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阿扁叶蜂危害防治试验初报

2010-02-09 02:11杨亚丽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年2期
关键词:初报

杨亚丽

摘要:在研究松阿扁叶蜂的发生危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从9种不同药剂中筛选了5种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和最佳使用浓度:用8%的绿色威雷300倍液防治出蛰成虫,防效达到93.58%;用40%氧化乐果乳油、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1 500倍液防治3龄前幼虫,防治效果分别达91.35%和95.34%;利用2.50%敌杀死乳油4 000倍液防治3龄后大幼虫,防治效果为96.62%。

关键词:松阿扁叶蜂;防治试验;初报

油松、华山松是天水人工造林的首选树种之一,近年来其面积成倍增长。但本世纪初曾一度发生严重的松叶蜂危害,虫害面积达到松林保存面积的62.50%,在危害盛期,20多天即可使整个树冠全部被其网缠绕,针叶几乎全被咬断,形成一片枯黄景象。保护和发展以油松、华山松为主的针叶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站及时组织开展了专项调查研究及防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1危害程度

根据2001年对涉及发生区域的8个乡(镇)和1个林场内20个标准地(每个标准地100株)的调查,寄主树种为油松、华山松的5个标准地,树龄为16~26,平均树龄22,调查代表面积2 730m2,有虫株率全部达100%;虫口密度218~524头/株;平均失叶率48%~85%;危害程度(按平均失叶率分级:≤50%为+,51%~79%为++,≥80%为+++)+级和+++级各1个,各占20%,++级的3个,占60%。寄主树种为油松的15个标准地,树龄12`~19,平均17.90,调查代表面积6 670 m2,有虫株率也均达100%;虫口密度196~848头/株;平均失叶率43%~89%;危害程度:+级3个,占20%,++级4个,占26.67%,+++级8个,占53.33%。20个标准地的总平均虫口密度460头/株;单株最高纪录达1 128头/株。

2发生规律及预测技术

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鉴定,我区发生的松叶蜂种类为松阿扁叶蜂(Acanthoiyda Posticalis Matsumura)。通过采用现场抽样调查和现场定点及室内饲养观察,取得了对松阿扁叶蜂发生发展主要规律的初步了解;松阿扁叶蜂1年发生1代,有23.45%的种群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面3~20cm深的土内越冬,翌春开始,先后经历化蛹及成虫羽化期后选择气温相对较高的晴天出蛰,即能飞行交尾,并于当天产卵,经孵化幼虫出壳后,群居在新生嫩枝与旧有老枝交接处(若无新枝则在旧枝顶端),吐丝结网隐蔽其中,随即开始咬食松针(被咬断后拖入巢内的针叶仅31.50%被其食用,其余则散落地下),幼虫有在食净巢周围针叶后,转移新处做巢取食的习性。幼虫期共4~6龄,末龄幼虫停食排出体内粪便5~8min后,即可入土休眠越夏越冬。虫态发生期与当地某些植物的物候期之间存在明显对应的特点。在掌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以下预测预报方法:

2.1物候法

由于发生区气候因子时空变幅较大,而各虫态的具体发生日期又与之密切关联,直接按气候因子预报多有不便,而利用各虫态发生期与主要指示植物的物候期有对应关系预报则更为便捷。

2.2发育进度法

利用松阿扁叶蜂各虫态发育历期数据,依据成虫羽化盛期发生时间,推算预测三龄幼虫盛期的发生时间。三龄幼虫盛期=成虫羽化盛期+虫卵前历期+卵历期+1龄和2龄幼虫历期。

2.3有效虫口基数法

以土茧内越冬幼虫,蛹,卵作为基数,推算预测三龄幼虫的发生数量。P=P0 [e×f/(m+f)×(1-M)]

式中:P-三龄幼虫发生量;P0-有效基数;e-每头雌成虫平均产卵量;f/(m+f)-成虫雌性率;(1-M)-存活率;

经验证上述预测方法可以达到实用要求。

3防治试验及防治效果调查

3.1防治试验

在发生区域设立了3个防治试验区,布设9种不同药剂浓度,不同施药方式的化学防治试验。其中效果显著的有:

3.1.1地面施药

4月中旬采用8%绿色威雷分别按100、200、300倍液喷雾,结果卵梢减退率指标100倍和200倍液均达到100%;300倍液为93.58%.

3.1.2施烟防治

6月中旬采用林丹烟剂定点放烟方式防治三龄以上幼虫,三个试验区的虫口减退率指标分别为97.96%,98.01和98.66%.

3.1.3喷冠防治

以三种药剂喷洒树冠的防治效果显著;40%氧化乐果乳油按1 000和1 500的浓度防治三龄前的小幼虫,防治效果依次分别为97.07%和92.86%;校正防治效果依次分别为95.56%和91.35%。25%灭幼虫脲Ⅲ号胶悬剂,按1 000,1 500和2 000三种浓度防治三龄前小幼虫防治,效果依次分别为100%,96.85%和87.48%;校正防治效果依次分别为98.49%,95.34%和85.97%。2.50%敌杀死乳油按2 000,3 000,4 000,三种浓度防治三龄后的大幼虫,防治效果依次分别为100%,100%和98.16%;校正防治效果依次分别为98.46%,98.46%和96.62%。

3.2防治实施

对发生区的6个防治实施区为期三年开展的综合防治,使0.30万hm2受害松树林的有虫株率指标,由防治前的100%下降到12.90%;单株虫口密度指标由防治前的460头/株下降到0.17头/株。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是虫害防治的根本发展方向,由于时间紧迫,这次以化学治虫为主,同时在生物防治方面也进行了松阿扁叶蜂各虫态天敌的种类,捕食率,寄生率等项目内容的调查,不仅调查了蜘蛛、蚂蚁、金针虫、球孢白僵菌等常见天敌,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发现了松阿扁叶蜂的天敌——姬蜂,并对它进行了初步观察。

国外在德国有姬蜂分布,国内在甘肃天水为首次发现。经国家林业总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盛茂领高级工程师鉴定,确认其为亮栉姬蜂ctenopelma luciferum (Gravenhorst ,1829),属中国新纪录;其寄主国外为阿佛腮扁叶蜂,国内的松阿扁叶蜂属于寄主方面的新纪录。亮栉姬蜂是松阿扁叶蜂的内寄主,单寄生天敌,在甘肃天水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下3~22cm深的表土中结茧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5月上旬为羽化盛期,成虫与羽化后将卵产于松阿扁叶蜂幼虫体内,6月中下旬随松阿扁叶蜂老熟幼虫入土后,卵开始孵化,幼虫于8月上中旬逐渐老熟,结茧越冬。亮栉姬蜂的成虫化高峰期与松阿扁叶蜂的孵化高峰期基本一致,两者的成虫始见期也基本一致。在虫害发生区,当前亮栉姬蜂对松阿扁叶蜂幼虫的寄生率为11.70%,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良好前景。

参考文献

[1]萧刚柔,黄孝远,周涉芷等.中国经济叶蜂志(I)〔M〕.陕西,天则出版社,1992.20-21.

[2]萧刚柔.中国扁叶蜂(膜翅目:扁叶蜂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37-41.

猜你喜欢
初报
喷施叶面阻隔剂对抑制小麦吸收镉的效果初报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原蚕全龄一日二回育试验初报
毛刷式采茧机的研制初报
蛇龙珠组培繁殖试验初报
丽水市园林绿化中有毒观赏植物调查初报
流苏越冬种条低温贮藏扦插繁育试验初报
春蚕1~2龄颗粒饲料育试验初报
增效氮肥田间试验结果初报
第六师高效立体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