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文 刘晓丹 魏晓莉 袁 野 杨玉霞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158100)
乳腺疾病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严重危害着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乳腺疾病的研究和临床诊治技术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展,人们对乳腺疾病的重视程度及预防和接受普查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许多乳腺疾病由于未能在早期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处理,从而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以致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甚至危及到生命。所以,“早诊断、早治疗”既重要又必要更刻不容缓。超声检测是诊断乳腺疾病的最重要手段,用于乳腺疾病诊断的超声仪,主要为B型超声仪。由于B型超声诊断无创伤、无痛苦、无放射线损伤,可重复对照检查且对乳腺组织的分辨率高,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可达到80%~90%,已成为我国各级医院对乳腺疾病较常规的辅助检查方法。亦有报道C型超声对乳腺组织的分辨率高于B型,对乳腺癌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B超。近年来有更多的报道认为彩色超声波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可达到95%~99%,其优势在于能测量肿瘤的血流信号频谱,从而鉴别肿瘤的性质[1]。目前,乳腺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的应用也趋于广泛,并亦被视为优先考虑的检查方法。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病症,一般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患者多为哺乳期妇女,尤其以初产妇多见,发病前多有乳头皲裂破损史及乳汁淤积不畅史。全身症状:寒战、高热、烦躁、乏力、便于等。局部症状:乳房红、肿、热、痛,化脓,患侧腋窝淋巴结可有肿大。超声检测呈现边界不规则,境界不清,有粗大强回声区;脓肿形成者可出现液性无回声区,后壁下方显示回声增强,可以有一个或数个液腔;脓液稠厚或有坏死组织时,于液性无回声区出现粗大不均匀的强回声斑点。慢性炎症时临床表现于急性乳腺炎,超声检测示内部呈不均质的粗大致密的点状回声。
乳腺增生性疾病包括乳腺单纯性增生症(mazoplasia)又称乳痛症和乳腺囊性增生病(cystiedisease)两种。前者属于生理变化的范围,而后者则属于病理性变化,并有癌前病变之嫌。乳房疼痛和肿块为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超声检测呈现两侧乳房增大,内中结构紊乱,回声不均并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暗区,暗区后壁回声增强。
乳腺纤维腺瘤的发生,一般认为与雌激素作用活跃有密切关系。好发年龄在性功能旺盛时期(18~25岁)。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约75%为单发,少数属多发。除肿块外,患者常无明显自觉症状。肿块增大较慢;扪之,质坚韧,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极易推动。超声检测呈现肿瘤为圆形或卵圆形,实质性,边界清楚,内部为均质的弱光点,后壁线完整,有侧方声影,后方回声增强[2]。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男性罕见。据国际抗癌协会(IARC)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乳腺癌在全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现在已经成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主要与内分泌功能失调(如雌激素分泌增加)及遗传、射线照射、高脂饮食等因素有关。尽管乳腺癌在临床上的表现不尽一致,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体上可以总结为“块、痛、皱、缩、血”这几个特征,主要表现在乳房、乳头、局部皮肤以及淋巴和远处转移等几个大的方面。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在无意中发现,位于外上象限、内上象限、中上象限较多。早期患者疼痛症状少见。疼痛常表现为乳腺刺痛,胀痛或隐痛。当乳腺癌侵及乳腺间的Cooper韧带使之缩短时,会牵拉皮肤,使局部皮肤凹陷,如同酒窝,称之为“酒窝征”。生长在乳头下或导管旁的乳腺癌,侵及导管或周围的纤维组织,使之挛缩,可致乳头回缩。乳头溢液可能是一些早癌,特别是导管内癌的首发症状,溢液的性质多种多样,但以浆液、血性为多。乳腺癌可经血行转移至身体的任何一个器官,但以肺、胸膜、骨、肝、脑及软组织较多见。超声检测于乳腺内见单个(多见),也可见多个(少见)形态不定、边界不整、内部呈低回声且分布不均的光团,其直径可达4~6cm。光团中心可见液性暗区。其后部回声常衰减,并见蟹足样低回声伸向周围正常组织内。
防治乳腺疾病强调“早诊断、早治疗”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寓治于防”。超声检测仅是重要诊断手段,乳房的自我检查法、病理学检查、X线、CT、磁共振、近红外线、液晶热图像、冷光透照等检查亦颇重要。
[1]张青萍,邓又斌.超声诊断临床指南[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5-68.
[2]曹铁生.多普勒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