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应征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053003)
沿黄稻区是我国著名的优质稻米产区。光热水资源充裕,尤其是水稻灌浆结实期气温适宜,昼夜温差大,极有利于稻米的高产优质,造就了享誉华夏的“原阳大米”。随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向营养健康无公害方向发展,因此对水稻栽培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笔者根据多年研究与实践,总结出沿黄优质粳稻高产栽培技术,供有关部门和广大稻农参考。
优质粳稻栽培除必须使用优质品种外,种子处理方法、播种量及播种期与普通粳稻栽培差异不大,但是在育秧管理上,优质粳稻品种育秧期间要尽量减少各种杀菌剂、杀虫剂和无机化肥的用量。除了底肥要施足有机肥以外,在追肥时应氮、磷、钾、微肥等配合施用。秧田杂草可采用丁草胺60%作封闭处理,还可以在秧苗一叶一心时亩用50%可湿性粉剂25~40 g加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5~20 g兑水40 kg进行茎叶处理。秧田采用湿润出苗,秧苗一叶一心至五叶期浅水促苗,之后湿润炼苗。亩用杀虫双、Bt-781各200 mL,兑水30 kg喷雾防治稻蓟马、二化螟、稻飞虱等二三次,用吡虫啉防治稻飞虱。于插秧前使秧苗达到苗高20~23 cm、叶龄6~7片叶、扁蒲带分蘖、叶色绿中黄、根系发达、白根多的合理长相。这样的秧苗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耐插植,为大田快速活苗、早分蘖奠定基础。
移栽秧龄以35~40天为宜,沿黄稻区插秧期应掌握在6月10-25日。试验结果表明,秧龄过长易造成直链淀粉含量发生变化而导致整精米率下降,影响大米品质。因此,栽培优质粳稻品种要合理安排播种期和移栽期,不要栽大龄秧。无论早熟品种还是晚熟品种,都应该把齐穗期控制在8月20-25日比较适宜。因为这段时间气候比较适宜,昼夜温差大,对稻米的灌浆和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及垩白米率极为有利。
优质稻栽培的插植密度和普通粳稻差异不大,中肥水田以16.7 cm×13.3 cm,亩插1.87万穴为宜;高水肥田以30 cm×13.3 cm,亩插1.67万穴为宜。过于稀植,由于单位面积株数过少而使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氮素过多造成蛋白质过高而影响食味;过密造成植株生长过于郁闭,而导致抗逆性下降。
施肥原则:以产定施,氮磷钾微肥配方施用,前重、中稳、后补分期施入。在沿黄稻区中等肥力田,亩产要达到600 kg以上,每亩所需化肥按纯量计算需施入纯氮17~20 kg,磷5.5~7 kg,钾5.5~7 kg,硅30~45 kg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盐碱地要增施硫、锌肥10~15 kg。
施肥方法:全部磷肥、硅肥和50%钾肥作底肥,结合整地全部施入;余下的50%钾肥作穗肥施用。氮肥分底、蘖、穗肥施用,比例为4:5:1。
施肥时期:底肥在整地时施入,分蘖肥在插秧后7~15天施入,穗肥在齐穗前30天左右(一般为7月下旬)施入。优质稻栽培一般不要求使用粒肥,但如果抽穗后水稻生长量不足,可以喷施叶面肥作为补充。
试验表明,优质稻米生产中,河水灌溉要比井水灌溉稻米品质好,尤其是食味品质明显提高,米饭的光泽以及稻米的脂肪含量也明显高于井水灌溉。原因是河水中含有许多微生物和有机质,且水温比较高;而井水不但水温低,水中的许多无机盐类也影响稻米的品质,所以采用井水灌溉的稻区在生产优质米时最好是先晒水后灌溉。
大田灌水的原则是湿润灌溉,一般采用“浅—深—浅—间断湿润—湿润”的模式,即移栽期浅水立苗;缓苗期深水护苗;分蘖期浅水促分蘖,此期如需控制无效分蘖,可以采用间断灌溉控制无效分蘖。
优质稻栽培一般不提倡晒田,原因是晒田后对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不利,土壤环境会遭到破坏。幼穗分化至乳熟期间断灌溉,水层在1~2 cm干干湿湿。乳熟期至收获前一周应保持稻田土壤湿润,此时千万注意不要断水过早,否则容易造成死米和腰裂米,使整精米率降低,且米饭食味变差。所以,优质稻米应尽量推迟断水期,以收获前7~10天断水为宜。
优质稻米生产要注意病虫草的综合防治。一方面要尽量减少病虫对水稻的为害,提高水稻的产量以及稻米的饱满度和整精米率,减少垩白面积;另一方面还要减少农药用量,严格控制使用毒性高、残效期长的农药,保证稻米的卫生品质。因此,一定要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即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秧、稀植栽培等农业措施;利用灯光、颜色诱杀,机械捕捉等物理措施;应用生物制剂农药和释放天敌等生物防治措施防治病虫草害,并且各种防治都应以预防为主。
适时收获是优质稻米生产的关键技术,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稻米的品质。收获过早会有许多青粒和不饱满粒,降低整精米率;过晚则易产生裂纹米和碎米,同样也会降低整精米率。因此,适时收获是优质稻米生产的最后一项关键措施。当90%的籽粒变黄成熟、穗轴1/3变黄、基部有极少几个绿色籽粒即为最适收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