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忠,张朝华,张文锋,廖李权
(1.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南宁530022;2.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530007;3.广西扶南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崇左532100)
甘蔗滴灌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浅析
唐文忠1,张朝华2,张文锋1,廖李权3
(1.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南宁530022;2.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530007;3.广西扶南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崇左532100)
从甘蔗种植管理模式、农艺性状,滴灌技术指导、管理运行、滴灌产品闲置原因以及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甘蔗滴灌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作出总结。
甘蔗;滴灌技术;推广应用
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季节性干旱对我国甘蔗的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解决季节性干旱问题已成为我国甘蔗生产的当务之急。滴灌技术应用在甘蔗生产中并大力推广,有效地解决了干旱对甘蔗生产的影响,其固有的节水优势已经在其方兴未艾的势头中得以充分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近年来甘蔗滴灌推广应用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制约甘蔗滴灌技术进一步健康发展,使甘蔗滴灌效果的发挥打了折扣,问题值得深思和警觉。
1.1 超小种植管理模式制约滴灌系统合理有效应用
目前,甘蔗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几个省份,种植管理模式有国有或集体农场、农业股份公司、个体种植户,而甘蔗种植主要以个体种植户即农民种植为主体;在甘蔗滴灌应用过程中农场和农业股份公司利于统一管理,轮灌制度有保证,滴灌效果比较突出。然而,大量分散经营的农民个体户种植面积都很小,很难成片,有的地块还不到667m2,相互之间不易协调,滴灌推广应用面临着不少问题。广大农村原有机井、水源基本上是按漫灌、渠灌或管灌方式布置,使得一家一户独立滴灌缺乏基本的水源配套条件。而且少量农民搞滴灌经常出现“大马拉小车”现象,造成省水不省电,单位面积耗能增加,就成本开支而言,个体农民更关心的是投入的多少,而不会在意节水量大小,广大个体农民常常感觉“节水是政府的事,增收才是自己的事”。以至于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为农民配套了滴灌设施,可农民使用的积极性并不高,个别甚至还拒绝使用,仍倾向沿用传统的漫灌、渠灌或管灌。所以在甘蔗生产中推广应用滴灌技术,不能凭借搞“运动”之风强迫农民接受,农民经营规模的演变和对新技术的接受将是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
1.2 滴灌和农艺的矛盾降低了滴灌的周年利用率
目前甘蔗大田滴灌是一种比较固定的布置方式,滴灌行距调整比较困难,其使用范围正在受到农艺栽培模式的制约。甘蔗种植行距不统一,一般从0.6~1.0m不等,滴灌(管)带布置一般按一行一管方式布置,造成每667m2滴灌带用量从667~1111m不等,滴灌带用量的多少,又影响输水支管、主管,过滤系统,动力的大小以及轮灌区的划分。甘蔗种植没有固定的行向,即使同一块地,因为地形、位置的关系,可以有几个行向,甘蔗行向、行距的变化,滴灌(管)带的行距、行向也跟着相应变化,所以很难做到滴灌与种植相互适应,其结果是用管量增多,成本增加,超过农民承受范围,制约了滴灌系统的有效运行和农民购置使用滴灌设备的积极性。我们常看见很多田间地头铺放凌乱的滴灌(管)带或闲置的滴灌(管)带,大部分用户反应,滴灌确实是个好技术,但目前设计安装的模式用起来太麻烦,一般只能用上一茬作物,使用率不高。
1.3 技术指导薄弱,用户认识有限,盲目滴灌效果欠佳
甘蔗滴灌是一种高新节水技术,讲求少灌、勤灌,与传统的灌水方式相比差别较大,甘蔗何时灌水,一次灌水多长时间,如何配套施肥,农民不可能一下子完全理解和准确掌握操作要领。我们经常发现甘蔗滴灌使用时,操作人员随时操作,很多运行操作都不到位,管理粗放,制定的灌溉制度形同虚设。目前,我们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又普遍缺乏甘蔗滴灌相关知识,很难给农民甘蔗滴灌正确、及时的指导,而滴灌厂家、供应商、承建单位往往只重视设备安装,忽视后期对甘蔗滴灌用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造成建设和使用环节的脱节,导致甘蔗滴灌应用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也影响了滴灌的声誉。所以在今后的甘蔗滴灌技术推广运用中,必须探索并形成科学有效的当地滴灌灌水制度,真正做到甘蔗增产又增收,节水也节能,让用户切实获得滴灌带来的种种利益。
