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飞,王 韬,李慧英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多发病,且有并发症多,致残率、死亡率高的特点,尤其高龄、骨质疏松、严重粉碎等不稳定类型的骨折,治疗仍然是一个难题。我院在2003年1月—2008年6月间收治99例,分别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ystem,DHS)、股骨近端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股骨近端防旋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股骨重建钉及人工关节置换等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本组共99例,男44例,女55例;年龄63~92岁,平均71岁。左侧45例,右侧54例。交通事故伤21例,跌伤69例,其他伤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合并颅脑损伤8例,肋骨骨折并血胸4例,腰椎骨折6例,尺桡骨骨折3例。根据改良Evans分类法,Ⅲa型34例,Ⅲb型35例,Ⅳ型22例,逆转子间骨折8例。受伤到手术时间为1~12 d,平均4 d。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呼吸病42例,其中合并有2种以上慢性病18例。
DHS固定22 例(Ⅲa型16 例、Ⅲb型6例),PFN固定31例(Ⅲa型18例,Ⅲb型8例,Ⅳ型2例,逆转子骨折3例),PFNA固定9例(Ⅲb型4例,Ⅳ型3例,逆转子间骨折2例),股骨重建钉32例(Ⅲb型15例,Ⅳ型14例,逆转子间骨折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Ⅲb型2例,Ⅳ型3例)。合并有骨质疏松者常规给维生素D和钙剂。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肝素治疗5~7 d。术后次日即行股四头肌等收缩功能锻炼,1周后行髋关节活动锻炼。视骨折类型及固定情况1~6周不负重功能锻炼。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1~4年,平均19个月。4例2年内死于其他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DHS固定组出现轻度髋内翻3例,断钉1例。PFN内固定组螺钉松动2例,给予内固定取除。无骨不愈合及延迟愈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无近期并发症,效果满意。按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平均95分。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运动量减少及综合反应能力降低,外伤概率明显增加,易造成髋部骨折,且以Ⅲ、Ⅳ型多见。其主要病理变化是骨质疏松和骨折区域骨缺损。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低能量伤,跌坐即可造成骨折,故多见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患者多有并存的内科疾患,因非手术治疗有较高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内固定手术和早期活动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方法[1]。老年人骨质疏松,且合并有多种疾病,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对内固定失败需二次手术的患者,由于各种合并症、并发症的存在而失去手术机会。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因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病残率及病死率高。手术前积极控制并存症,争取时间对于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意义重大。伤后3 d以上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2],只要患者能耐受手术,应尽早手术内固定,以防髋部骨折后长期卧床而导致的各种严重甚至致命的并发症。老年人Ⅲ、Ⅳ型粉碎骨折中,仍有个别高龄病例经术前综合评估后,认为行人工关节置换更为合适。
稳定和不稳定的分类目的,在于将骨折特点的描述和实际固定可能性的预后评价结合起来。AO分型便于进行统计学分析及预后判断,而Evans分型简单实用。根据改良的Evans分类法,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指Ⅲ~Ⅳ型骨折及逆转子间骨折,其主要表现为股骨转子部骨折块较多,转子区后侧骨缺损较大,所以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复位较困难,而且复位后不稳定,易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固定物松动断裂、髋内翻等并发症。同时,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及各种并发症存在,要求在选择内固定方式上简单实用、手术创伤小。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后内侧骨皮质缺损范围越大,对于骨折稳定性的破坏也就越明显,而对后内侧骨质的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则大大有助于稳定性的维护。术前应常规拍摄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加轴位片。仔细研究骨折形态及骨的质量,正确分型,选择最佳手术方式,变“不稳定为稳定”。
DHS具有结构坚固及动静加压的优点,对不稳定型骨折亦可坚强内固定。其局部动力加压作用使骨折端紧密嵌插,特别是老年患者,骨折块碎小、骨质疏松明显的情况下维持骨折轴向嵌压,通过负重能产生轴向滑动,增强骨折端的抗折弯力、抗剪力。加压螺纹钉拧入位置,角度及钉尖距股骨头关节面距离的选择可保持骨折端密切接触,同时对于小转子及股骨距骨折片可用螺丝钉或钢丝可靠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及防止髋内翻和股骨头磨漏、穿破的发生。本组1例为骨折后4个月DHS治疗,术中虽行植骨,但术后2个月仍发生股骨头磨漏。在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缺损的情况下,骨折的愈合时间延长,此时无论固定置于股骨侧方还是髓内,都将承担起原始股骨的负重,使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率增高[3]。因此,对于老年、骨质疏松及粉碎严重的患者,要延迟负重行走时间,定期复查X线片,至骨性愈合。由于手术创伤较大,对于耐受性差的高龄患者不适用,较PFN有其局限性。DHS内固定螺钉松动、骨折不愈合率均高于PFN。本组治疗23例,由于过早活动及负重,出现轻度髋内翻3例,断钉1例致骨折不愈合1例,4例均为骨质疏松患者。
