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市读者 杨红先)
近年来,国家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向广大农村,给农民增收营造了强大的政策环境,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农民朋友们大多心明眼亮,能够适应形势、抢抓机遇。但还有不少农民反应较慢,生活状态依然维持老样。据笔者调查,这主要由以下因素所致:
一是随遇而安,期望过低。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意识、保守观念束缚了农民的思维,对生活过低的期望,导致他们主观上不去拓展耕种土地以外更多、更广的门路,主动致富的热情淡薄。
二是家底薄,胆子小。由于一些农民家底薄,想发展项目,缺乏资金支持,想借款、贷款,又怕生意赔了,还不起账。
三是依赖思想严重,自主创业意识差。调查中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如一些村委会为了让村民致富,好不容易规划建成个养殖小区,让大家一起养猪赚钱。可一些农民总是抱怨:“政府光号召让我们养猪,给我们拿多少钱?我们的猪病死了,谁来赔?”这部分人缺乏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精神,常常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想让“天上掉馅饼”,最终一事无成。
四是自身素质低,吸纳新知识能力差。由于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对一些高新农业技术接受慢或不接受,甚至有些人认为还是“老经验”保险。因此,有些时候村里请专家来培训,“大队部”的喇叭吆喝了半天,来的村民稀稀啦啦没几个。有一次某个养鸡专业村,请某农大的专家搞培训,70多个养鸡户,只来了十来个人。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没有科技的支撑,农民增收谈何容易。
五是缺乏主动学习观念。当下,在个别地区,一说学习,就认为是孩子们的事,大人认为自己也就是个“修地球”的,这辈子顶多上个“加里敦(家里蹲)”大学。因此,种地的不学种植新技术,养猪的不钻研养殖技术。
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素来说,土地的差异是不重要的,素质的差异是最重要的。”在此,希望那些徘徊观望、与贫困为伴的农民朋友,找准致富好项目,学习应用新技术,过把“新型农民瘾”,过上幸福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