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学“祛邪”理念的文化内涵

2010-02-10 09:03罗桂青
中医研究 2010年12期
关键词:因势利导邪气孙子兵法

罗桂青,李 磊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

祛邪乃中医治病的一大原则。对于体内的各种病邪,中医学并不主张正面对抗,围杀堵截,而是注重通过引导驱邪。中医学认为“邪”乃身外之物,唯有驱邪外出,才可促病速愈。预留出路,及时引邪外出,是中医学祛邪理念的基本要点。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曰:“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由外而内,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疾病的产生,多与邪气有关。无论是从外侵犯人体的六淫、疠气、饮食水谷之邪,还是人体自身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瘀血等,都是导致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均为邪气。这些邪气并非人身所素有,治疗疾病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使这些邪气在人体内消失。

1 祛邪理念产生的文化基础

中医学不赞成用攻击的方法来对抗邪气。正气与邪气皆是自然界之物,两气相搏,必然违反自然之道,而自身亦必有所伤,祛邪就是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所形成的治病理念,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贵生”与“贵和”的人道精神。

1.1 兵家思想的影响

祛邪理念实际上是先秦兵家的基本战略思想在中医学实践中的推广运用。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因为两兵相争,必有损伤,势必耗民伤民,涂炭生灵,且有“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或全军覆没的惨败可能,故孙武又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攻谋之上法务求不挫损一兵一卒而取全胜,善用兵者应于杀戮以外的方法巧夺天下。道家著作《老子》中也阐述了类似的见解,老子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并且指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 不与。”因此,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中得出结论:“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 亦不得已而后用, 其道同也。”

祛邪的理念也基于中医学理论中另一个重要原则,即不可伤正,因为唯有正气内存,邪才不可干。清代医家尤在泾于《医学读书记》中曰:“治六淫之病,如逐外寇, 攻其客, 毋伤其主, 主弱则客不退矣。”治病用药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机体阴阳,保身安康,所以治则治法绝不可轻重不分,本末倒置。攻邪之时切忌伤正,不然邪气虽被歼灭,却也正气被伐,最终得不偿失。 《孙子兵法·谋攻篇》指出了用兵之法,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用兵是为保国安邦,贵在求全,所以出兵必须谨慎三思而行,避免大动干戈,应该做到“兵不顿(钝)而利可全,此攻谋之法也”。而要做到保全之道,必须避免与敌军正面交锋, 《孙子兵法·军争》所谓:“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老子》中也提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祛邪就是以权变之法退敌,其真正意义正是为了保全正气。

2 道家思想的影响

祛邪既要保全正气,另一方面也要保全邪气。中医学认为邪气虽然会对机体造成损害,但仍属天地之间的自然之物, 老子提倡“恒善救物而无弃物”。人不应该破坏和伤害自然,所以即使是邪气,也应持敬重与悲悯之心对待。万事万物皆有因果,人生之于天,得之于天,必须要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有生万物皆生,有死万物皆死,杀戮和破坏违背了天地和谐之道,最后也必将危害机体本身。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阐述了“围师必阙”的战略思想。这样,当邪气侵犯机体,最好的方法就是预留出路,引导邪气回归来处,使正、邪两气各守其位,互不侵犯。而当邪气自寻出路,离开机体,疾病自然能够痊愈。

3 儒家、墨家思想的影响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医学的祛邪理念也与儒家、墨家的仁爱思想一脉相承。 《中庸》中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人为万物之灵,其德性与天地相参,应具有包容万物、赞育万物的胸襟情怀。儒家认为君主唯有“不嗜杀人”才可统御天下,宽容敦厚才是真正的仁君、能君。对万事万物要存恻隐之心,切不可有违天地厚生之道。“以和为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对自身之爱推及身边一切,甚至对敌人,也要以大仁大义之心对待。墨子亦曰:“天下之所以乱者,其说将如何哉? 则是天下士君子,皆是明于小而不明于大。”治天下之乱并不是用霸道的方法全力禁压就可以达到目的,因为单凭武力赢得的只是一时的安稳,而由此造成的弊害势必蕴酿下一次更大的动乱,所以君子切不可只顾眼前的小义,而不顾了大义。墨子更提出了攻敌的隐忧与后患,曰:“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战争必然使民不聊生。因此提倡用兼爱的方法,治天下之乱,平外敌之侵犯。

