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散治疗小儿腹泻解析

2010-02-10 20:33唐黎明宋海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5期
关键词:藿香陈皮正气

唐黎明 宋海林

中医对泻泄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和如水样的临床主症命名,西医称为腹泻病。中医定义:泄泻是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的小儿常见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如水样的特征。西医定义: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质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在未明确病因之前统称腹泻病。

藿香正气散以其良好的疗效,在本病的治疗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1 简 介

1.1 方名

藿香正气散。

1.2 来源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云:“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藿乱,脏腑虚鸣,山岗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因气刺痛,小儿疳伤,并皆治之”。

1.3 处方

大腹皮1两,白芷1两,紫苏1两,茯苓1两,半夏曲2两,白术2两,陈皮(去白)2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灸)2两,枯梗2两,藿香(去土) 2两,甘草(炙)2.5两。

1.4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3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汗出,衣被盖,再煎并服。

1.5 功能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表现有藿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等。

1.6 方解

因外感风寒、卫阳被郁,导致寒热头痛;湿阻中焦,引至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方中广藿香解表化湿;半夏燥湿降递;厚朴行气消积;紫苏子、白芷解表散寒;陈皮、大腹皮理气化湿;白术、茯苓健脾化湿;桔梗宣肺止咳;炙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理脾胃。

1.7 注意事项

本方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为证治要点,适用于急性胃肠炎属湿滞脾胃者。阴虚火旺者忌服,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2 现代应用

2.1 现代用法

紫苏子5g,大腹皮4g,白芷4g,云苓6g,法半夏4g,白术8g,陈皮3g,厚朴4g,桔梗6g,广藿香6g,炙甘草4g,生姜2片,大枣2枚,每日1剂,水煎服。里寒重者,加干姜温中散寒;夹食积者,加神曲、山楂消食化滞。

2.2 小儿秋季腹泻

谢康禧等[1]采用藿香正气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个月~3岁,病程4h~3d,对照组35例,次数增多的稀便或稀水样便,可伴有呕吐、腹泻,食欲不振、发热、口干、流涕;中医辨证多为外感风寒型、脾胃虚弱型,症见腹泻、腹痛,大便稀薄或如水样、蛋花样,便次增多或伴呕吐、恶寒发热,舌质淡红或淡白,苔白或腻。治疗方法:广藿香、紫苏叶、大腹皮、白术、法半夏、陈皮、桔梗、炙甘草各6g,厚朴3g,茯苓、麦芽各15g,每天1剂,水煎至100mL。分2~4次温服。对照组口服十六角蒙脱石。结果:治愈22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3 小儿湿热型泄泻

单玉霞等[2]用藿香正气散加味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260例,其中男142例、女118例,年龄6个月~3岁,病程1~10d。呈稀水样或蛋花样便,夹有奶瓣,黄色或黄褐色,混有少量黏液、酸臭,大便每日5~15次,苔腻。治疗方法:藿香15g,紫苏子10g,桔梗15g,厚朴7.5g,大腹皮15g,陈皮10g,半夏7.5g,泽泻7.5g,滑石5g,车前子5g,生姜1片,大枣2个,每日1剂,水煎服,浓缩后分6~12次服完,有脱水者给予补液,但不用抗生素。结果:显效206例,好转4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7.7%。

2.4 急重型寒湿型泄泻

寒湿型泄泻以大便频繁、便下清稀为特征,一般无里急后重,粪便不夹脓血。多发于冬春季节,夏秋季节也不少见。暴泻多起病急剧,次数渐增多,或暴下如注。蒋耀曦[3]用藿香正气散(液)治疗急重症型湿型泄泻105例,其中男45例、女60例,年龄2~75岁,治疗方法:用藿香正气散(液)为主治。寒湿、暑湿二者兼有,或寒湿内盛加六一散,葛根、黄芩、黄连、车前子、白扁豆、金银花、荷叶;食积肠胃、传导失司、寒湿甚者,治宜消食导滞、健脾和胃,加枳实、神曲、黄连、白术;肝郁脾虚或抑郁恼怒,或精神恍惚(紧张)、痛则泻者,治宜抑肝扶脾,或清热化寒湿,或用少量活血化瘀之品,加防风、薏苡仁、赤芍、山药、丹参、大枣。脾胃阴虚或阳弱,或阴寒内盛,或急重症寒湿型泄泻者,加党参、附子、干姜、莲子。结果总有效率100%。

