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雄
(天津市武清区种子管理站,天津 301700)
鲜食玉米,顾名思义青果穗乳熟中后期用于直接食用的玉米,一般泛指甜玉米和糯玉米。
糯质玉米(Zea mays L.ceratyna Kulesh)是玉米属的一个亚种,胚乳的糯质特性受隐性突变基因wx控制,wx基因位于第9条染色体的9~59位点。该基因能阻止合成直链淀粉,因此糯质玉米胚乳淀粉全部为角质支链淀粉,富有粘黏性,籽粒成熟时胚乳切口呈蜡质状,向光时不透明,坚硬平滑,又称蜡质玉米或黏玉米。
糯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比普通玉米高3%~6%,总含糖量为7%~9%,干物质含量达33%~38%,并含有大量的 VE、VB1、VB2、VC、肌醇、胆碱、烟碱和矿质营养,赖氨酸与色氨酸含量也较高,因而糯质玉米籽粒食用质量好,营养价值高。糯质玉米淀粉的消耗率高于普通玉米,为85%,适口性良好,容易消化吸收。糯质玉米特别适合于鲜食,果穗结实饱满、外形美观、采收期长,不仅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其籽粒色泽晶莹,黏软清香,皮薄无渣,内含物多,常食糯玉米有利于防止血管硬化,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防止肠道疾病和癌症的发生,是老弱病人及婴幼儿的良好保健食品。糯质玉米鲜嫩果穗易蒸煮,且冷却后不易变硬,适于大量生产,可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产业化。另外,可以糯质玉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营养米片、人造营养米、糯质玉米粥、糯质玉米面条等素食及方便食品,或配以红枣、小豆、桂圆等辅助调料制作营养八宝粥等特色食品。糯质玉米不仅籽粒用途广泛,而且籽粒加工后残余的玉米渣可作优质饲料,也可从中榨取玉米油。糯质玉米须可作中药材,穗轴可提取木糖醇、糠醛,还可作食用菌的的培养基料。糯质玉米淀粉在食品、酿造、医药、纺织、航空、钻探等工业上有很大用途,可以作为增稠剂、浆粘剂、稳定剂等。
甜玉米(Zea mays L.Saccharata Sturt)是由控制碳水化合物代谢的隐性基因(su、sh、se)引起的胚乳缺陷型玉米,在乳熟期胚乳含有较高的蔗糖和水溶性多糖(wsp),风味独特。但甜玉米适宜的采收期只有1~2天,收获后糖分迅速转化,24小时后转化70%,品质下降,大批量生产受到限制。由于生产上质量难以控制,所以市场上很难买到优质的甜玉米鲜果穗。
甜玉米又被称之水果玉米,蔬菜作物。其中40%以鲜果穗形式在市场销售,60%用于速冻、加工罐头等食品。在速冻蔬菜中,甜玉米名列第三位。
糯玉米起源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是用农家品种零星种植,面积较小,始终以采食鲜穗为主,自产自销,产业发展缓慢。到20世纪末,国家及部分省级农业科研单位陆续开展了鲜食玉米的新品种研究,经过玉米育种家的选育、改良,我国糯玉米品种的品质、抗性、产量等综合性状已居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在籽粒花色类型上的研究更具优势,选出一批优良杂交品种陆续投入生产,使鲜食玉米的生产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1999年农业部召开了全国特用玉米发展研讨会议,明确了我国甜、糯玉米等特用玉米发展的方向与对策。随后,农业部又组织制定了部颁鲜食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和鲜食甜玉米标准 NY/T523—2002,国家科技计划也专门设立了优质专用玉米专题,使鲜食玉米研究开发步入快速发展期。据统计,2000年以来通过国家和部分省、市审定的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约50个,如垦黏1号、京科糯2000、农大甜单8号、绿色先锋等。新品种的支链淀粉含量、抗性、综合农艺性状等优良,且适合分期播种、多次采收、分期上市的产业化开发,农民种植及企业加工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农业种植及食品加工结构调整中有独到的优势。在沿海开放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的带动下,山东的胶东半岛及京、津等大城市近郊菜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部分中小食品企业看准了潜在的巨大商机,率先进行速冻棒、粒及真空(软包装)加工,供反季节消费。随着人们食物消费从单纯地满足温饱向重视营养与健康的转变,鲜食玉米产品以其高品质、高营养、方便实惠、风味独特的保健特征被添加在面食品、肉制品、饮品等深加工产品中,其国内外需求量迅速增长。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出口日、韩及欧洲等国的速冻、冻干品也每年递增。广东是我国甜玉米产量最大的省份,2002年种植甜、糯玉米100万亩,以超甜为主,除部分企业加工甜玉米罐头出口外,主要供与广东毗邻的港、澳及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居民消费。山西是我国糯玉米产品加工最早形成规模的省份,有30余家企业生产,主要以糯玉米为主,基地面积已达90多万亩。近年来山东、河北、吉林等省的鲜食玉米生产也发展迅速。2003年我国种植糯玉米总面积约1000万亩。由于韩国对糯玉米的需求猛增,天津、山东已成为鲜食玉米出口的主要口岸,青岛、烟台、日照港产品的出口量占全国的50%以上。
