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元
(安徽定远县畜牧兽医局,安徽 定远 233200)
2004年,我国首次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之后,国家及各级政府开始重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逐步对高致病性禽流感、Ο型口蹄疫、亚洲Ⅰ型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以强制性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使得重大动物疫病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当前,我国畜牧业养殖以散养为主,千家万户饲养畜禽的现象没有改变,农村动物防疫工作是国家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基础环节,也是薄弱的环节。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加强基层的防疫力量,国家推行了村级动物防疫员制度,由村级防疫员负责农村的防疫工作。但是,近几年高致病禽流感、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仍不断发生,发病以小规模、散养畜禽为主,说明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畜禽养殖仍以农村千家万户散养为主。以2009年第二季度我县畜禽存栏为例,全县猪存栏63.7万头、禽950.83万只、羊13.71万头、大家畜4.68万头,合计畜禽存栏1032.9万只(头)。其中,规模10头以下散养猪存栏41.3万头,100只以下散养禽存栏721.54万只,10只以下散养羊存栏8.4万头,大家畜10头以下存栏4.01万头,散养存栏合计775.3万只(头),占全县存栏总量的75.1%。据统计,全县共有畜禽散养户12.975万户。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畜牧业千家万户散养的形式依然普遍存在,农村散养仍占主要地位,这也是农村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之所在。
农村畜禽养殖方式不利于强制性免疫措施的实施。我国农村畜禽饲养以放养为主,使得农村动物防疫困难重重。首先是防疫时间上不能保证,放养的鸡鸭基本上都是“早出晚归”,防疫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不利于防疫工作开展;其次是千家万户散养加大了村级防疫员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这种饲养方式下,要想对某一地区进行切实的防疫,往往需要走村串户,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第三是农村散养动态性较强,农户可能随时购买畜禽回来饲养,对于养禽户来说,可能不知道自家确切的养殖数量,这些情况极易产生免疫遗漏现象。
农村散养户防疫观念淡漠,一定程度上影响防控工作的开展。《动物防疫法》规定,饲养经营动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履行动物防疫法所规定的义务,养殖户应当承担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国家强制性免疫病种的免疫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散养户根本无防疫意识,认为祖祖辈辈一直这样养,防不防问题不大。还有些养殖户不支持防疫员的工作,认为自己饲养的畜禽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自己有权决定是否要防疫及何时防疫,他人无权干涉。这些现象导致农村防疫工作很难开展,有些地方宣传也做了,针剂也发了,基层防疫部门也深入村里动员了,但就是防疫不到位的事情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基层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的开展。
以我县为例,自2005年实行兽医体制改革后通过考试、综合测评等程序共招聘191个村级防疫员,分布在全县的22个乡镇,担负着全县253个行政村散养的41.3万头猪、721.5万只禽、8.4万只羊和4万头大家畜的防疫任务,人均负责4.1万头(只)畜禽的疫苗免疫工作。按照国家当前的动物疫病强制性免疫政策,对规定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动物疫病种类实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仅春季一次集中免疫,每个防疫员至少要负责4.5万头(只)畜禽的疫苗注射工作(猪需要分别注射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3种疫苗)。即使是在当地乡镇政府的协助下,按照免疫注射操作程序,结合本地养殖方式,两个月内很难完成集中免疫工作。同时,还要负责每月的补免工作。而我县防疫员工资按规定每月400元,国家、省、县、乡镇各负担100元,每个防疫员每年工资收入4800元。