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与大学生弹性人格的培养*

2010-02-09 11:36王卓亮张灵聪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年6期
关键词:弹性人格技能

王卓亮 张灵聪

弹性是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许多发展课题,但他们由于经验缺乏、能力不足等主客观原因而经常无法处理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有时甚至是心理疾病。所以把“弹性”这个概念引入到大学生群体中来,探讨弹性人格培养对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意义,希望能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1 弹性与弹性人格

“弹性”(resilience)本来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取"弹回和反弹"之意。后来这个词被应用到心理学领域,用来描述人们从压力、艰难困苦或挫折中恢复过来的能力。但至今为止,国内外学者30多年的研究也未达成共识,被不同学者译为“心理弹性”、“心理韧性”、“恢复力”、“复原力”和“压弹”等。综合各研究者对弹性的定义,大致有3种倾向。①品质倾向:弹性是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潜能或特质[1];②过程倾向:Rutter认为弹性是一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应对的过程[2];③结果倾向:如M asten A S.认为“心理弹性是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仍能产生适应较好或发展顺利等结果的一类现象”[3]。为了保留resilience的原意,本文采用“弹性”的译法。弹性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无法以单一的指标来表示[4],所以弹性的概念相当宽泛,其含义因不同研究、不同时期、研究所基于的不同理论背景和对象,而有很大差异。由此可见,弹性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结构。

心理学研究者普遍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相当稳定而不变的特质,且这种特质通过人的认知、情绪与行为得以体现。可见,弹性在本质具有人格的特点与属性。因此,本研究将“弹性”理解为一种健康的人格类型即弹性人格,它是个体在不断应对环境压力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而独特的反应方式,可以通过某些稳定的人格特质来评估。

2 弹性人格的内涵

由于很难给弹性下一个准确的操作性定义,不同的学者对其理解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因而关于弹性的结构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Sandra Prince-Embury认为“弹性”包括掌控感、关系感和情绪反应3个因素[5];台湾萧文教授认为“弹性”由7个基本因子构成,他们分别是:①具有幽默感并对事件能从不同角度观之;②虽置身挫折情境,却能将自我与情境作适度分离;③能自我认同,表现出独立和控制环境的能力;④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来导向的特质;⑤具有向环境或压力挑战的能力;⑥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⑦较少强调个人的不幸,挫折与无价值感或无力感[6]。Kumpfer发现弹性包括如下的内部特征:认知方面的:学业能力、人际反省技能、计划能力和创造性;情绪方面:情绪管理技能、保持自尊的能力等;精神方面:自信、悦纳自我、持之以恒等;行为/社会能力方面:人际交往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等;身体方面:良好的健康保持技能、运动技能发展等[7]。大陆研究者陈建文与黄希庭教授认为“弹性”包括自控性、灵活性、挑战性与乐观倾向4种成分[8]。从国内外研究者对弹性的理解来看,弹性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含了认知期望、情绪管理、意志行为、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因此,本研究综合各研究者对弹性内涵的理解,提出弹性人格应包括如下内容。

2.1 积极的自我意识 明白自己的能力与缺陷,对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持肯定态度,并努力将潜力和特长发扬光大;也能接纳与容忍自己的缺点,能主动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教育,并能努力地去避免、克服和改正,自知且自信。

2.2 自我扩展的能力 能够积极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和精神活动,并善于把自己的优势有效的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这使得他们有较强烈的成就动机。他们勇于创新,愿意接受挑战,并能全力以赴去完成,因此能不断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

2.3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与人相处时,对他人持肯定的态度多于否定态度;乐于与人交往,有较好的同理心,知道如何表达爱与接受爱,总能与他人建立良好而稳定的人际关系。

2.4 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上有安全感,能接纳自己不同的情绪状态;情绪反应适度,能经常保持愉快、满意的心境,并富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理地渲泄、转移与升华。

2.5 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敢于面对现实,遭遇问题不逃避,临而不乱,冷静沉着,能主动积极应对。且乐于思考,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有极强的承受能力,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

2.6 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与社会保持良好密切的接触,以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表现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2.7 乐观积极的心态 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一切不幸的遭遇,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不畏艰险,勇于拼搏。

