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业宏
脑血栓,祖国医学称为中风,本病是以喁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几年来,对脑血栓病人采取头体针并用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例病人均是在安静状态下起病,15例做CT检查确诊为脑血栓,5例根据临床判断为脑血栓。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52岁;病程最短l d,最长15 d;半身不遂,口眼喁斜12例。
1.2 治疗方法 头针常选用针体长度1.5寸~2寸,针体粗细28号,取运动区为主,配足运感区,失语用语言区,左侧不遂取右侧,右侧不遂取左侧,快速捻转 200次/nfin以L,连续 3 min,间歇10 min,如此反复3次,捻针期间嘱病人做患侧肢体的主动运动,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针刺要领:快速进针,快速捻转,快速出针。为了选区准确,操作方便,病人舒适,在针刺前常选坐位,对于不便坐位和身体虚弱的病人,可根据刺激区的位置选不同的卧位。
体针,对半身不遂者,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患肢穴位,上肢取穴:合谷、内关、外关、曲池、肩髎,下肢取穴;足三里、环跳、承扶、伏兔、阳陵泉、丰隆、解溪、昆仑。伴口眼喁斜的加地仓、内庭、太冲、颊车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天1次,15 d为1个疗程。头体针并举治疗1个疗程,休息1 d~ 2 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患侧随意运动恢复,近端、远端肌力都达4级以上;有效:患侧肢体功能部分恢复,肌力在4级以下;无效:患侧肢体功能无变化者。
本组病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患侧肢体功能基本恢复,肌力都在4级以上者12例,经过2个疗程,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肌力在4级以上者7例,1例男性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但肌力在4级以下。有效率100%,治愈率95%,最短时间恢复肌力7 d,最长时间恢复肢体功能15 d。
病人,女,58岁,1989年4月 5日入院。3 d前,患者清晨起床时感左侧肢体麻木无力,跛行艰难,头晕、头昏,继而出现左半身不遂,口眼喁斜,查体温36.4℃,呼吸20/min,脉搏82/min,血压165/10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发育营养良好,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82/min,律齐、心音较遥远,A>P,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左口角下垂,左上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低,左半身痛觉、感觉敏感性降低,左下肢腱反射消失,巴彬斯基征阳性,CT确诊脑血栓形成。诊断:中风(脑血栓形成),立即开始针刺治疗,针刺3次后肌力达3级,7次后肌力达4级,10 d后,病人口眼 斜消失,行走如常人,住院15 d痊愈出院。
脑血栓、脑溢血,祖国医学均称为“中风”,中经络者居多,脑血栓发生与肝、肾、心、脾关系密切,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从头皮部经络的分布来看,都与脑有直接的联系[1],如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足厥阴肝经终于巅顶,交会督脉的百会穴,并系目系亦通脑;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耳后,额角,并入耳,系目系;足阳明胃经行于额颅,交会督脉的神庭穴,并目系而通脑。这些分布于头部的经别、经筋都直接间接地与脑有联系。从脑与人体脏腑气血的关系来看也是非常密切的。由此决定了头部是调整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因此在临床上头体针并用治疗本病,能疏通经络,保持气血运行通畅,同时也缩短了病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与经济负担。
[1] 范玉义,李文政,张燕,等.六虫溶栓胶囊治疗脑血栓形成126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