由于我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县、乡财政两级财政对所负担的部分很难保证,实际有保障的工资每年仅2400元。现在,我县农民工本地打零工每天工资都50元以上。这样的待遇很难使防疫员全身心地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去,疫苗免疫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疫苗作为异物注射到动物机体内,均会存在一定的副反应。当前发放的强制性免疫疫苗,尤其是灭活油乳剂疫苗,如口蹄疫疫苗存在质量不稳定现象,不同厂家、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的疫苗副反应差异较大,特别是猪口蹄疫灭活苗,使用过程中副作用较为明显,部分批次的疫苗副反应率在15%以上,怀孕母畜的流产和突然死亡现象较为严重。另外,由于我国动物疫病种类多,病原分布广泛,多数猪群某些疫病隐形感染普遍,注射疫苗后导致动物机体与病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引起畜禽发病,多数农户会认为是由于疫苗注射引起。尽管强制性免疫是政府行为,疫苗副反应造成的影响应该有疫苗生产厂家负责,但农户会将这种责任归咎到防疫员身上,导致了农户和防疫员之间产生纠纷,造成防疫员有些情况下不敢为农户的畜禽免疫,产生厌恶情绪。同时农户也不愿意让防疫员给自家的牲畜进行疫苗注射。
当前,我县基层乡镇兽医站疫苗冷藏冷冻设备老化现象较为普遍,多数乡镇兽医站冰箱、冰柜不足,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按照疫苗保存要求,灭活油乳苗应保存在低温、干燥、避光的地方,适宜温度为2℃-8℃,冻干苗则要在冰箱的冷冻室或冷库-15℃的条件下保存。从近几年实际工作看,疫苗由县疫控中心发放到乡镇兽医站后需要保存1个月左右才能将疫苗全部发放到养殖户或村防疫员手中。这么长的时间,由于疫苗保存设备不足,让疫苗长时间暴露于外界环境中,疫苗效价会明显降低或者失效,造成相当数量的疫苗失效而无法使用。
另外,有些疫苗的分装量过大,如禽流感疫苗多为250 m L瓶装,可预防500只家禽,疫苗开启后必须当日用完。而对农村散养家禽进行免疫注射多数是在晚上进行,工作时间短,打开的疫苗多数不能及时用完,也造成了疫苗的浪费。
许多基层政府不重视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未能按照规定将动物疫病防控纳入到政府管理中来,认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只是畜牧兽医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事,并不利用其基层工作优势,认真宣传组织,贯彻落实动物疫病防控的有关法律、法规,而畜牧兽医部门工作人员虽担负着动物疫病防控的技术保障作用,却在实际的基层工作中处境尴尬,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防疫工作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结构调整,作为畜禽现代化养殖的过渡方式,养殖小区开始涌现。养殖小区不但有其规模优势,最主要的是其管理优势。由于是集中养殖,在统一管理下,便于有计划的开展免疫工作,不易造成免疫遗漏,也更易于监管。
鉴于农村散养畜禽防疫在国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多数欠发达地区动物防疫资金不足的现象,应提高村级防疫员防疫补贴标准和中央、省两级所占比例,同时,县、乡两级防疫补贴可采取和强制性免疫疫苗经费支付相同的办法,即转移支付的方式来获得保障,切实提高基层防疫员的报酬。另外,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应允许向农户收取一定的免疫注射人工费用,以提高村级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
动物疫苗的储存和管理,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关键环节之一,国家应不断加大对基层疫苗储藏设备的投入。积极推动“乡-村”疫苗冷藏体系建设,对于现有的冰箱、冰柜进行及时维修保养,对于老、坏冰箱、冰柜及时更换,确保乡镇基层兽医站有冰箱、冰柜,且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村级防疫员每人至少配备1个保温箱,真正实现“乡镇有冰箱冰柜,防疫员有保温箱”,能够确保疫苗贮存、使用在规定条件下进行,防止疫苗失效变质,起到从源头上保证免疫注射效果切实可靠的作用。
《动物防疫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本管辖区域内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强制免疫工作,即做好当地畜禽强制性疫苗免疫工作是乡镇政府基本职责之一。 因此,应当将强制性疫苗免疫工作,纳入乡镇责任考评范围,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年终的目标考核之中,作为考核、评定干部晋升级别和单位负责人政绩的重要条件。这样能够确保农村强制性疫苗免疫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