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月香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1]。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原则,是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基本特点在中医治疗学上的具体体现。因地制宜治则的理论基础是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地理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内经》是中医学的理论源头,对因地制宜思想认识深刻,内涵丰富,现探讨如下。
地理因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着重要影响,《内经》早有认识,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故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论述了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受着不同地理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理特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禀赋不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结合五色、五音归纳分述了25种人的不同特征,说明了他们的肤色、形体、性格以及对时令适应方面的差异,指出木形人象东方地区之人,火形人象南方地区之人,土形人象中央地区之人,金形人象西方地区之人,水形人象北方地区之人,也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体的禀赋有显著性差异。后世医家也多有同样的认识,如徐徊溪在《医学源流论》中说:“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
现代学者何氏等[2]调查了分布在西北延安地区、东北五常县、上海市、浙江义乌县四个地域的2269例人群体质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区域的人群,体质构成具有显著的差异,尤其是病理体质中的阴虚质、阳虚质、阴阳两虚质、瘀滞质、痰湿质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如就阴而言,西北延安仅有18.2%,其次为东北五常占23.8%,上海为35.7%,义乌最高达42.7%,较延安地区高出2.35倍。
现代环境地质学研究也表明,在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影响和控制着各地区人类的发育,形成了人类明显的地区性差异。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健康地理研究所,从1989年开始进行医学参考值与地理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先后研究了健康人血液流变学、血液一般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等医学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发现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某些医学参考值是不同的。如任氏等[3]收集了中国208个单位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测定的20475例青年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与中国地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青年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之间有很显著的相关性(F=236.74),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回归方程:Y=120.9+0.007007X1+0.2250X3-0.6640X4±14.8。
《素问·五常政大论》载:“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奉其人夭”;“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论述了地势高下气温寒温的不同,对人体的生理寿命有重要的影响。西北地区,地势高而气温寒冷,元气不易耗散,人的寿命就会长寿;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气温温热,元气容易发泄,人体容易夭折。
现代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动物的寿命与温度有着密切关系。如研究发现,法国棘鱼的寿命不过14~15个月,但在较北纬度的棘鱼,仅仅为了达到性成熟,就需要几年的时间,可能是低温使代谢过程缓慢,衰老过程也缓慢,从而延长寿命,温度高则相反[4]。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北方者……藏寒生满病”;“南方者……其病挛痹”;“中央者……故其病多瘘厥寒热”。论述了生活于不同地域环境的人们容易发生不同的疾病,东方之人易患疮疡,西方之人其病易生于内,北方之人易藏寒生满病,南方之人易病挛痹,中央之人易病瘘厥寒热。《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也指出地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寒凉之地多犯胀病,温热之地多患疮疡。以上论述表明,《内经》对于地理环境与发病的关系也认识深刻,即疾病的发生存在着地方性。
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疾病的发生与地区有直接关系,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地方病的研究不断深入,某些地方病的病因也不断被认识,如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病区缺碘有关;克山病与病区缺硒有关;流行性出血热大多分布于湖沼、河湾、沼泽和易淹涝的地区;血吸虫病多流行于长江两岸及其以南的地区;包虫病则多见于西北畜牧地区。这些现代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了《内经》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和超前性。
《内经》认为,临床如能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进行疾病的防治,则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在治疗方法上,《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指出砭石疗法来自东方;药物疗法来自西方;灸芮疗法来自北方;九针疗法来自南方;导引按蹻疗法来自中央。就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产生的疾病不同,因而也创造了不同的治疗方法。《素问·五常政大论》明确指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说明了西北之地,“气寒气凉”,人们多因寒邪束于外而使热郁于内,故用“散而寒之”之法;东南地区,“气温气热”,人们多因阳气外泄而使寒生于内,故用“收而温之”之法。
在临床治疗选用药物上,医家在处方用药时,常常选用“道地药材”效果较好,也和药物生长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传统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和动物,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日照、雨量等自然条件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有很大差别,从而影响着其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
对于疾病的预防,《内经》也注重地区的差异,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西方者……其民不衣而褐荐……故邪不能伤其形体”。现代人们在生活保健方面,西北地区地势高,气温寒冷而少雨,人们多穿厚衣鞋袜以防寒;东南地区地势低,多雨量,气候温暖而潮湿,人们多穿透气好的衣服以散热。
总之,《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理论根源,它基本上概括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学术思想,对因地制宜思想内涵认识深刻,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形成和临床实践,并不断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当今社会,随着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变革,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疾病不断涌现,我们应深入挖掘《内经》理论的科学内涵,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展开大样本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研,寻找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规律和证候演变规律,为临床有效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7.
[2] 何裕民,高钦颖,严清,等.从体质调研结果探讨因时因地制宜治则[J].中医杂志,1986(5):49 -52.
[3] 任中杰,安书成,靳秀婵,等.青年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027-2031.
[4] 肖德桢.温度与衰老[J].长寿,19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