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 张映红
(湖北黄石武钢大冶铁矿职工医院 湖北 黄石 435006)
我们对低位肛瘘行内口缝闭瘘管剔除术,共治疗3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本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18~75岁;病程1.5~20年。其中直行瘘25例,后马蹄形瘘11例,支管丛生2例。
术前1d口服复方新诺明和甲硝唑,术日晨清洁灌肠。腰俞穴麻醉后,取截石位,常规消毒。
瘘管纤维化明显者,当瘘管短而直时,在外口周围梭形切开皮肤,用组织钳牵拉瘘管外口,再用组织剪沿瘘管走行锐性剥离,直至完全剔除;当瘘管长而弯曲时,在距肛缘约2~3cm处,梭形切除约1.5cm×1.0cm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截断瘘管并使之暴露,然后按前述方法剔除近端瘘管,再从外口处剔除远端瘘管。瘘管纤维化不明显者,用刮匙搔刮,清除坏死及肉组织;对瘘管长而弯曲的,亦须开窗。
以内口为中心,呈“∩”形切除包括内口在内的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然后向上钝性游离直肠粘膜,在无张力情况下达粘膜缺损的下缘,修补内口时,先用3-0肠线缝合损伤的内括约肌,然后下拉游离的直肠粘膜,覆盖内括约肌的创口,用1号丝线横行缝合粘膜。肛管内纳入凡士林纱布,外口不缝合,置橡胶条引流,塔形纱布加压包扎。
术后控制排便3~5d,以后每日便后坐浴10~15min,服抗生素1周,7d拆线。
一次性治愈36例,治愈率约94.7%,平均住院21d。半年后随访无复发,肛门括约功能无障碍。1例因感染较明显,转切开术;1例复发,6个月后行同样手术获愈。
治疗肛瘘的关键是找到内口并切除。肛瘘的内口位于齿线上的肛窦内,为细菌出入门户[1],修补内口后,阻断了细菌的进入,加速了肛瘘愈合。曹吉勋用内缝合药捻脱管法治疗36例肛瘘,一次治愈34例,治疗率为94.4%[2]。凌朝坤用内口封闭药物脱管法治疗肛瘘75例,全部治愈[3]。王平用直肠修补治疗小儿后天性肛瘘128例,经1次手术治瘘116例(90.6%)[4]。
Hanle早在1965年就提出“没有必要全部将瘘道切开”的观点[1],故本法在处理瘘管时,尽量予以剔除,不能剔除的则用刮匙清除坏死组织及肉芽组织,使之成为新鲜创面,以加速其愈合。对长而弯曲的瘘管,则采用开窗法,分段处理,如全部切开,损伤太大。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肛瘘不切开或部分切开处理瘘管,如用药物脱管法去除瘘管[2,3、,5],也有用开窗、留桥等方法处理瘘管[6~7],均取得了良好疗效。
传统治疗以切除或切开瘘管为主,治疗效果毋庸置疑。但组织损伤大,尤其是瘘管长而弯曲,或有支管的肛瘘,愈合慢,愈合后疤痕大。本法对肛管及周围组织损伤小,故术后肛门外形正常,功能无障碍,疗程短,可重复施术。
[1]李雨农.中华肛肠病学[M].重庆: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383~392.
[2]曹吉勋.中国肛肠病学杂志,1993,13(3):3.
[3]凌朝坤.中国肛肠病学杂志,1996,16(1):8.
[4]王平.中国肛肠病学杂志,1996,16(1):19.
[5]杨向东.中国肛肠病学杂志,1995,15(3):11.
[6]张九皋.江苏中医,1991,11(5):15.
[7]张延春.中肛国肠病学杂志,1991,1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