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康乐县畜牧局 于建梅 马桂林
1.项目背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生态保护、草场治理提供了难得的建设机遇。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甘肃省在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把康乐县确定为治理重点地区。采取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如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以工代赈等,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环境保护和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增强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提高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在国家项目建设投资的示范导向作用下,广大农户合理利用草场,以草定畜,减轻天然草地压力,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在实施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和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各级行政部门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广大畜牧草原科技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有大面积种植牧草工作基础和能力。
2.社会经济概况。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是少数民族地区,总人口23.6万人,以汉族、回族、东乡族为主。现有天然草原2.4公顷,不仅是境内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维系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因此,天然草原植被的恢复,关系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1.项目的组织保障。为了保障康乐县世行畜牧综合发展项目的顺利实施,该县成立了时任县长为组长,分管县长、县财政局局长、畜牧局局长为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计划经贸局局长、县扶贫办办公室主任、农行县支行行长、县信用联社主任、县国土局局长、县水务电力局局长、县农林局局长、县宗教局局长、县畜牧局副局长为成员的康乐县世行畜牧综合发展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畜牧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全县世行畜牧综合发展项目的实施。
为了规范康乐县世行畜牧综合发展项目的运作,该县成立了康乐县世行畜牧综合发展项目管理办公室和项目专业技术小组,从而保证了该项目保质保量如期实施。
2.项目的管理模式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财政局长、畜牧局局长任副组长,计委、财政、畜牧、扶贫、农行、水电、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织协调、督促检查,以及配套资金的筹措落实管理等。项目办公室由畜牧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抽调有关业务人员为成员,专抓项目的管理协调和实施。
(2)成立技术服务小组,由畜牧站、种草站等有关单位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小组,由畜牧站站长(畜牧师)任组长,有关畜牧技术人员为成员,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技术操作规程、物资设备的采购调运、各项技术措施的配套、任务的落实等。
(3)项目启动后,严格按照世行及省项目办的要求操作,确保合法、稳定、有序、持久的建设。实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人员负责的项目管理责任制。项目财务专户管理,实行严格的财务报账制度,配套资金实行行政承诺制,项目工程建设实行公开招标制度,项目建设内容与资金开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公示制度。
1.项目模型及投入
(1)模型。康乐县世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项目,在项目期内,由县畜牧局组织,为项目区项目涉及实施农户提供世行贴息贷款,每户建圈舍17.5平方米,并种植一定面积的人工草地(以紫花苜蓿和饲用玉米为主)饲养2头基础母牛,对其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提供科技服务,进行逐年生产。项目共涉及农户4272户。
(2)投资。为了综合评估项目实施效果,项目选择了10户项目实施农户与10户非项目户,进行跟踪监测其投入,并进行了对比,从而可以看出2004—2006年非项目户的投入高于项目户的投入,2004—2008年的平均投入非项目户也高于项目户。
2.产出与结果
(1)270日犊牛重。在项目实施期间,县畜牧局为了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项目实施效果,在项目一开始实施就随机抽取了10户项目实施农户与10户非项目户,进行跟踪对其产犊数、产犊率,以及犊牛生长情况进行监测检测,经跟踪检测计算,项目户与非项目户产犊数和产犊率均没有显著差异,但犊牛的生长速度有较大差异,2004—2008年项目户270日龄犊牛体重远远高于非项目户的270日龄犊牛体重,这是由于项目户养殖人员受到专业技术培训,其养殖管理水平较高,县畜牧局免费为其提供人工授精进行品种改良,所产犊牛品种较好,生长速度较快。
(2)项目户与非项目户收入比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畜牧业向产业化发展是项目实施的最终目的,项目实施的效果最主要是看其增收与生态效益,因此,在项目一开始实施就随机抽取了10户项目实施农户与10户非项目户,对其销售收入,特别是纯收入,作了详实的调查与分析。项目户与非项目户纯收入比较,经调查对照分析,项目户犊牛销售纯收入远远高于非项目户,接近非项目户纯收入的2倍,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1.促进产业发展化情况。项目实施期内,为1245户农民提供了贷款,以1户2头牛的模型建立养殖基地,由于项目户产犊率高、犊牛生长快,示范带动了全县6085户农民发展以犊牛生产为目的的肉牛业,加快了肉年养殖基地的建设步伐。
2.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年新增产值达2477万元,其中,肉牛养殖户增收1217万元,龙头企业1260万元。
(1)养殖基地的兴起带动了以饲用玉米、紫花苜蓿为代表的人工草地迅速发展,使农民年增收1350万元。
(2)项目的实施示范带动了10036户农民发展肉牛养殖,户均每年增收1064元,全县年增产值1067.8万元。
(3)养殖基地的迅速发展为龙头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肉源,同时龙头企业为农民保证了销路,形成了良性循环。
3.社会效益。通过建立养殖基地和走产业化道路,带动了全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基层技术干部和广大农户的养殖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培养出一大批专业技术骨干和“土专家”。
4.生态效益。养殖基地的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农作物秸秆丢弃或焚烧影响环境的局面,养殖户将饲喂家畜后产生的粪便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还田,一种是直接过腹还田,即把秸秆作饲料喂养家畜,再利用家畜粪便还田当作肥料;另一种是间接利用后过腹还田(废液、废渣还田),即把秸秆作饲料喂养家畜,再利用家畜粪便生产沼气,然后将制沼气后的废渣、废液还田。这两种方式均能节约饲料量和牧草,既发展了养殖业,又提高了土壤肥力。第二种方式相比第一种更能体现循环经济的优点,既节省了饲草料,又节约了煤炭资源,还改善了生态环境。过腹还田改善了当地使用化肥带来的土地板结、水土流失等问题,为来年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养料,还节省了农民买化肥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