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启清 李小卿
(广西省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科 广西梧州 543002)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85例建立了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通过对此类患者内瘘的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共收治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85例,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22~82(平均65)岁;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63例,糖尿病9例,原发性高血压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多囊肾1例;透析时间1~5年,每周进行血液透析1~3次,血流量200~250mL,每次透析时间4~5h;内瘘应用良好83例,血管栓塞2例。
讲明建立内瘘的重要性,将手术目的、方法、基本步骤及施行手术的专家等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清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强调手术注意事项。提前保护好造瘘侧手臂,避免在造瘘侧静脉穿刺等护理操作,术前1d备皮,指导患者彻底清洁皮肤并剪短指甲,切勿抓伤碰伤。
(1)指导患者避免穿袖口过紧的衣服;保持造瘘侧皮肤的清洁;加强腕部或其他瘘管部位肢体的活动,如嘱患者每天做握拳放松动作或用手转动健身球,以加强手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瘘管的发育成熟。(2)术后4~6h取平卧位,6h后自由体位,帮助患者将内瘘侧手臂抬高稍微超过心脏位置。(3)禁止在造瘘侧肢体测血压、采血、输液等护理操作[1]。(4)密切观察动静脉内瘘是否有搏动、杂音等,每天3次用听诊器听造瘘部位有无吹风样杂音,音量是否改变。并注意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5)术后3d内应避免血液透析,或进行低流量无肝素透析,以防止术后出血。
(1)动脉侧穿刺点应距瘘口3~4cm以上,静脉端向心方向,动静脉穿刺点间距10cm以上,以减少再循环,提高透析质量。(2)止血带避免压扎过久造成内瘘损伤。应避免长期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逐步选定2~3个穿刺点,定期轮换使用,减少皮肤及血管壁的瘢痕,降低因穿刺引起的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
(1)穿刺点护理。透析完毕拔针后迅速用纱布球按压穿刺点,以适度力量按压穿刺部位10~15min,达到止血目的。(2)适度运动透析结束24h内勿剧烈运动上肢。局部勿热敷,防止血管破裂出血。24h后,适度运动手掌,以抓握动作和握橡皮圈为宜,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管栓塞,保证内瘘血运丰富。同时内瘘肢体避免负重和压迫,防止堵塞。
2.5.1 手术侧肢体肿胀 是常见的并发症,由于静脉离断后相应的侧支循环尚未建立而使静脉回流障碍所致。该组患者有5例发生,通过指导患者术后第2天开始锻炼术侧手臂,做握拳运动,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不穿过紧的衣服,敷料包扎松紧适宜,禁止在造瘘侧肢体测血压、采血、输液等,肿胀都在5~7d后自行消退。
2.5.2 血栓形成 该组患者有2例发生,当发现内瘘血栓形成,如杂音消失、搏动、震颤消失,应立即通知医生,经过抗炎抗凝药物和增加血管弹性药物治疗后,得到缓解。
血液透析是目前尿毒症患者最常用最重要的血液净化方式,而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充分的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应注意观察,正确指导患者保护好内瘘,尽早进行有益的功能锻炼,使内瘘早日“成熟”,把握好内瘘的启用时机,科学地使用内瘘,熟练掌握内瘘的穿刺方法,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内瘘感染,密切观察透析过程,结束后给予正确的按压方法,消除引起血栓等的一切不利因素,注意保护血管,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同时还应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保证透析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
[1]温美奕,周惠.动静脉内瘘术前后护理体会[J].现代临床医学,2007(3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