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桑园流转 培育专业大户

2010-02-09 23:20邱茂慈朱立炎
中国蚕业 2010年1期
关键词:平利县蚕室桑园

邱茂慈 朱立炎

(陕西省平利县蚕桑技术推广中心,陕西平利 725500)

平利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属北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是发展蚕桑生产的适宜地区。多年来,蚕桑产业以投资小、见效快、比较效益高等优点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并以适应面广、基础较好、产业体系齐全的优势被县委、县政府确立为农业主导产业;为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活跃城乡市场和增加劳动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年来由于劳动力价格的大幅提高,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和茧丝市场价格周期性下滑的双重影响,蚕桑产业的比较效益大幅下滑,严重影响到蚕桑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巩固现有蚕桑基地,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平利县林业局组织技术干部和养蚕大户到外地参观考察,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施桑园流转,在全县范围培育了 10个专业大户,并配套建设标准化养蚕室,为平利县蚕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开辟了新路。

1 桑园流转和专业大户培育现状

2008年平利县发种 3.5万盒,产茧 1 230 t。全县有 152个村栽桑养蚕,其中年饲养蚕种在 1 000盒以上的村 1个,饲养蚕种在 800盒以上的村 8个;全县有养蚕户 1.8万人,年饲养蚕种 10盒以上的大户有 87户,全年饲养蚕种 5盒以上的大户有 850户。总体上来说,平利县的蚕桑生产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2008年夏季,通过到外地参观考察,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施桑园流转,在全县重点乡镇培育了 10个专业大户。截止 2009年初,10个专业大户已接收流转桑园 25.86 hm2,桑园套种实现产值 21.1万元,净收入 9.5万元。2009年春季投资 64万元,建成 5户标准化蚕室并投入使用,蚕室面积达 1 424 m2;春、夏 2季实行多批次循环养蚕 154盒(4批)[1],产茧量 4 998 kg,蚕茧收入105 012元,利润 33 792元。另外,还有 2户专业大户的标准化蚕室已进入装修阶段,秋季可投入使用,另有 3户正在建设中,2010年春季可投入使用。

2 实行桑园流转 培育专业大户的优点

通过对 2009年春、夏 2季蚕的调查发现,实行桑园流转,培育专业大户有以下几个优点。

2.1 巩固了蚕桑基地

在桑园实施流转前,蚕农户均桑园面积不足1 340 m2,一些蚕农由于居住分散和缺乏养蚕技术、设施等原因,养蚕成功率低,经济效益差,经常出现弃桑不管、甚至挖桑毁桑的现象;而那些技术好、有经营能力的养蚕户又因桑园面积的制约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平利县通过将分散的桑园,按自愿、有偿、合法、规范的原则,经转包、租赁、土地入股等形式流转给专业大户;实现了桑园向能人大户的集中,减少了桑树资源的浪费,避免了挖桑、毁桑现象的发生。实行桑园流转不但巩固了已建成的蚕桑基地,还发展了新的基地。

2.2 提升了经济效益

专业大户通过运用蚕桑先进适用技术,借鉴企业化管理的一些手段,一是提高了单位面积桑园饲养量和盒种产茧量。每667 m2桑园饲养量由1.5盒提高到了 2.5盒,平均盒种产茧量由 27.5 kg提高到 35 kg。二是对桑园实行复合经营。桑园冬闲季节在桑园宽行中套种矮杆经济作物,提升了桑园综合效益。如,套种马铃薯 11.7 hm2,产量 137.8 t,产值 21.1万元,净收入 9.5万元。三是便于蚕桑副产品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桑园流转后,专业大户的桑枝、蚕沙等副产品比以往多了,有了从事蚕桑副产品开发的条件;目前已有 1户蚕农利用蚕沙生产沼气,另有 4户正着手利用桑枝种植食用菌[2]。

2.3 提高了科技含量

在散户经营时,由于规模小农业机械基本用不上,运用蚕桑新技术的愿望也不是很迫切;实行桑园流转后,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养蚕的需要,各专业大户都使用了旋耕机、机动喷雾器、切桑机、自控温湿器等农业机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采用大小蚕分段饲养、条桑育、蚕台育、多批次循环养蚕、方格蔟营茧等蚕桑新技术来节本降耗、提质增效。再加上技术部门“一帮一”式的技术服务,使养蚕大户的科技含量得到快速提高。

