔J〕.世界宗教研究,1995;4:40-8.

31 辛世俊 .孤独感与宗教〔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3:96-101.

32 王红漫 .给老年人精神寄存处〔J〕.世界宗教文化,2001;1:49.

33 南文渊 .伊斯兰教对老年穆斯林生活的影响〔J〕.青海民族研究,1991;4:62-4.

34 肖 芒 .伊斯兰教的“五功”与回族妇女的健康〔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54-7.

35 林顺道 .浙江温州民间念佛诵经结社集会调查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 ,2003;4:59-67.

36 崔光成,赵阿勐,陈 力 .中年基督教信仰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4:256-9.

37 王婧媛,姚本先,方双虎 .有无宗教信仰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现状调查〔J〕.世界宗教文化 ,2009;2:4-6.

38 王 婷,韩布新 .佛教信仰与地震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29(10):1272-5.

39 汤先镗,田大政,刘令申,等 .北京市牛街地区回、汉族居民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8;18(5):307-10.

40 胡孚深,张群英 .道教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前景〔J〕.东方论坛,1994;2:1-6.

41 张淑民,孙国军 .甘南藏族地区民俗宗教中的养生健身行为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1;1:43-6.

42 王再兴 .社会转型中国基督教——关于南充地区基督教的田野调查报告〔D〕.四川: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3.

43 李大华 .当代道教的生存处境——岭南道教宫观调查〔J〕.宗教学研究 ,2007;4:76-82.

44 卢秀敏,秦和平 .基督教在黔西北彝汉杂居地区传播的现状调查——以贵州赫章、威宁的两个村落为研究个案〔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4:106-11.

45 许玉平 .大理白族妇女宗教信仰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4;2:8-13.

46 杨 红 .我国宗教热潮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南都学坛,2003;1:94-8.

猜你喜欢
教徒信教宗教信仰
祈 祷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骇图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
“造神” 与“娱神”——论民间宗教信仰与20 世纪小说的政治叙事
父母信教影响子女入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