天津市鲜食玉米常年种植面近10万亩,主要集中于西青区的杨柳青镇、武清区的陈嘴镇、河西务镇以及北辰区的双口镇一带,蓟县、宝坻也有少量零星种植。其中大部分种植的是普通玉米,乳熟期采收作鲜食用;鲜食糯玉米种植面积只有3万~4万亩,甜玉米面积更少,仅1000亩左右。
鲜食玉米是当今世界新开发的十大高档蔬菜品种之一,畅销国际市场。在蔬菜罐头中,甜玉米生产仅次于芦笋位居第二位。美国与日本是世界最大鲜食玉米生产国。20世纪40年代美国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约12万亩,80年代约21万亩,90年代发展到939万亩,2000年以后达到1650万亩,绝大部分为糯、甜、笋玉米,以加工直链淀粉、鲜果穗上市和加工罐头为主。目前,美国年产甜玉米罐头100万吨,速冻甜玉米10万吨,所占比重在全部冷冻蔬菜中名列第三位;加拿大种植150万亩,日本有50万亩,台湾省种植30多万亩;此外,美洲南部、欧洲、韩国、泰国、新西兰等地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中国大陆甜玉米的种植面积只有40万亩。
美国是鲜食玉米进口大国,每年仅从亚洲进口量就超过10万吨。欧洲鲜食玉米近10年来消费量增加了近10倍,日本近30年来增加了30倍。我国香港地区消费量也迅速增加,同时还进行了大量转口贸易,东南亚各国逐渐成为新的进口市场。
由此可见,天津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发展鲜食玉米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甜、糯鲜食玉米产品的品质相对较差,很难达到果皮薄、软、口感好、甜度高等国际标准。目前,我国甜、糯玉米育种多采取普通玉米与甜、糯玉米杂交二环系法选育,很难选育出品质上有突破性的新品种。低代材料组配,造成新品种(组合)遗传性状不稳定,生产用种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纯度与发芽率达不到国标要求,造成我国的甜玉米产品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
我国鲜食玉米生产较为分散,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低,部分地区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表现为∶(1)品种布局不尽合理,生产用种多、乱、杂,真正能够产生效益的品种少;(2)在无加工或冷藏能力的情况下盲目扩大种植面积,造成增产低效,严重挫伤了种植者与生产者的积极性。
种植者不掌握基本的栽培技术,不同品种在生产上很少隔离种植,导致相互串粉,降低了原有品种所具有的特殊品质和风味。鲜食玉米较易受病虫的危害,种植者不掌握关键的综合防治技术,导致病虫害不断发生,产量下降,品质变差。
目前,我国生产鲜食玉米的龙头企业不多,大多是中小个体或私营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年加工量千吨左右,达不到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要求。产品质量不稳定,综合效益不高,严重阻碍了鲜食玉米生产的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鲜食玉米已经形成了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指导于一体的庞大产业体系。美、英、法等国以糯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已达2000余种,年创产值数十亿美元。美国鲜食玉米人均年消费在l0千克以上,日、韩及东南亚国家甜玉米也已普及。我国鲜食产品加工发展缓慢,品种少,档次低,深加工产品更少,以糯玉米为原料的加工食品不足200种。消费市场正处在从无序向有序的过渡阶段,种类、数量和质量水平均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与国际水平差距甚大,这也是限制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从新品种选育开始,提高研究质量,对品质、制种产量等影响我市鲜食玉米产业化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
强化种子质量监控意识,严格制种操作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加快亲本和杂交种的扩繁速度。
扩大试验示范地区和面积,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延长产业化链条,才能使我市的鲜食玉米良种产业化走在全国的前列,保持鲜食玉米育种在全国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