2.4 促进了劳动力合理分工

通过桑园流转,原来的散户、小户按每 667 m2桑园 300~400元的流转费,将桑园流转给养蚕大户后,一部分人(有 65个劳动力)直接到专业大户家养蚕务工;另有一部分人(有 108人)就近在本乡(镇)工业企业或进城务工,劳动力流向了二、三产业。实行桑园流转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又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分工。

3 培育专业大户存在的几个问题

3.1 建设投资较大 扶持资金匮乏

专业大户修建厂房及配套相关设施,每户所需费用高达 12万元以上,再加上流动资金每户共需15万元以上,一次性投资较大。目前,除县级部门和乡镇帮扶少量资金(5 000元 /年)外,尚无其它项目资金来源,专业大户负担较重。

3.2 生产风险较高 防范机制不健全

专业大户由于使用劳动力较多且时间相对集中,在大蚕期会出现劳动力紧缺,导致饲养过密和食桑不足的问题;采用多批次循环养蚕过程中,有时也因间隔时间较短,导致消毒不够彻底;再加上养蚕期间持续降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威胁,以及蚕品种对养蚕大生产的不适应等因素,制约着夏秋季的稳产、高产。专业大户的蚕桑生产存在较高风险,而且目前又无有效的防范机制。

3.3 规划设计不合理 基础设施不配套

由于桑园建设初期没有进行统筹规划设计,桑园路、沟、渠不配套,导致不利于桑园排灌和机械化耕作,进而影响到桑园综合效益的提升。已建成的标准化蚕室,有的没有建值班室、物品存放室、贮桑室、蔟室等辅助设施或设计不够合理,有的无配套的消毒池、灭菌灶和沼气池。

3.4 养蚕收入较低 后续投入不足

专业大户养蚕采用了小蚕共育、大蚕地面育的省力化养蚕形式,并结合多批次循环养蚕,平均盒种用工达 20个,由于蚕茧价格仅 21元/kg,盒种产茧量按 35 kg计算,除去蚕种、蚕药、肥料等费用,每个工价值不足 30元,养蚕大户的收入,目前仅为工资性收入,缺乏投入后续发展的资金。

4 发展专业大户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4.1 加大扶持力度 增强发展后劲

继续推行县直属部门和乡镇帮扶专业大户的考核机制,每年对专业大户帮扶资金不少于 5 000元。建议县政府每年拿出 50~100万元贴息资金,协调金融部门安排贷款指标,支持专业大户的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蚕桑项目资金,将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优先放在规模化专业大户中实施,项目资金重点用于扶持专业大户。

4.2 建立防范机制 降低蚕桑风险

一是龙头企业与专业大户签订优惠价收购合同,按市场价收购后,对大户的蚕茧给予二次返利。二是技术部门与养蚕大户签订技术服务承包合同,技术人员与专业大户实行有偿全程化服务,达标后,专业大户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支付服务费。三是实行养蚕商业保险,龙头企业和县财政对专业大户参与养蚕保险给予一定的补贴,由保险公司与专业大户签订保险理赔合同,降低蚕桑生产的风险。

4.3 规划设计先行 完善配套设施

今后专业大户的桑园建设应先行规划设计,充分考虑桑园的复合经营和机械化耕作,可按宽窄行规格栽桑建园(0.50 m×0.66 m+0.50 m×2.64 m或 0.66 m×0.66 m+0.66 m×2.00 m)。蚕室合理规划,大小蚕室应分离,并符合保温、通风要求;值班室、物品存放室、贮桑室、蔟室一并规划设计,消毒池、灭菌灶、沼气池等配套设施应齐全。

4.4 提高经济收入 加大后续投入

在提高蚕桑主产品——蚕茧收入的基础上,养蚕大户和技术部门要加大桑园高效套种模式(如套种马铃薯、蔬菜)、养殖模式(桑园养鸡)的推广力度,积极开发桑枝种植食用菌和蚕沙生产沼气项目;不断提高专业大户的经济收入,增强他们发展蚕桑的实力和信心,促使其加大后续投入。

[1]陈正余.推行多批次养蚕模式的探索[J].中国蚕业,2006,27(4):87-88.

[2]王玉芳.利用桑枝培育食用菌 提高桑园经济效益[J].中国蚕业,2009,30(1):103-104.

猜你喜欢
平利县蚕室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秋蚕饲养前消毒防病技术
2020年安康市平利县文化馆“戏曲进乡村”文艺巡演正式启动
沼气养蚕的技术
平利县镇村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养蚕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
平利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发展对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