4 祛邪理念与祛邪方法

4.1 中医学的祛邪理念

中医学的祛邪理念明显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先秦诸子的重“和”思想为中医学祛邪理念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立论基础。上工治病,要在为善存正气。因为用刚药克伐邪气,只会引发邪气的激烈反抗,加重对机体的伤害;而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时若再聚气攻邪,顾此失彼,很可能会招惹更强悍的邪气入侵。与其使邪气作困兽之斗,损耗正气,不如助其另谋出路,所以采用各种方法因势利导,“开鬼门, 洁净腑”、“去宛陈莝”(均见《素问·汤液醪醴论》),务必使邪气离开人体。祛邪的理念在中医学治疗疾病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2 祛邪的基本思路

“因势利导”是祛邪的基本原则,而汗、吐、下三法则是祛邪的基本大法。但祛邪的整个过程同样受到了先秦兵家军事思想的指导和影响。 《孙子兵法·地形篇》曰:“夫地形者, 兵之助也。”《孙子兵法·势篇》亦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因此根据邪气所处位置,因势利导地选用适宜的治法祛邪,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孙子兵法·虚实篇》曰:“水因地而制势,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邪无恒态而常有变化,因势利导就不只是考虑邪气当时所处的位置,更要顾及不同邪气的传变趋势,必须加以全面把握,才能更灵活更有效地选方用药。《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曰:“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孙子兵法·兵势篇》中亦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在因势利导祛除邪气的同时,更要顺应各种邪气的不同性质,在祛邪的大原则之下灵活变通地运用各种治法。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有“归师勿遏”、“穷寇勿迫”的论述。综上所述,祛邪用药就应该有节有度。当邪气渐离之时,切不可中途拦截;而当邪气大势已去,便须适可而止,不能穷追不舍,以免耗伤正气。

4.3 祛邪三法

张子和是强调祛邪的代表医家,对祛邪的各种原则和具体方法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展现了祛邪理念的思维方式和实际内涵。张氏认为,无论内因外因,疾病的产生就是基于邪气留恋体内,因此主张祛邪以安正,明确地提出了邪气去而机体元气自复的观点。他把侵犯机体的邪气分为三类:“天之六气,风暑水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其强调“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天部之邪多从皮肤肌表侵犯人体,因此“可汗而出之”,对于汗法,并不局限于药物,认为“炙、蒸、渫、洗、熨、烙、针剌、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为汗法”。更指出“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主张用针剌出血的方法来祛邪解表。“风痰宿食,在膈或下脘,可涌而出之”。对在胃脘部以上或从口鼻而入的病邪,则宜用探吐的方法祛邪,“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若是邪气积聚于胃脘部以下,则应采用下法,“积聚固冷,热客于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而下法的运用也并不局限于通利大小便,认为“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张子和发挥和拓展了《黄帝内经》所述汗、吐、下祛邪诸法的指导意义和应用范围,为中医学的祛邪理念做出了最具临床价值的全面诠释。

4 小 结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始终指导着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顺从天地之道,淳朴厚德,贵生广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祛逐邪气而不伤正气,使邪正各安其位,在医术中追求“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至善境界,中医的祛邪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1]张从正.儒门事亲[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徐大椿.医学源流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尤怡.医学读书记[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4]孙武.孙子兵法[M] .台湾:文国书局, 1994.

[5]李佩精.四书串释:大学中庸[M] .台湾:台湾中华书局,1965.

猜你喜欢
因势利导邪气孙子兵法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孙子兵法》组歌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幸福来自感动
别轻易拔罐刮痧
因势利导抢市场,练好内功助发展——迅达咨询砥砺奋进的五年
怎样与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过招”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大全》开始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