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祥
摘 要:通过在对平利县11个镇退耕还林重点村107户退耕还林重点户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新一轮退耕还林面临的挑战,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平利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22
平利县自1999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第1轮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9653hm2,其中耕地退耕还林19107hm2(经济林1196hm2,生态林17910hm2),荒山造林18480hm2,封山育林2067hm2。涉及全县11个镇, 170村,48000户。第2轮完成退耕还林1667hm2,涉及全县8个镇, 17村,1480户。就如何引导农民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以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和广大科技人员面前的重大问题;为此,在县林业局组织下,对全县退耕还林户就退耕还林户现状及实行林下种养业,培育后续产业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对全县11个镇退耕还林重点村107户退耕还林重點户进行调查,调查了退耕还林户前后生活情况,家庭设施状况,经营土地情况以及家庭收入情况后得出;退耕还林户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部分都建了新房,家中现代化电器基本齐全,务工和从事副业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是退耕还林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1 调查方法
调查退耕还林前后生活情况,人均退耕还林面积,经济效益。由县退耕办牵头,林调队,林业站人员组成调查组对对全县11个镇退耕还林重点村107户退耕还林重点户进行走访调查 。
2 调查结果
调查了107户,人口396人,劳动力101人,人均收入退耕还林前的1260元增加到2015年8780元,退耕还林后新建房屋的78户,修善房屋的29户,有电冰箱的89户,有电视机的106户,有摩托车的69户,有小车的4户。
3 主要存在问题
平利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改善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调查发现,随着物价上涨及第1轮兑现期满和第1轮开始,前后政策的差别对退耕还林的实施将面临严峻挑战,对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将面临严峻挑战。
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退耕还林分布不匀,造成村组农户之间对退耕政策产生抵触和不满。全县第1轮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9653hm2,第2轮完成退耕还林1667hm2;退耕还林大部分实施在镇所在地四周及公路沿线的村组,导致偏远村组退耕了部分组,甚至还有个别空白村没有退耕还林,同样的村况,别的村因实施退耕还林调整了产业结构,生态、经济状况明显好转,特别是被退耕村包围的村,因生态环境好,野生动物增加,野猪数量激增,导致没退耕的农户种植的粮食作物经常被野猪一扫而光。使农户对政府产生了偏见,以至于经常信访,导致社会不稳定。类似情况尽管所占比例不大,但却是非常严重的隐患。
种植的树种效益偏低,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不大。树种效益低的问题主要在中高山地区表现比较突出,根据相关实地调查可知,平利县低山地区退耕种植柑桔、桑叶者,补助期满后经济效益多可获得较为稳定的发展,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可以得到基本保障;但是中高山地区以生态林树种为主,生态林树种具有生产周期长、效益回收慢等特点,故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比如板栗、杜促、刺槐等均为生产周期长的树种,由于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故大大影响了种植户的积极性。2003、2005年退耕种植的茶由于不是适地适树多数地块的茶叶没有经济效益。栽植的核桃到现在不挂果,1999年退耕种植的花椒保存率不到10%,改换成其他树种后还未成林已经停止了粮食补助,目前基本没有任何经济收益。
无法保证工程质量,导致收益空间受到限制。在具体工程实施过程中,一些地区在选择树种时存在盲目性、随意性,不仅与平利县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不相符,而且林业产业与地域特点发展也不相符,不利于形成农村经济支柱,农民对退耕还林的效益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会降低其积极性,影响到收益空间。
后期管理存在问题,导致树苗生长受到影响。现在很多农民还存在一个错误的认知,即“还生态林是为了国家栽树”,只有柑桔、桑叶等经济林才是可以增加经济收入的树种,因此即使农民进行退耕还林,对于生态林的经营抚育管理也缺乏积极性,甚至有些农户将退耕地作为放牧牲畜的场所,严重影响到生态林的发展。此外,各工程项目负责任、相关部门的组织管理者将主要精力都放在生态林的建设方面,忽略了营林管理中的技术指导及跟踪服务,而农户受自身文化素质、专业水平的影响又普遍缺乏实用技术,故导致林业工程后期管理滞后,对工程的经济效益起到负面的限制作用,农民更谈不上退耕还林的经济回报。
林副产品销售困难,退耕农民的现实收益减少。退耕地上生产的林副产品由于缺乏健全的销售网络和稳定的市场,导致难以变成商品,直接制约了农民的现实收入。
第2轮政策补助期限偏短,补助标准偏低,不能满足工程要求。根据目前工程现状和苗木生长情况,在现行补助政策下,3~5a内绝大多数将无任何收益,而且现在物价上涨,劳务工资上涨至100元/d左右,补助标准解决不了农民现在的生产生活问题。
4 发展对策
切实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4.1 实行林下开发,培育后续产业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平利县实际,建议从以下2个方面加强林下资源开发:实行林下种养业,培育后续产业。加强对全县第1轮1.91万hm2退耕还林的开发利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实行林果、林特间作。凡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都可种植。村林下种植药材、魔芋等均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推广林下养殖,动员群众发展林下养鸡、养羊等特色养殖业,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4.2 加大跟踪投资,搞好综合开发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退耕还林只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仅靠这一项工作无法真正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需要整合其它农村生产项目资源,包括农田水利建设、能源建设、土地整理、扶贫开发等,实现综合开发,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水平。在今后的农业项目安排上,要重点向已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倾斜。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解决生活用能;加大生态移民力度,通过搬迁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订单农业等适销对路的农业产业,增加现实收入,解决退耕农民的后顾之忧。
4.3 强化技术指导,进行品种改良
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必须以巩固现有造林成果为基础。对现有的柑橘树、核桃、板栗、进行嫁接、改良品种,落实相应的机构、人员和经费,与有关科技人员签订承包合同,实行技术承包,帮助农户提升经济效益。
4.4 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力
以外延式发展道路为根本,促进小城镇建设,综合发展打工经济、旅游经济、工业经济等多种经济模式,以从根本上解决退耕还林工程区农民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至二三线产业,逐步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此外,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要通过和种渠道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及综合文化素质,比如组织举办各种培训班、发放技术手册等,使其可掌握更多除农业技术外的谋生技能,为其营造宽松、和谐的就业环境,以解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