1.4 维护修理滞后影响滴灌系统正常运行
目前甘蔗滴灌技术推广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很多甘蔗滴灌项目完成验收结款后就万事大吉,缺乏配套必要的资金,建立相应的维修管理支撑体系,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维护检查,容易留下隐患。在甘蔗滴灌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管网损坏漏水或设备故障后,用户不知如何修理,不知到什么地方购买可供维护替换的器材,特别是一些进口配套管件,或者根本无钱购买,做不到及时修理,因这种局部管道、管件损坏造成整个滴灌系统停用甚至报废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目前滴灌器材质量良莠不齐,部分器材达不到标准,也给维护修理增加了难度。
1.5 滴头堵塞困扰滴灌系统的正常运行
滴灌(管)带的滴头流道直径一般小于1mm,防堵塞一直是滴灌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造成滴头堵塞主要是由悬浮物(沙或杂质)、溶解盐(主要是碳酸盐)、藻类有机物等引起。目前市面上过滤器品种少,规格不全,即使配套过滤也只能是解决泥沙等物理性堵塞,生物堵塞和化学堵塞解决缺乏技术。在很多甘蔗滴灌工程中,设计过分简化了过滤器的配置,过滤功能不强;有的用户对过滤器作用认识不足,私自取消过滤环节。据调查发现,在停用和报废的滴灌工程中,有三分之一的原因就是过滤环节出现问题。还有在一些配套施肥的滴灌工程中,由于适合滴灌用的速溶肥料少、或者选用溶解性差的肥料,也是滴头出现堵塞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滴灌技术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如何有效克服滴头堵塞的漫长过程。
1.6 忽视滴灌技术应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在很多地方常见到政府或国有或集体农场、农业股份公司的决策者听说滴灌最省水,就说滴灌最好而排斥其它灌溉技术,你搞我也搞,导致很多甘蔗滴灌项目立项出现盲目性。实际上在很多场合滴灌自身也是有局限性的,低洼地、坡地、粘性土壤地不太适合滴灌的应用,采用其它灌溉方式或许更好。滴灌的特点是省水、流量小,一次运行时间长,灌溉制度严格、繁琐,过滤不当滴头易堵塞;在蔬菜、花卉、果树以及大棚种植上滴灌一般适宜采用壁厚、多年用滴灌带(管),这些作物的种植间距、行距方便回收,重复利用;而在大田经济作物如棉花、马铃薯、玉米以及甘蔗上滴灌适宜采用薄壁、一年用滴灌带,这些作物的间距、行距使回收非常困难。在西北地区大规模使用薄壁滴灌带应用非常成功,可以给予甘蔗滴灌太多的启示和鼓舞。
推广甘蔗滴灌应能符合种植户的现实接受水平,如果不适应,就应该推荐使用其它灌溉方式。不能为立项而立项,不管适合不适合,都安装上滴灌,其结果可想而知。同时应积极想办法探索适合滴灌与甘蔗农艺相适应的栽培模式。
滴灌是一项好的节水技术,且具有良好的市场潜质。甘蔗滴灌技术推广既有其优势,也有它的局限性,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客观实际的发展、推广甘蔗滴灌技术,认真解决好农艺和滴灌之间的技术配套环节,从以色列滴灌技术的巨大成功可以看出,仅仅在现有的种植区域里简单铺设滴灌是不够的,必须根据滴灌的特点形成一整套新的甘蔗栽培技术模式。在重视滴灌系统科学合理设计的基础上,切实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强化后期应用的技术指导和维护修理,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否则,部分地区出现的滴灌工程“一茬烂”的结局并非危言耸听。
甘蔗滴灌技术的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对于发展甘蔗滴灌,广大农村用户总体还是缺乏主动性,自主投资的能力非常有限,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需政府或国有或集体农场、农业股份公司的扶持、调控和引导。如何利用好已有的大大小小的甘蔗滴灌工程,争取示范引导广大甘蔗种植户提高节水意识,进一步规范工程质量,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甘蔗滴灌的适宜道路,值得大家共同深思。
S566.1
B
1007-2624(2010)04-0078-02
2010-06-11
唐文忠(1979-),男,广西资源县人,灌溉工程师,一直从事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