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 何新天
当前,我国奶业遭受三聚氰胺事件重创后,总体形势稳定向好。为保障我国奶业又好又快发展,笔者谈以下三点意见:
经过一年多的专项整治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推动和市场拉动下,特别是在奶业行业全体同仁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下,危机过后的中国奶业生产加快复苏。整个中国奶业界在反思中没有放弃,在强烈冲击下顽强坚守,在危机重压下寻找机遇、共克时艰,终于迎来了新的转机。
当前,奶业形势总体稳定,继续保持恢复向好的势头,奶农、养殖企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奶价连续回升,企业加快调整结构,效益增加,市场开始回暖,消费者重拾信心。奶业生产加快复苏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希望,中国奶业发展可以经受曲折,但绝不会停止前行的脚步。
1.各级政府对奶业更加关心重视。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奶业的管理,三鹿奶粉事件后,农业部成立了奶业管理办公室,各省市区也相继调整组建了专门的机构,加强了宏观调控,加大了扶持力度。
2.加快了立法和标准制度建设。三鹿奶粉事件后,国家由13个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出台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奶牛场卫生规范》《生鲜乳生产技术规范(试行)》,催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全国奶业发展规划》经过修订后也将很快颁布实施。国家扶持奶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继续执行,资金规模还在扩大。政府对奶牛养殖、生产给予扶持,同时在资金、信贷,国家保险制度,良种推广,疾病防控,奶站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扶持。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支持奶业发展的理念和决心。
3.奶站监管得到加强。经过一年多的整顿,首先,确定了监管主体,明确了监管职责,强化了监管责任;其次,确立对奶站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市场准入制度,明确了企业、养殖场、奶农合作社为奶站设立主体;第三,奶站整顿成效显著,奶源质量全面提升,奶站100%纳入监管,机械挤奶站比例大幅提高。第四,奶站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国家扶持,机械挤奶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
4.奶源质量显著提高。2009年抽检结果表明,生鲜乳质量大幅度提高。乳品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进入市场的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乳制品质量有了基本保证。
5.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奶业养殖企业和广大奶农,对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思想上有了共识,工作上得到重视,发展上得到支持。
6.奶业生产总体稳定。据监测,3月底全国奶牛存栏1288.57万头,环比增加0.25%,同比增加6.93%。一季度生鲜奶产量741万吨,比2009年第一季度下降12.8%,比2009年第四季度下降7.4%。今年一季度生鲜乳价格延续至2009年8月以来继续保持回升。3月,生鲜乳平均价格为2.52元/千克,连续5个月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同比上涨16.6%。一些地区奶源偏紧。据调查,3月蒙牛、伊利两大企业每天原奶缺口近2000吨。中高产奶牛养殖效益较好,中小户亏损面较大。监测表明,3月日单产16千克(含)以下个体比例为33.79%,养殖仅能保本;单产16~25千克(含)的个体比例为44.65%,养殖效益为每日6.60元/头;单产25千克以上的个体比例为16.74%,养殖效益为每日23.97元/头。主产省奶牛养殖户亏损比例为35.1%,主要集中为中小规模养殖户。
目前,生鲜乳产量下降,奶源偏紧,中小养殖户亏损面较大的主要原因:一是寒流天气不利于奶业生产;二是乳制品加工规模扩大导致奶源相对不足;三是饲料成本上升制约养殖效益提高。3月,全国玉米价格平均为1.92元/千克,同比上涨23.1%。
总体来看,当前奶业生产形势平稳,但奶源偏紧的状况将持续。随着天气转暖和疫情控制,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将逐渐恢复,奶业生产将继续保持强劲恢复势头。
回顾中国奶业的发展,我们习惯将1999—2009的十年称为奶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国奶业快速发展,牛奶产量超过许多奶业发达国家,位居世界第三。经过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的洗礼,中国奶业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在快速恢复的同时,正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下一个十年,中国奶业应该把“做强”作为行业的第一目标,从奶源、科技、管理、人才各个环节继续强本固基,为中国奶业整体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夯实基础。
1.加快推进品种优良化。良种奶牛拥有产量高、鲜奶质量好等诸多优势,这是提高奶制品质量、增强奶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奶牛良种率仅为50%,再提高的空间十分广阔。提高奶牛良种率,首先,要依托现有的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冷配技术,对奶牛进行品种改良。要以奶牛良种补贴项目为抓手,调动广大奶牛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做好奶牛品种改良工作的积极性,提高良种覆盖率,向良种要效益。其次,要通过组织实施奶牛良种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实施奶牛改良计划,加快建立我国优良种公牛选育、培育机制,下决心改变我国奶牛优良品种长期依赖国外的不利局面。第三,有选择地引进国外优质奶牛胚胎和冻精,依托我国优良的黄牛资源,以产业化经营模式搞好胚胎移植。同时,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冻精,对奶牛进行改良。
2.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奶牛规模养殖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奶业发展中最突出的亮点。目前,存栏2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已达42.4%,比2003年提高15.4个百分点。规模养殖为实施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这是经过危机的冲击后,我们全行业形成的一个重要共识,是付出沉重代价后我们得到的宝贵财富和启示,这也是奶业发展由以往浮躁冲动向理性、科学的回归。表明我国在奶业发展实践中不断总结成功与失败经验,逐步对奶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深化。
3.加快推进经营产业化。实施产业化经营是奶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很长一段时间,一些乳品企业不愿意投资建立稳固的奶源基地,乳品加工企业超前发展,一度达到16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6000万吨。企业常年开工率只有60%左右。乳品企业布局不合理,一地多厂,重复建设,争抢奶源,产品同质化。采取的是“买全国、卖全国”。市场不好就压级压价拒收,企业加工与奶源基地“两张皮”,乳品企业与奶农形不成合理、有效、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相互博弈,相互对立,这也是近几年奶业市场大起大落、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出现、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经常发生利益摩察和冲突的主要原因。
