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牦牛产业现状及对策探讨

2010-02-10 07:01任锦帅王世泰执笔李秉诚张苏琼
中国牛业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甘南草场牦牛

任锦帅,王世泰(执笔),李秉诚,张苏琼

(甘肃省畜牧管理总站,甘肃 兰州 730030)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肃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境内总土地面积387.48万hm2,其中草场面积272.3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0.28%。天然草场平均每亩产鲜草336.67 kg,总储草量120亿kg。牧草一般从4月下旬开始萌发,9月中旬开始枯黄,枯草期长达7个月。全州河川溪流纵横,水资源非常丰富。甘南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优良的天然牧场为牦牛的正常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1]。

甘南牦牛属青藏高原型[2],到2007年底共存栏牦牛80.20万头,占全省牦牛总数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玛曲、碌曲、夏河及合作、卓尼、临潭、迭部的部分纯牧业乡(村)[1]。

1 甘南牦牛产业存在的问题

1.1 生存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在上世纪甘南州草场植被覆盖良好,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大量垦种、滥伐林木、草场超载过牧、鼠虫害和人为破坏、导致草地生态恶化、生产力下降,草地面积大量减少,正在以每年0.03万hm2的速度退化和荒漠化,生态系统和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研究结果表明(杜国祯),玛曲县20年来,植被覆盖度由过去的90%以上下降至现在的60%~70%,每亩鲜草产量也由过去的平均374 kg下降到现在的150 kg~200 kg。草地的载畜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降低。

1.2 饲养管理粗放

“靠天养牛”是甘南牦牛生产的基本特点。甘南牦牛长年生存在高寒、阴湿、缺氧的环境中,依附天然草场、啃食天然牧草、没有任何补饲,没有棚圈遮挡严寒,各类牛只混群放牧,随着草场日益退化,群体生产能力急剧下降。据郭淑珍(2005)报道,近20年来,甘南牦牛初生重由20世纪 80年代前的14.4 kg降低到1994年的12.9 kg;成年牦牛体重由80年代前的258 kg降低到235 kg;产奶量由80年代前的250 kg降低到目前的200 kg[2]。正常年份也步入了“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的恶性循环,遇到灾年势必会造成大量牦牛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1.3 群体数量增长快,个体生产力下降

甘南牦牛的饲养户基本为当地藏族同胞,由于受地域、受教育程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所饲养牛羊存在严重的惜售心理,导致牦牛出栏率低,商品率低,群体数量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州2008年牦牛出栏率和商品率仅为21.65%和 19.79%。从1980年到2007年,甘南牦牛从57.23万头增加到80.2万头[1],增长了40.14%,加之其他畜种的群体数量的增加,对天然草场的压力日益加大,营养问题已成为导致牦牛个体单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品种退化严重

甘南牦牛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特殊牛种,对当地独特自然条件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自草场和牲畜由牧户承包经营后,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工选择的作用大大减弱,各牛群间的交流几乎陷于停滞,牛群中普遍采取自繁自育的经营模式,忽视了种公牛的选拔、培育、调运和交流,致使各牛群中近交程度步步攀升,出现了个体小、体重轻、抗病力弱、繁殖率低、死亡率高等群体衰退现象[3],“小老牛”和“长寿公牛”普遍存在严重威胁着整个品种的生存。

1.5 牦牛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甘南牦牛的产业链条太短,仅限于出售活牛或后整体出售,缺少后续牛肉分割、分级、包装及营销,产品附加值低,尤其缺少对牦牛血、皮、骨等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利用。据统计,玛曲作为甘南牦牛的主产区之一,每年出栏牦牛11万头左右,本地屠宰只占50%多,大量以活牛外运的形式完成交易。品牌意识淡薄,优质牦牛肉与黄牛肉价格基本持平,资源的比较优势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养殖和加工效益低下,产品的低附加值反过来又加重了草场的压力。

2 对策与建议

2.1 加速牦牛出栏,降低群体数量,恢复生态环境

现存牦牛群体数量远远超过了当地草场的承载能力,必须通过对牧民的宣传引导、政策鼓励、资金补贴等措施来加快牦牛的出栏速度,及时淘汰老、弱、残牛,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加速畜群周转,调整畜群结构,降低群体数量,减轻对草场的压力,使生态植被得以缓慢恢复。这对提高牦牛生产能力,保护植被,提高黄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2 多管齐下,提高牦牛的单产

一是要充要利用《甘肃省牛羊产业大县建设》、《甘南州农牧互补“一特四化”退粮还草工程》、《甘南州种畜基地建设》等项目实施的大好时机,抓好本品种内种公牦牛的选育的同时,做好小区域内种公牛配送和大区域内交换使用,减少近亲繁殖,提高犊牛品质;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引进适应性较强的半血野牦牛,坚持“导入野血和选育相结合,本交和人工授精相结合,点示范和面推广结合”的原则,对当地牦牛进行改良和提高;三是要建立补饲制度,在放牧区建设棚舍[3],对妊娠后期母牛、犊牛和培育中的种牛进行适当补饲;四是要在犊牛哺乳期减少对母牛的挤奶量,让犊牛获得充分的营养,保证其正常发育。

2.3 加大科研、推广和培训力度,提高牦牛生产的科技含量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各类试验研究,探讨如何把其他牛种中已经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和生产理念,如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嫁接到当地牦牛的生产实践中来,从而提高牦牛生产的科技含量。各级畜牧科技推广部门要克服困难,把以往在牦牛生产中已取得的中试成果,比如糖蜜素舔砖等效果显著的产品和技术大面积推广,提高牦牛生产效率。组织当地部分技术人员外出培训,开阔眼界,提高素质,强化业务能力,为牦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4 建立牦牛合作组织,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

牦牛生产区深处高原,地广人稀,信息闭塞,牧户间联络很少。这种情况与当前社会化生产的分工协作极不适应。为了加强牧户间的交流与协作,政府要引导和鼓励广大从业者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优化资源组合,组建专业化合作社[3],以此将松散的牧户和加工企业,运销企业等相关利益链条紧密联系起来,共同抵御各种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行业的竞争优势。

2.5 加速当地牦牛产品的开发,延伸产业链条

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由政府给予土地出让、协调融资、减免税费、水电路配套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现有或新建一个或几个集牦牛肉深度加工,骨、血、皮、毛、绒、鞭等系列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企业,彻底改变以往粗而简单的经营现状,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把甘南牦牛产业做精做大,叫响“世界屋脊”的品牌,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1] 杨 勤主编.甘南高原特色畜种种质特性与利用[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0-31.

[2] 《中国牦牛学》编写委员会.中国牦牛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74-77.

[3] 阎 萍主编.牦牛养殖实用技术问答[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22-23.

猜你喜欢
甘南草场牦牛
祁连草场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甘南走读
甘南九章
甘南记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去甘南》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跟着牦牛去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