3 大学生弹性人格的培养策略

IRRP(The International Resilience Research Project)提出,学生的弹性可以通过教学生 I have、I am、I can的策略来进行,通过教学生这3项策略,可以分别增加学生的:①提供外部的重要支持(I have);②发展个体的内部力量(I am);③学会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处理技巧(I can)[9]。另外,Henderson与Milstein在1996年提出了“6策略训练计划”,这6个策略分别为:为学生提供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建立并保持对学生的高期望、创立一个相互关爱和支持的学校氛围、增强每个人的亲社会倾向、为学生制定清楚而一致的行为规范以及为他们传授生活的技能和社会技能等[10]。

人格不是天生的,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下渐成。而人格特征既不是单纯的思想特征,又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是认知、情感与行为紧密联系的综合体。因此,要培养这种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表里一致的结构,不仅要从思想观念入手进行认知引导,也要从外在行为入手进行行为训练,而这些方法最终还须通过大学生主动将其内化为行为动机,最终才能有效的促进其弹性人格的形成。

3.1 认知引导,培养大学生弹性人格的前提基础 一直以来,很多大学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专业知识才是决定个体成才的基础,从而忽视对自己人格的培养,结果经常因很小的刺激无法疏解最终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因此,高校首先应从大学生认知改变入手,引导大学生分析弹性人格培养与心理健康、成才的关系,正确认识人格完善对自身成长的意义,这是弹性人格培养的重要前提。其次,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在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实现人格的优化。可鼓励文科大学生多学点自然科学知识,理科大学生多学习历史、哲学、文学等知识,丰富的知识不仅使人智慧、自信,也使人坚强、乐观。培根也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辨"。可见,知识的累积与人格的完善是同步进行的。

3.2 生活践行,培养大学生弹性人格的根本措施 健康的人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也只有不断践行健康人格,人格教育才有意义。缺少践行的人格特征是不稳定的,也很难做到知行统一。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有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愿望和要求,这是践行弹性人格的有利条件。因此,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举办以学生为主体、渗透人格教育思想的活动。校园活动是学生参与的舞台和未来生活的预演,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发现自我、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组织管理能力,还能培养自信心与竞争意识、民主精神等,使他们在娱乐的同时实现人格的完善。另外,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接触社会,学会认识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让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适应社会并改造社会,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挫折承受能力等。只有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反复实践自己的认知,强化积极情绪,才能实现知、情、行的均衡发展,达到身与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3.3 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弹性人格的有力保障 人格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被动形成,一种是主动形成。但从根本上讲,人格的发展完善主要是个人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依赖于个体自我意识的完善及其努力程度。大学生在年龄上处于青春后期,他们的思维比较成熟,自我意识发展也比较完善,已具备一定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弹性人格的过程中重点应强化其自我教育机制,引导他们理解人格的形成应以自我认识为基础、自我教育为途径、自我实现为目的,只有自我认识正确、自我控制有效,做自己人格教育的主人,形成弹性人格的目标才能实现。

总之,人格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品质的教育活动,本身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弹性人格作为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格类型,它的形成涉及多种影响因素,培养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它的最终实现是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的结果。

[1]Rutter M.Family and school influences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85,26:683-704

[2]Rutter M.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M]//Rolf J,Masten A,Cicchetti D,et al.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81-214

[3]Masten A S.Ordinarymagic:resil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227-238

[4]Rutter M.Resilience:some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1993,14:626-631

[5]Sandra Prince-Embury.A Brand of Harcourt Assessment,Inc.www.harcourt-au.com,2006

[6]苏芸仙.复原力浅谈.网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006:53-59

[7]Kumpfer K L.Factors and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The resilience framework[M]//Glantz M D,Olm son J L J.Resiliency and development:Positive life adaptations,NY:Kluwer Academic,1999:179-224

[8]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1):2-4

[9]刘宣文,周贤.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发展研究,2004,2:87-89

[10]Bosworth K,Earthman E. From theory to Praetiee:School leaders’Perspectives on resiliency[J].Joum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8(3):299-306

猜你喜欢
弹性人格技能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