随着奶业的发展,建立稳固奶源基地是保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已成为各方的共识,可以说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正逢其时。只有积极融入奶业产业化链条,才能获得稳定和较高的收益。发展奶业产业化,乳品加工企业是核心。企业通过建立稳固的奶源基地,与奶牛养殖合作社签订生鲜乳购销合同,实现与奶源基地的紧密结合,与奶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包括饲料供应、疫病防治、鲜奶运输等诸多环节加入的奶业产业链,从而实现奶产业完整、协调的运行,保证奶业生产稳定和鲜奶质量安全。
4.加快实现管理科学化。我国奶业发展已进入整体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保障安全的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我们奶业发展要有新的目标,要全面推进奶业现代化,要坚持走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生产者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首先,要不断提高奶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大力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加快转化科技成果,坚持科技引领、科技支撑、科技推动。其次,要全面提高奶牛养殖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通过培训教育和典型示范,普及奶牛生产的基本技术规范和知识技能。第三,要逐步推进奶牛养殖职业准入。实践证明,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养奶牛。优化奶业结构,包括优化奶牛群体结构和奶牛养殖群体结构。中国奶业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放开眼界,把握未来。如果过去十年中国奶业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快”字,那么,未来十年,中国奶业发展的关键词就应该锁定一个“强”字。
当前,我国奶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离现代畜牧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首先,规模化比重仍然不高,近6成的牛奶来自于分散养殖,而且目前规模养殖起点还比较低。其次,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标准化生产没有及时跟进,有些养殖小区,实际上是“规模化散养”,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第三,在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过程中,贷款难、用地难、粪污处理难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技术水平落后仍是许多地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搞好标准化规模养殖规划布局。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谋划、依法推进。要把发展标准化养殖与实施全国奶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当地饲草料等自然资源条件、土地消纳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消费能力,制定本地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思路,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推进。要切实落实《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政策的通知》要求,把规模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奶牛规模养殖用地。
2.不断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投入力度。要积极争取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支持,逐步增加投入。通过政策倾斜,多渠道吸引社会投资。整合各项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集中精力办大事、解难题。认真总结推广各地在担保融资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大对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信贷支持。今年,中央安排5亿元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是基础设施改造,突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我们要按照方案要求抓紧落实,提高项目实施效果。
3.积极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成功模式。要发展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养殖场户利用多种方式粪污还田,实现养殖业与种植业的直接对接,使畜禽粪便得到最简便、最经济的处理和利用。在不具备发展“农牧结合型”养殖模式条件的地区,要在粪污的无害化处理上多下工夫,切实推进粪污处理实施建设和正常运行。要提倡多样化发展,根据粪污处理能力、环境承受能力、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条件,选择适度养殖规模,防止一些地方不顾条件、盲目求大的倾向。
4.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要求,落实奶牛养殖场和小区备案制度。要督促养殖场户建立规范的养殖档案,逐步建立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继续制定和完善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要充分发挥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有计划、分层次开展有关奶牛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培训,要特别加强对新建规模养殖场的技术指导。鼓励大型养殖场推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环境管理体系、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标准体系,率先实现全程标准化生产。
5.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各地要加强供需信息引导和服务,帮助规模养殖场(户)搞好产销对接。产区和销区要增强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机制,努力实现生产上水平、产品有出路、效益有保障。要通过政策扶持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引导规模场(户)以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在提升合作组织市场服务能力方面下工夫,帮助规模养殖场户实现与市场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