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眉 俞 翔 张淑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100035)
2007年11月~2008年12月,笔者在内科病房和门诊运用自拟定喘化痰汤治疗喘证急性发作期患者22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220例中,男112例,女 88例;年龄最大 101岁,最小6岁,平均57岁;疾病病程最短 3天,最长 60年,平均18年;急性发作期病程最短3天,最长 2个月。按中医辨证分型多为实喘或本虚标实证,其中表寒里热型59例,痰热郁肺型40例,痰浊阻肺型55例,痰阻血瘀型16例(去除单纯风寒袭肺型及虚喘),本虚标实证中,兼有气阴两虚者30例,阳虚水泛者20例。按现代医学病因分类,急性支气管炎1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91例,急性左心功能不全3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35例,支气管扩张22例,肺间质病变20例。
基本方:白果15g,炙麻黄6g,款冬花15g,半夏9g,桑白皮 15g,杏仁12g,黄芩 10g,前胡 12g,白前 10g,地龙10g,甜葶苈20g,大枣 10g,瓜蒌15g,生甘草 6g。
加减:痰热郁肺者加生石膏(先煎)30g,鲜芦根30g;咯血者加鲜茅根30g,藕节12g;痰浊阻肺,顽痰不化者加生海蛤(先煎)15g,浙贝母12g;痰阻血瘀者加当归9g,川芎6g;兼有气阴两虚者加沙参 15g,麦门冬15g,五味子10g;兼有阳虚水泛,水肿明显者加茯苓15g,猪苓15g,桂枝9g,车前草30g;便溏或服药后排便次数增多者减甜葶苈为10g,加山药12g,葛根12g。
疗程最短3天,最长14天,平均10天。
疗效观察标准:治愈:喘息及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好转:喘息及其他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220例中,治愈 113例,好转 93例,总有效率93.64%;未愈14例,占6.36%。
患者,男,58岁。因“反复咳喘10余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1个月”入院。入院时,口唇紫绀,咳喘气急,痰白黏稠,不易咳出,腹胀纳差,双下肢浮肿。既往高血压病30年,陈旧性脑出血8年。
查体:口唇紫绀,T39.2℃,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湿啰音,R28次/min,心界向左扩大,P70次/min,律齐,杂音(-),腹膨隆,肝肋下 4cm,剑下 6cm,质中 ,压痛(±),双下肢浮肿(+)。
血常规:WBC8.2×109/L,N0.865,L0.09。胸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改变。
西医诊断:①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②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③陈旧性脑出血。中医诊断:喘证,痰浊阻肺。治法:燥湿化痰,利肺止咳平喘。
方药 :白果15g,炙麻黄6g,款冬花 15g,半夏9g,陈皮9g,地龙15g,瓜蒌15g,莱菔子15g,甜葶苈 20g,大枣10g,大腹皮15g,车前草30g,生石膏(先煎)30g。
服药10天后,患者 T36.9℃,喘憋消失,痰量明显减少,纳增,双下肢浮肿消失,复查血象:WBC9.9×109/L,N0.684,L0.149。
定喘化痰汤由定喘汤和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而来。定喘汤出自《摄生众妙方》,功效宣肺降气,清热化痰,主要治疗外感风寒内有痰热,风寒束表,咳喘气急,痰黄黏稠之症。方中麻黄宣肺平喘;白果敛肺定喘,一散一收,既能增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辛散太过,耗伤肺气,共为君药。杏仁、款冬花、半夏降气平喘,化痰止咳,协助君药加强平喘去痰之功。自拟方中再加前胡、白前镇咳化痰,地龙解痉定喘,共为臣药。用甘寒之桑白皮,苦寒之黄芩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为佐药。甘草和中而调药,润肺止咳,用为使药。葶苈大枣泻肺汤源自《金匮要略》。主治“肺痈喘不得卧,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支饮胸满者。以葶苈破水泻肺,大枣扩脾通津,乃泻肺不伤脾之法,保全母气以为向后复张肺叶之根本”。人皆以为葶苈子药力峻猛,恐其伤正。笔者正取其峻猛之力,以泻肺降气平喘。然佐以大枣甘温护脾,并不伤正。患者正值气逆喘甚,痰热壅盛之际,必以峻药泻之,扭转乾坤,以避其药力不及,咳喘日久耗竭正气。该方屡用屡效,病人服后喘急顿解,神清气顺,并未见伤正太过、气脱之弊,仅个别服药后出现便溏及排便次数增多,可将甜葶苈减为10g,并加用山药、葛根健脾止泻。喘证患者必兼胸闷憋气,此为痰阻气机,胸阳不振,自拟方中加用瓜蒌理气宽胸,涤痰散结,通阳泻浊,用以治疗痰凝气结之症,收效甚佳。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定喘化痰汤虽众药荟萃,然并无大寒大热辛燥之品,定喘力强,化痰力专,驱邪而不伤正,泻肺行水而兼护脾胃。然此方本用于表寒里热证,随症加减亦可用于痰热郁肺、痰浊阻肺及本虚标实证。实践证明均可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