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女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生姜半夏“药对”临床应用浅析
马丹女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药对 生姜 半夏 临床应用
中药“药对”是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符合中医药的七情配伍理论,临床发挥协同、监制或新生功用,且已形成相对固定形式,经常联用的两味药物,是中药处方配伍的精华所在。《食疗本草》谓:“生姜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主治秘要》云:半夏“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生姜半夏作为一种临床常用药对,在方剂中广泛应用。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若其直犯胃,则胃失温煦,胃阳不足,胃气上逆则呕。寒性凝滞,阻遏阳气,温煦蒸化失司,则津液凝结而为痰饮。半夏性辛、燥,有毒,《药性论》曰:“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生姜味辛,微温,主发表,散寒,止呕,开痰。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两者合用可以治疗因胃寒而引起的呃逆及寒饮呕吐。
经典方剂如《类证活人书》的半夏生姜汤和《金匮要略》的小半夏汤。方中生姜温胃散寒,半夏燥湿化痰,两者合用,一则散寒,二则化饮,使寒气得散,气液得行,六腑以通为贵,以降为和,生姜辛散,得半夏而下气,则呃逆自止。《伤寒论》的“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而兼呕,同样以半夏和生姜配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药理实验表明,半夏能激活迷走神经传出活动而具有镇吐作用[1]。吴皓等[1]在半夏对肠胃运动等影响的实验中发现,姜矾半夏、姜煮半夏灌胃可减缓胃肠运动,对胃蛋白酶和P G E 2的含量均无明显影响,胃黏摸损伤程度轻,说明姜制不仅可以消除生半夏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同时又能拮抗生半夏加速胃肠运动导致的吐泻而起到一种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
痞有闭塞不通之意,盖因无形邪气内陷心下,气机痞塞所致。其特点为心下痞塞,但满不痛,按之柔软。《伤寒论》中“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张仲景创生姜泻心汤治疗胃虚水饮食滞致痞。《别录》记载:“半夏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药性论》谓生姜“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方中半夏、生姜同为辛味之品,且都归脾胃经,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半夏辛而散痞,滑能利膈,两者合用再加上芩连,辛开苦降,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篇》云:“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泻主之”。愦者,《说文》:“心乱也”,《辞海》:“昏乱、糊涂也”。心藏神,主神明。心包为心之外围,有“代心受邪”之功用。寒饮搏聚胸中,气机一时闭阻,心神疲困,欲却不能,欲受不可,故见神志昏愦,时清时蒙;正邪相争,则有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哕非哕等难以名状之症。该证虽然涉及心、肺、胃三脏,但其病变中心在心包,病机应属寒饮搏结,神气闭郁所致。在此应用生姜半夏汤,主要作用在于散结开窍,主治寒痰蒙蔽心包,神气闭郁,机窍失灵。《本草从新》谓:“姜汁,开痰,救暴卒”。《药品化义》曰:“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秽气,通神明”。生姜、半夏性味辛温,辛能散结通窍,温则助阳行气,用于阴寒闭窍之急救有效。后世治疗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的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以及治疗肝风痫证的五痫丸(《杨氏方》)、定痫丸(《医学心悟》),均用姜汁、半夏豁痰开窍。
药理研究表明,生姜中的姜辣素对大脑和延髓的呼吸、血管运动中枢均呈兴奋作用,可增进血液循环,使血压上升,给予呼吸和物质代谢以好的影响。对心脏也有直接的兴奋作用。生姜、半夏除蠲饮止呕外,尚有较强的豁痰开窍作用,其中生姜汁效力最宏,以之配伍成方,其醒脑回神之功可靠。
总之,寒、湿均为阴邪,最易伤阳气,生姜温中散寒止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生姜配半夏,则寒湿得祛而阳得生,两者相配,具有散寒止呕、和胃消痞、散结开窍之功,治疗疾病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广泛。此外,半夏为有毒之品,生姜可监制半夏之毒,《医学启源》云:“古无制药之法,凡方有半夏者,必合生姜用之,正取其克制之义”。生姜半夏相畏配对,制其所短,展其所长,可更好地发挥和胃降逆作用。通过生姜半夏配伍,可见药对最能体现方剂制方之义。
[1] 奥井由佳.半夏对大鼠迷走神经胃支传出活动的激活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4):30.
[2] 吴皓,蔡宝玉,荣根新,等.半夏姜制对动物胃肠道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9):535-537.
2009-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