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2010-02-11 00:59马玉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1期
关键词:治未病社区卫生证候

马玉杰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41

1 社区卫生服务

1.1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1.2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方向,利于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使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能有效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让群众享用低医疗成本服务,减轻政府、群众经济负担。

2 中医 “治未病 理论

2.1 防病于未然 (未病先防)。 《黄帝内经》有 “上工治未病”。治未病,治在病发之前,意即未雨绸缪,通过有针对性地治理调养体质,从而增强抗病能力,防患于未然,帮助你少生病或不生病。主要针对 “健康未病态”,此时“治未病”为 “预防以养生”,对于促进与保持身心健康也完全适用的。

2.2 治病于初始 (有病早发现、早治疗)。主要针对 “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此时 “治未病”为有病早发现、早治疗。疾病微而不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等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均属 “病而未发”。此时早发现是关键,在 “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中西结合,及时发现早期阶段、隐伏阶段的疾病,然后利用一切有效的方法逆转它,把潜在的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人体健康。

2.3 既病防传变。主要针对的是 “传变未病态”,此时“治未病”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逆转疾病,加强预见性,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一个部位向另一个部位传变,以求稳中取胜。是已 “发病”后——传而未变、变而未果临床治疗的重要指导思想。

2.4 瘥后防反复。疾病初愈,人体阴阳平衡还没有完全回复,机体功能还没有得以恢复,此时如不注意调摄,不但可以使病情重发,甚者可危及生命。病复有食复、劳复、复感之分,要加强护理。综上中医 “治未病”基本含义,一是预防为主;二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三是掌握疾病发展趋势。

3 中医 “治未病 与社区卫生服务

卫生部长陈竺对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前景提出的新观点:“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 “一种必然性趋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拓宽中医发展领域,中医药的服务方式与现代社区卫生服务要十分接近,符合当前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转换的形势,中医 “治未病”理论对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有指导意义。

4 社区卫生服务 “治未病 方案设计

4.1 未病先防 《内经》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金匮要略》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侵袭经络”。强调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摄生养慎对未病前预防疾病有积极意义。提示人体若能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相适应,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避免疾病发生,这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之所在。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之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主要措施:对社区人群 “辨体”进行 “病因预防”,即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特殊体质 (病理性体质)与相应病邪之间存在同气相求现象。如痰湿体质易感湿邪,易患痰湿为患的疾病如眩晕、胸痹、痰饮等。因此,对于具有病理性体质而未发病的人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由于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预防也必须从多方而开展,不仅包括各种疾病的预防,还包括着环境卫生、食品药品、工业生产等方面的监督,同时还要注重心理情绪的调控、精神品德的培养、生活质量的改善等等。

4.2 有病早治 《金匮要略》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伤寒论》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白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疾病初发,邪位浅表之时,要善于抓住疾病的典型病证,及早诊断,并早治已成之病,以免贻误病情,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至重;治己成之病,不但容易治愈,而且避免变化之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之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主要措施是对社区人群 “辨病”进行 “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发现的具体方法有普查 (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等。一般人群中包括健康人、可疑有该病但实际无某病的人、有某病的人与某种人混杂存在。筛检工作的第一步即是将健康人 (筛检阴性者)与可疑患某病或患某病的人 (均为筛检阳性者)区别开来。对筛检阳性者必须进行进逐步确诊,对确诊的病人再进行必要的治疗。通过正常体质与病理体质的评定,可以将人群中健康人与可疑患病或患病的人区别开来,即正常体质者为筛检阴性,病理体质者为筛检阳性。以后应用更完善的诊断方法区分可疑患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和真正的病人。对于具体病理体质而未发病的人可以通过改善体质进行疾病预防,对于已患病者则予以相应的治疗。

4.3 已病防传 《伤寒论》“白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寓补火生土之意,以防止脾病及肾;《金匮要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依据脏腑病证的传变规律,以治肝实脾为例,系统阐述了这一转变规律,提出了治肝补脾,防止传变的原则。指出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途径,防其蔓延为患,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

4.4 病盛防危 对己盛之病,应采取积极救治措施,防其逆变,阻止病势的发展。这是治未病思想的更深层次的体现。《伤寒论》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指出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的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张仲景在处理危重症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以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指出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其中治病的实质就是要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的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已病防传”和 “病盛防危”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之医疗环节,主要措施就是对病人 “辨证”进行 “临床预防”。辨证对已患某些疾病者,及时治疗,防止恶化。注意患者的体质差异有利于确定证候的变化趋向。证具有变化的特征,证的变化趋向是由体质决定的。随着疾病的发展,证候始终不会脱离体质这根轴线,终归受体质制约。因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应时时注意到体质对证候的制约与影响,从而掌握证候的转变规律,更好地为治疗服务。在治疗中注意积极改善患者的病理性体质,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证候,治愈疾病。在证候消失、疾病痊愈的同时,由于患者的病理性体质得到了纠正,消除了证发生的基础,使机体增强了对致病因子的抵抗力,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

4.5 新愈防复 《伤寒论》“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 “大病瘥后,劳复者”。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之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疾病初愈,要补养正气,注意调摄,促进康复,防止原病复发或变生它病。主要措施就是对社区痊愈病人加强护理,防止复发。

猜你喜欢
治未病社区卫生证候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试试“托管制”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更正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