PFN为髓内固定,是对传统Gamma钉的改进。具有髓内钉与股骨头颈相连、力臂短、弯矩小、滑动加压及抗旋转功能强、局部加压作用更为直接的优点,股骨颈内双钉承载负荷,牢固的加压、复位,更大程度地提供了术后骨折端稳定性。PFN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符合生物负重力线,可负担大部分经过股骨近端特别是内侧的负荷,股骨距区压应力减少至几乎为零,并且力臂内移,明显降低钉棒结合处的张应力和压应力,应力遮挡小,有助于骨折愈合。且切口长度小、组织损伤轻,加之老年人骨质疏松,髓腔较宽,多数不需扩髓和出血量少,有利于骨折愈合,减少了髋内翻的发生。PFN钉还具有闭合插钉复位、有限暴露、不扩髓、减小手术时间和失血及创伤小等优点。其远端的可屈性设计,最大程度减小了钉尾处的应力集中,减小了股骨干合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其远端钉更易置入。允许患者早期负重,功能锻炼。本组31例PFN固定组有2例螺钉松动,因患者骨质疏松,术中头钉钻孔改道所致,给予内固定物取除。
PFNA是新改进的PFN系统,继承了原PFN的优点,生物力学特点相同。依靠螺旋刀片部件实现抗旋转和稳定支撑,其抗切出稳定性比传统的螺钉系统高,抗旋转稳定性和抗内翻畸形能力强。PFNA的螺旋刀片技术使其对骨质的锚合力得到提高,能够确保最大程度的骨质填压以及理想的锚合力,打入刀片时可明显感觉到填压的过程,在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也是如此。失去内侧支持不易发生髋内翻,故小转子移位多不主张另行复位固定[4],因复位固定要明显增加创伤。更适用于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对于股骨外侧螺旋刀片打入处的骨折也适用,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负重。本组PFNA固定10例,均顺利愈合,无远近期并发症。
股骨重建钉是对PFN的进一步改进,特点是闭合复位,髓腔内固定,靠近负重力线,力距短,更接近生物力学,能有效传递负荷。近端拉力螺钉、防旋钉双钉设计,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其钉尾较细更适合国人。二者手术操作过程相似,较适合于治疗股骨干合并转子各部位骨折。与PFN不同的是两枚拉力螺钉直径均为6.5 mm,具有抗拉力、抗滑动和防旋三重功能,目前应用日渐增多。除了具有PFN优点外,重建钉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内固定物所导致的各种并发症。我们体会髓内钉临床指征为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Ⅲ、Ⅳ型)、股骨转子间反向骨折以及高位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股骨干骨折。股骨后内侧骨折块不必强行复位,近端螺钉最好一次置入,远端应行静力交锁。股骨重建钉的出现,解决了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难题,如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干等股骨粗隆周围骨折。更突出的优点在于,它很适用于股骨粗隆周围粉碎性骨折(股骨颈至股骨中段范围内),较其他内固定方法更加牢靠,扩大了股骨交锁钉的适应证。
重建钉有效地解决了EvansⅢ~Ⅳ型及不稳定性骨折的固定问题,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者及大粗隆部有较大骨折块者短重建钉不适宜,其导致头颈螺钉把持力下降,内固定失效。且因其主钉较短,未能达到股骨干峡部,远端锁钉处应力相对较大,致使远端锁钉处可出现应力性骨折,故术前应仔细阅读X线片除外股骨近端隐性骨折。对于骨质疏松较严重者,必要时可考虑长重建钉固定[5]。
随着人口老龄化,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及内科疾病。为使患者早期活动,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现多对有条件患者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目前手术内固定方式主要有两种[6]:一为髓外固定(如DHS/DCS等),另一为髓内固定(如PFN/短重建钉等)。DHS较适用于稳定性骨折,而PFN适用于严重粉碎的不稳定性骨折。由于PFN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符合生物负重力线,可负担大部分经过股骨近端特别是内侧的负荷,明显降低钉棒结合处的张应力和压应力,应力遮挡小,有助于骨折愈合。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选择髓内固定器械的效果优于选择标准的滑槽钉系统。
目前对初期假体植入方法争议较大。有学者认为,转子周围骨折后血供良好,只要内固定方法适当,内科疾病并发症处理及时,骨折愈合快,初次不宜假体植入。陈述伟等[7]对55例平均年龄75.8岁的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患者,采用标准股骨假体进行骨水泥固定的初期假体植入,术后可立即负重,并发症和死亡率与其他方法无明显差异。笔者认为,只要严格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其疗效是肯定的。手术选择标准:高龄患者(75岁以上);不稳定转子间粉碎骨折;严重骨质疏松,Singh指数Ⅲ级以下者;全身情况差,需早期活动,术后活动量小;转子间病理性骨折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因其创伤小,手术相对简单模式化,术后即负重活动,减少了并发症,易于为患者接受。本组5例均按上述标准选择病例,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疗效满意。
[1]卢世璧,王继芳,王岩,等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34-2135.
[2]阎洪印,陈杨.股骨粗隆间骨折早期内固定手术治疗的选择[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17(2):148.
[3]刘欣伟,苏佳灿,管华鹏,等.应用动力髋螺钉与钉治疗7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前瞻性观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3):2433.
[4]王亚梓,王雷,张海生,等.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小转子必须固定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9):70.
[5]骆辉,周君琳,刘清和,等.短重建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6,12(4):276.
[6]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8-918.
[7]陈述伟,杨述华,杨超.老年人股骨折的特点及手术方法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4):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