2.5 非感染性腹泻

侯正旭[4]运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非感染性腹泻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15~65岁,病程2~4d。主症为腹泻稀水样大便,肉眼观察呈稀水样,镜检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及黏液均为阴性,伴或不伴恶心呕吐,轻度或中度脱水貌。治疗方法:藿香12g,厚朴10g,法半夏10g,苍术10g,陈皮10g,茯苓15g,黄连10g,干姜10g,甘草5g;舌苔黄腻、湿热偏重者加黄芩12g、葛根15g,白腻有寒者加肉桂2g,伴有寒热表症者加紫苏子10g、荆芥12g,饮食积滞者加选炒麦芽30g、炒谷芽30g、生山楂15g、神曲15g,脾气虚者加党参30g、白术15g,每日1剂,开水浸泡30min后,煎2次,微火25min,取汁约500mL,分3次温服,失水过多、有脱水症者,应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结果:显效20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100%。

2.6 小儿再发性腹泻

再发性腹泻又称肠痉挛,在小儿时期十分常见。马榕花[5]采用以藿香正气散为主治疗该疾病,临床表现:突然发作阵发性腹痛,持续时间不等,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腹痛程度轻重不等,严重时患儿可表现哭闹、翻滚,出冷汗,面色苍白,或伴呕吐。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藿香正气散加味治疗。基本方:藿香、紫苏子、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大腹皮、茯苓、陈皮、甘草。每日1剂、水煎服。腹部中寒加乌药、高良姜;乳食积滞加神曲、焦山楂;脏腑虚冷加党参、炙黄芪、干姜去紫苏子、大腹皮。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30例,无效5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3 研究进展

3.1 化学成分

藿香正气散主要含百秋李醇、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陈皮苷、厚朴酚等成分。

3.2 止泻作用

藿香正气水和胶囊溶液对小鼠胃肠道输送功能有显著影响(P<0.01),表明该药对胃肠道平滑肌蠕动有抑制作用。

3.3 镇吐作用

用11.4%藿香正气胶囊溶液200mL/kg给家鸽灌服,5min后每只家鸽灌入1.5%硫酸铜溶液20mL/kg,其呕吐潜伏期和呕吐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表明该药不仅不致呕,还有镇吐作用。

3.4 胃肠道平滑肌解痉作用

藿香正气丸(水)兔离体十二指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拟胆碱药所引起的肠痉挛;对拟胆碱药引起的狗及兔在体肠痉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对抗水杨毒扁豆碱引起的肠痉挛,其效果与阿托品对抗肠痉挛的作用相似;对离体肠平滑肌的自发活动有抑制作用,又能对抗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故对肠管平滑肌尚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藿香正气水对离体豚、鼠、兔十二指肠的自动收缩及对组胺、乙酰胆碱、氯化钡所致的回肠收缩有良好的解痉作用。

3.5 镇痛作用

藿香正气水对醋酸刺激肠管浆膜或肠系膜引起的内脏躯体反射性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藿香正气胶囊对酒石酸锑钾的致痛有对抗作用;对热板法致痛,90min痛阈提高10%。

3.6 增强细胞免疫作用

用硫酸镁致腹泻造型的小鼠,使用藿香正气丸治疗,其外周血淋巴细胞渗入3H-TdR指数增高;对小鼠肠组织渗入的3H-TdR比对照组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比正常组(不致泻)低,给药组则接近正常组水平,提示藿香正气丸能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并能促进受损伤的肠段修复。

3.7 增加胃肠道的吸收功能

腹泻造型的小鼠使用藿香正气丸治疗后,其血液及肝组织中的葡萄糖和水分的吸收增加,使动物止泻后又可恢复胃肠道对糖类的吸收功能。

3.8 抑菌作用

藿香正气水对藤黄八叠球菌等8种球菌均有抗菌作用,尤对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强。对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大脑状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及皮炎芽生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1] 谢康禧,冯艳珍.藿香正气散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35例[J] .新中医,2005,37(4):69-70.

[2] 单玉霞,王桂芝.藿香正气散加味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260例[J] .吉林中医药,1996,(6):16.

[3] 蒋耀曦.藿香正气散(液)治疗急重症寒湿型泄泻105例疗效分析[J] .新疆中医药,1995,(2):14-16.

[4] 侯正旭.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非感染性腹泻50例[J]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9):2036.

[5] 马榕花.藿香正气散加味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50例[J] .福建中医药,2001,32(6):12-13.

猜你喜欢
藿香陈皮正气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卡西米罗·吉塞拉的诗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陈皮很养生 但不宜久服
蛇胆陈皮制剂中陈皮UPLC指纹图谱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清风正气
简化测定藿香正气水中3种成分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