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兴丽
众所周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受多种因子的调控,其中包括类固醇激素如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等。乳腺癌为雌激素依赖性肿瘤,抗雌激素治疗疗效主要决定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表达情况。
收集2006年至2010年天津西青医院病理科47例乳腺癌病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确诊,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
1.2.1 试剂与仪器
选用鼠抗人雌激素受体(ER)单克隆抗体,二抗(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试剂),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山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1.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4μm,微波修复抗原,一抗作用浓度为1∶100,4℃冰箱过夜,具体实验步骤按照PV9000一步法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说明进行。
每组病例均设立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并以PBS代替一抗作为空白对照。
细胞核棕黄色颗粒为阳性。
雌激素与乳腺癌的发生密不可分。乳腺组织是雌激素的“靶”组织。身体内雌激素的水平过高,雌激素与孕激素的平衡失调,都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1]。
现今许多食物中都被检出含有雌激素成分或类似雌激素的成分,比如当前的一些奶制品[2]。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地食入这些雌激素成分。而这些雌激素成分就会随着食物进入我们的消化道,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血液[3]。然后,由血液循环带到全身包括乳腺组织[4]。大量进入乳腺组织的雌激素就会在乳腺组织中引起各种反应,其中就包括使乳腺组织增生。最终,就有可能导致乳腺癌的发生。这就是“癌从口入”。据近年美国医学会的研究结果显示,雌激素和孕激素共用比只服用雌激素能使乳腺癌的概率增加。对于未切除子宫的女性,医师通常要求服用雌激素和孕激素,因为单纯服用雌激素能使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提高[4]。马里兰州国家癌症研究所流行病学家Catherine Schairer指出,目前还不清楚孕激素对RF有无影响。他们对46355名绝经后妇女通过访谈和问卷方式进行了跟踪调查,为了确定乳腺癌发病风险,他们还对1980至1995年患乳腺癌的2082名患者和没有癌症史的妇女进行了比较。在考虑了其他危险因素(如绝经时年龄、教育程度和RF造影检查史)后发现,同未采取激素置换疗法者相比,最近或过去4年内服用雌激素、孕酮的患者患乳腺癌的概率高40%。只服用雌激素比未采用任何激素置换疗法者发病率高20%[3]。
3.2.1 ER与乳腺癌
人雌激素受体有两个亚单位,ERα和ERβ。ERα是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65000的DNA结合激素依赖性蛋白,位于染色体6q25。ERβ的功能和ERα相似,通过EREs激活靶基因转录。人的ERβ位于染色体14q22~q24。已经证明ERα和ERβ为异源二聚体。正常乳腺上皮表达ERα,少量表达ERβ。ERα可以激活乳腺上皮接受雌激素的刺激,乳腺增生的病变和浸润前的肿瘤ERβ表达减少而ERα表达增加,在乳腺癌中,ER阳性的肿瘤ERα与ERβ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且主要是ERα表达增加,而且ERβ转录物的表达是随着肿瘤的炎症和分级而改变的,这种改变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非常重要,ERβ也可在ER阳性的肿瘤中检测出来,并且ERβ具有内分泌治疗反应的能力。临床使用检测ER的抗体大多是识别α亚型的。
3.2.2 免疫结果的判断
在ER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其阳性率的判断可用H计数法判断[5],根据阳性率和染色强度进行打分,0为阴性,1为弱阳性,2为中度阳性,3为强阳性。但此方法非常耗时,所以一般在大医院都不使用此计数法判断,一般使用简便的定量方法,即将染色强度分成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强阳性。按阳性细胞数分无阳性细胞,1%~25%阳性细胞,26%~50%阳性细胞,51%~75%阳性细胞,76%~100%阳性细胞,这种计数方法与内分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激素治疗反应与ER的数量有关,所以我们在报道ER情况时应注明阳性率,以指导临床用药。ER的检测已成为乳腺癌病理检查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综上所述,雌激素、雌激素受体与乳腺癌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现有资料提示雌激素是乳腺癌重要的有丝分裂刺激剂,而雌激素的这种促分裂作用需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才能产生相应的效应。而雌激素受体的检测与乳腺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1]吴凡凡.雌激素与乳腺癌[J].职业卫生与防病,2008,23(5):307-308.
[2]杨才明,朱清峰,夏淑君等.性激素与乳腺癌发生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6,19(2):142-143.
[3]Saundem P,Millar M,Williams K,et al.Expressionofes-trogen receptorbeta(ERbeta1)protein in human breast cancerbiopsies [J].Br J Cancer,2002,86(2):250.
[4]韩聚强,焦园园.体内激素与乳腺癌[ 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32(7): 530.
[5]Melinda F,Lerwill MD.Current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diagnostic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breast pathology[J].Am J Surg Pathol,2004,28(8):1076-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