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卓 梁 剑
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425006)
抗菌药物在有效预防和治疗感染疾病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类药物。抗菌药物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是世界上抗菌药不合理应用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人数,已占到医院感染患者总人数的30%。因此有专家预言,我国有可能率先进入“后抗菌药时代”,即回归到抗菌药物发现之前的时代。为了考察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笔者特对近年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病历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抽取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的各临床科室病历共590份,筛选出其中使用了抗菌药物的病历470份,分析统计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
590份住院病历中,使用了抗菌药物的病历470份,占病历总数的79.7%,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数为92份,占使用了抗菌药物病历数的19.6%,说明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问题不容乐观,应加以改进。
2.2.1 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主要是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或者是病毒感染者使用了抗菌药物视为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此类病历共15份,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16.3%。
2.2.2 未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此类病历共25份,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历数的27.2%。主要表现为:①抗菌药物长时间使用,有条件做药敏试验,但未做药敏试验(20份,21.7%)。②做了药敏试验,但未很好的分析药敏试验,为抗菌药物的正确选用提供依据(5份,5.5%)。做好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逐步建立正确的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规范细菌药敏感试验条件与方法,并及时报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作为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是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最重要的途径。
2.2.3 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不合理
此类病历共6份,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历数的6.5%。主要表现为:①末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加大用药剂量但不是病情需要的(4份,4.3%)。②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未使用较少剂量的(2份,2.2%),由于多数抗菌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使用较少剂量就可达到治疗目的。
2.2.4 给药途径不合理
此类病历共12份,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历数的13.0%。主要表现为:①轻症感染未行口服给药(6份,6.5%),轻症感染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②病情好转能口服时未及早转为口服给药,(4份,4.3%)。重症感染、全身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③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不合理(2份,2.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此情况仅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及眼科的局部用药等;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局部应用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和不易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物不可局部滴耳。
2.2.5 给药次数不合理
此类病历共5份,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历数的5.4%。为保证药物在体内最大程度的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1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每日给药1次(重度感染者例外)。
2.2.6 用药疗程不合理
此类病历共12份,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历数的13%。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时间方能治愈,并防止复发。其他感染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72~96h即可。
2.2.7 抗菌药物联用不合理
此类病历共12份,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历数的13.0%。①不需联用而联用了抗菌药物(6份,6.5%):单一药物可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抗菌药物联用要有明确指征:原因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需长时间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联合用药时宜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用,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用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②抗菌药物的联用不合理(6份,6.5%):根据抗菌药物的杀菌或抑菌作用快慢,可将抗菌药物分为四类:Ⅰ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利福霉素类、喹诺酮类;Ⅱ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Ⅲ类为快速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Ⅳ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通常Ⅰ类加Ⅲ类可发生拮抗作用;Ⅰ类加Ⅳ类呈相加或无关作用;Ⅱ类加Ⅳ类可获相加或协同作用;Ⅲ类加Ⅳ类常呈相加作用。抗菌机制相同、毒性相同的药物不宜联用。
2.2.8 其他用药不合理
此类病历共5份,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历数的5.5%。①肝、肾功能减退者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2份,2.2%)。②特殊人群(老年人、新生儿、小儿、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抗菌药物的应用不合理(3份,3.3%)。外科为预防伤口感染普遍存在预防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
从上面的统计分析得知,抗菌药物在住院患者中的不合理使用占到了总的抗菌药使用病历的19.6%,说明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要求医师、药师加强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求药师参与临床监督抗菌素药物的合理使用,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1,2]。笔者建议:①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抗菌药物能不用,尽量不用;能用一种抗菌药物控制的感染尽量避免联用;口服能控制的感染尽量避免注射或者局部外用。②医院应大力加强医师对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和学习,执行2004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相关规定,制定抗菌药物使用实施细则,制定和落实抗菌药物使用的奖罚措施,临床药师要定期对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公布检查结果。③不断提高医院细菌培养、分离的水平,提高抗菌素药物药敏试验的准确度,使药敏试验能更好的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④将细菌耐药结果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结合,按照耐药的监测结果,定期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抗菌药物作轮换处理,并通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性文件,将耐药监测结果贯彻到临床用药之中。
[1]何月光,周加茂,张生皆.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0-291.
[2]湖南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S].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