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最佳选择

2010-02-10 00:00夏树让
中国果菜 2010年11期
关键词:产业化劳动力农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出现了就业不充分和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尤其在广大农村,伴随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的迅速推广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日臻完善,农业生产水平、劳动效率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亟待解决,也是必须面对的。

1、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长期以来,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已明显地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状,就必须有效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育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根据人口学理论中“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劳动力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由生存条件差向生存条件好的地方转移,由劳动收益低向劳动收益高的区位转移,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所以,古今中外,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甚至已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规律,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广西区每年都有数百万名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极大地缓解了农业压力。

2、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困难和误区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是,由于这种转移是由低向高的转移,由农业劳动向非农业劳动转移,由分散的乡村向集中的城市转移其对劳动者各方面的素质必然要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从农民向其他劳动者转变,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当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同时也出现一些误区。

从困难方面来说,首先,客观上城市吸纳劳动力的空间不是太大,城镇劳动力也存在过剩现象,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不是太多,这种状况显然给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一定的障碍。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以资金为主的生产要素同步流动的过程,增加就业的前提必须对转移产业增加投资。所以,当城镇企业发展不景气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必然受阻。其次,主观上劳动力素质偏低也影响择业,使劳动力转移行为不充分。当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及文盲、半文盲的比重仍较高,而近年来许多企业经过内部改造和转轨生产,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提升,对新增劳动力在文化和技术素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给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增添了困难,这就必须先培训再上岗。

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就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简单地等同于将农民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应该说,城市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一个主要渠道,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这种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但是,如果我们把城市比作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我们总不能把所有的劳动力都集中在“火车头”上,而应该把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均衡地分布在各个“车厢”上,才能使这列火车正常地运行。所以,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简单看成是向城市转移,并予以片面地引导是不科学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应该首先是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是劳动力由农业生产领域向其他生产领域的转移,是农业产业化带动下的劳动力自然有序的流动,是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的转移。这种转移应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龙头企业为依托,合同契约为纽带,立足当地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向当地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有序地输入劳动力。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只是一种形式,绝不是唯一的形式。我们必须走出这一误区,重新来正确研读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重大课题,找到一条更适合农村实际的劳动力转移的路子。

3、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有效手段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改善农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特征,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对农业主导产业实行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同时,它还有利于打破城乡阻隔和工农、商业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在农村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化转移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要妥善解决土地流转机制和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要在不改变承包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过渡经营权,通过经营权的集中使用使土地成规模开发,发挥产业化的效应,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又防止了农村社会的动荡,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荒村”现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对于减轻因劳动力过剩给城市造成的压力,减轻农业内部的压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3.2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克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遇到的困难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城市的吸纳消化能力不足,以及农村劳动力本身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城市用工的需要。因此,我们如果能在不排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把转移的重心转移向拓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上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要在农村开辟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在主导产业的引导、培育与发展上,要引导农民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形成区域优势。要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要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使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要通过市场网络的建设,建立健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方位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为基础,以产品集散为基地,以产道,以保证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正常运转,以确保农村劳动力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生产中,人人有就业岗位,个个有较满意的收入,人人有专长,个个有技术具备创业能力。

3.3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从现象上看是劳动力过剩和农民就业困难的问题,本质上则是城乡差别以及农业与其他行业的差距问题,因此,要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合理到位,就应当解决农民的“工人待遇”问题。必须在农村的义务教育、来去自由、市场准人、劳动就业、公益建设、政治活动的参与等方面,彻底消除对农民农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使农民拥有切实的主动权。

要解决这一难题,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是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一条最佳途径,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又为农业产业更大的空间。通过农业产业化的纽带作用,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使农民能够在劳动力转移时做出合理的选择。其次,它有利于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和农业高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推动农业产业布局整合,提升农业科技扶持培育支柱产业、龙头产业,使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再次,它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有农村实现了小康社会,中国才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可言。所以,只有把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实行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最终实现。

猜你喜欢
产业化劳动力农民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饸饹面“贷”富农民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