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林
(定西市中医院风湿科,甘肃 定西743000)
颈肩腰背部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往往反复发作,久治难愈,尤其以中老年女性多发,多见于体弱、长期从事一个体位工作者[1]。该病的主要症状为局部疼痛、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 2005 -06—2010-06,笔者采用中药内服配合手法治疗颈肩腰背部肌筋膜炎200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200例均为本院风湿科患者,其中男48例,女152例;发病年龄22~60 岁;患病病程3个月~5年;患病部位以颈、肩发病率较高;发病部位多为1~2个, 3~4个部位同时发病则少见。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订。 ①有外伤后治疗不当、慢性劳损或外感风寒湿等病史。②多发于中老年人,尤以体力劳动及姿势不良者多见。 ③颈肩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④颈肩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常可触及到条索状的改变。 ⑤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X线摄片检查无阳性征象。
自拟舒筋通络汤,药物组成:桂枝12 g,桑枝12 g,制川乌6~9 g(先煎),制草乌6 g(先煎),羌活15 g,独活15 g,海风藤12 g,鸡血藤20 g,延胡索15 g,丹参15 g,秦艽9 g,全蝎4 g(冲服),蜈蚣2条(冲服),白芍15 g,甘草6 g。颈肩部疼痛者,加姜黄10 g、葛根20 g;腰背部疼痛者,加杜仲12 g、怀牛膝10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10 d为1个疗程。
参照文献[3]中的治疗手法。患病在颈肩部的让患者端坐于方凳,患病在腰背部的采取俯卧位,暴露颈肩或腰背部,具体手法如下。 ①推法:术者站于患者侧方,以手掌或指腹紧贴于病变部位均匀推动,以局部皮肤发红、发热为宜。②弹拨法:两手拇指弹拨颈、肩或腰、背部,放松受累肌肉。 ③揉捏法:用手掌在病变部位环行向前揉动,再以拇指和其余4指捏拿软组织,揉法与捏法相配合,交替操作。 ④扌衮法:用小鱼际、小指掌指关节的上方接触在病变皮肤上均匀扌衮动,促使肌肉放松。 ⑤点按法:点按风池、C3横突、肩井、肩髃、天宗,或肾俞、腰眼、委中及阿是穴等疼痛敏感点。⑥叩击法:以手掌尺侧缘叩击相应的病变部位。手法治疗每次约30 min, 每天1次。
10次为1个疗程,随访6个月~1年判定疗效。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订。痊愈:疼痛消失,颈肩或腰背部活动恢复正常范围,活动自如,无复发。显效:疼痛明显减轻,颈肩或腰背部活动时稍有不适。有效:疼痛有所减轻,颈肩或腰背部活动改善不显著。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痊愈122例,显效46例,有效32例,无效0例。大部分患者在1~2个疗程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少数病程较长的病例需3~5个疗程。
患者,女, 45岁, 2006-03 -12 初诊。主诉:颈肩背部酸胀疼痛约半年余。患者于半年前因长期手工织毯子,工作繁忙劳损过度,又感受外邪致使颈肩部酸胀疼痛,继则背部抽掣疼痛,难以转身,肢体沉重,抬举困难,遇阴雨天加剧,得暖则舒。舌淡,苔白腻,脉弦细。实验室检查:WBC 5.5 ×109/L, HGB
110 g/L, ESR 13 mm/h, RF 12 U/L, ASO 145 U/L,CRP 0.65 mg/L。西医诊断:颈肩背部肌筋膜炎。中医诊断:痛痹,证属寒湿壅滞筋脉,气血运行不畅。治宜温经散寒、除湿疏经、通络止痛。方用舒经通络汤(自拟经验方)加减化裁。处方:桂枝12 g,桑枝12 g,制川乌9 g(先煎),制草乌6 g(先煎),羌活15 g,独活15 g,葛根20 g,姜黄12 g,海风藤12 g,鸡血藤20 g,杜仲12 g,秦艽9 g,全蝎4 g(研末冲服),蜈蚣2条(研末冲服),白芍15 g,甘草6 g。每日1剂,常规煎服。推拿手法:患者先端坐于方凳,暴露颈肩部,手法治疗完毕后采取俯卧位,并暴露背部,继续推拿手法治疗,具体手法如上。手法治疗每次约30 min,每天1次, 10次为1个疗程。如上述中药内服配合推拿手法治疗10 d,患者颈肩背部酸胀疼痛明显减轻,嘱适当加强腰背部功能锻炼。继续治疗10 d,患者诸症基本消失,但稍有酸困感,上方减制川乌、制草乌,加炙黄芪30 g、女贞子12 g内服,推拿手法如前。再治疗7 d后,患者症状消失,嘱坚持功能锻炼,避免风寒湿之邪侵入。 1年后随访,病已痊愈,已能从事正常工作。
中医学认为,颈肩腰背部肌筋膜炎是由于慢性劳损,反复牵拉性刺激,长期姿势不正,加之风寒湿邪侵袭,如睡卧潮湿之地、受风着凉等,致肌肉痉挛,筋络痹阻,“不通则痛”所致,亦与精神因素有关[4]。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是由于长期伏案低头工作,背部反复负重或急性挫伤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肌肉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水肿渗出,日久可致不同程度的炎性粘连及纤维化增生、变性或挛缩,可刺激或压迫神经末梢和小的营养血管,造成局部代谢障碍,使疼痛加剧[5]。
笔者采用自拟舒筋通络汤加减守方治疗,方中桂枝温经通阳散寒,有横通肢节的特性;桑枝祛风湿、通经络,以消除痹痛而利关节, 《本草撮要》曰:“桑枝,功专去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川乌、草乌均能祛风散寒、逐湿止痛,二药合用,治诸药不能止之寒湿痹痛尤佳;羌活祛风湿,散表寒,利关节;独活祛风胜湿,蠲痹止痛;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鸡血藤补血通络,濡养筋脉;延胡索辛散温通,尤长于止痛,“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止痛良药;丹参、鸡血藤二药相配,补血活血疗痹效佳;全蝎、蜈蚣两药相须为用,治风湿痹痛,有良好的通络止痛功效;秦艽祛风湿,舒筋络,临床称之“风中润药”;配以白芍酸收敛阴,一则防止川乌、草乌之辛热,又可协同止痛作用;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使气血行而经络通,寒湿去而痹痛止,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舒筋止痛之效。再配合手法治疗本病是针对其疼痛和粘连两个主要环节而采取的相应治法,通过治疗可起到促进局部血循环,加速炎性物质吸收,可使患部肌肉的痉挛消除,粘连松解,瘀凝消散,筋脉通畅,则疼痛减轻,乃至消失[6]。二者结合理筋舒筋,通络止痛,从而达到治愈及缓解疼痛之目的。本疗法在临床观察中具有较好的疗效,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1]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 824-2 82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0.
[3]路志正, 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65-166.
[4]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6-197.
[5]旷惠桃.风湿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439-442.
[6]王福林.痹病验案精粹[M]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467-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