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郑琦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 辽宁大连 116011)
冠心病作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之一,常伴发情感障碍,以抑郁和焦虑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与健康人相比,冠心病患者患有抑郁症的相对危险系数为1.76~2.38,大量证据表明,抑郁在心血管患者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1]。对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抑郁预示着预后不良。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而且给全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备受临床关注。为探讨此症的相关因素,以便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我院24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共246例。其中男186例,女60例,年龄53~90岁,平均年龄71.5岁。246例病人均经体检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扇扫、心肌酶谱等检查确诊,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均常规使用扩冠、抗凝、强心、利尿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作为调查工具。由经过培训的评定者对24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抑郁状况的诊断评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社会经济信息、躯体疾病信息、抑郁相关信息。HAMD评分>7分为轻度抑郁,>17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2]。
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冠心病住院患者246例,存在抑郁症状者90例(占36.6%),其中轻度抑郁17例(占6.9%),中度抑郁38例(15.4%),重度抑郁35例(占14.2%)。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抑郁情绪46例(51.1%),有罪感4例(4.4%),自杀5例(5.6%),入睡困难31 例(34.4%),睡眠不深19例(21.1%),早醒10 例(11.1%),激越32例(35.6%),精神性焦虑15例(16.7%),躯体性焦虑3例(27.0%),胃肠道症状22例(24.4%),全身症状31例(34.4%),性症状5例(5.6%),疑病41例(45.6%),体质量减轻6例(6.7%)。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影响因素中,自尊障碍53例(58.9%),日常生活能力低下50例(55.6%),目前健康评价不佳48例(53.3%),经济负担沉重37例(41.1%),家庭状况不睦29例(32.2%)。
本调查中冠心病抑郁症患病率为36.6%,高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 其症状为心境低落并至少持续2周以上,并伴有兴趣丧失、精力减退或疲乏感、自责或内疚感,并可能反复出现自杀、自伤行为,更多地表现为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等。
3.2.1 社会心理因素 冠心病常见症状为心绞痛。心绞痛发作时常有一种濒死感,而且反复发生,病程较长,即使症状缓解也不意味着疾病痊愈,因此患者的精神负担很重,再加上遭受各种心理应激的机会越来越多,配偶亡故、子女分居、社会地位改变、经济困顿和疾病缠身等诸多因素都会造成或加重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无用、无助感,成为心情沮丧、抑郁的诱因。老年人在生理“老化”的同时,心理功能也随之老化。心理防御和心理适应的能力减退,一旦遭遇生活事件便不易重建内环境的稳定,如果又缺乏社会支持,心理活动的平衡更难维持,从而促发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各种精神疾病。
3.2.2 病前人格特征 病人人格特征的改变,如内向、孤僻、被动、依赖、固执、情绪不稳、神经过敏和刚愎自用等。
3.2.3 生物学异常 (1)神经递质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不平衡。(2)抑郁症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异常。(3)生物节律紊乱,如快速动眼睡眠潜伏期缩短。
3.2.4 生理学退化 老年人大脑发生退行性变,学习及工作能力、思考能力减退,使得兴趣狭窄,主动性不够,不愿改变现状,性情固执,行动缓慢,以致对社会各种要求逐渐不适应,故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常成为老年性抑郁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有抑郁症状的心血管病人对医嘱的依从性降低,不太接受医生的建议,拒绝改变生活方式。
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之首。中国的自杀率为1700/10万人,属高自杀率国家[3]。抑郁症的自杀危险性随抑郁情绪加重而增加,尤以伴有厌食、消瘦、入睡困难早醒为著,其中严重失眠最危险。故及时识别和预防自杀行为是护理治疗抑郁症的第一原则。护士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经常巡视病房,发现异常及时汇报。严密监控用药,注意防止病人私自储存药物,及家属私自给患者提供镇静药。
护士应主动介绍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及预防措施,并与患者交流沟通,遵循理解患者,尊重患者的原则,关心爱护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恰当的语言解释,用开放式问题询问了解患者的想法,有意识地诱导患者把心中的抑郁释放出来,减轻他们的压力,同时使患者家属了解疾病知识、特点,关心病人,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饮食及药物治疗。
精神支持对冠心病抑郁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护士应针对不同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正确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给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耐心倾听其诉说并做出必要的反应,留家人陪伴等,做到精神支持和生活上的关心,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改善其抑郁状态。
音乐疗法可以调节患者的紧张情绪。音乐对脑功能的改善及对精神疾病有显著疗效。另外,还可教患者做一些放松性的动作,如平卧、两臂自然放于身体两侧、握紧拳头的同时深吸一口气然后徐徐将气吐出,同时慢慢松拳等方法,以此来缓解负性心理。
给患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医院的制度、诊断和治疗的安排、疾病的预后、治疗的目的意义,提高患者的信心,调动其主观抗病能力及配合医护治疗的自觉性。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素质、病情及经济条件的患者,耐心解释因势利导。同时,取得家属的支持、配合,共同做好保持患者情绪稳定的工作,使患者了解大怒、大喜、大悲、大恐都有加重冠心病的可能,平和心态、尽量克制个人情绪的波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复发因素,促进康复。
融洽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护理人员应劝患者正确处理婚姻家庭问题,与人和睦,理解别人,寻找幸福感。对于有经济困难,对治疗无信心及年高无人照顾者,尽量为其选择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案,让其对生活产生信心。
总之,冠心病伴抑郁症既是一种病理生理表现,也是一种社会、家庭、经济等的综合现象,对患者的护理是一个艰难而持久的过程,要依赖于临床生理、社会心理、社会关系、社会经济及临床护理多门学科,综合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手段。
[1]Joynt KE,Whelan DJ,Connor CM.Depres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chanisms of interaction[J].Biol Psychiatry,2003,54(3):248~261.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1∶6.
[3]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