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有国,石瑜,陈欣,王巍松,严光亮,田斌
我们于2004年1月—2005年12月间,对568例腹部手术病人非随机行番泻叶或大承气汤治疗,为更客观地比较二者疗效,本研究选择2位Attending组进行比较。
1.1 一般资料 番泻叶组(A组)291例,男174例,女117例;年龄13~76岁,平均45.5岁。大承气汤组(B组)277例,男181例,女96例。年龄12~78岁,平均47.1岁。两组病例的病种见表1。两组病人在年龄、原发病和手术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番泻叶组:取番泻叶15 g,开水250 mL冲泡15 min,去渣。大承气汤组:大黄10 g(后下),芒硝10 g(冲服),枳实6 g,厚朴6 g。煎2汁约250 mL。把250 mL药液作为1个单位。均于术后12 h开始少量频服。胃肠减压者,通过胃管每2 h灌注20 mL,并夹管1 h,12 h用完1单位。次日再用1单位,2组病例均使用2单位。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 0.05为显著性差异标准。
表1 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n)
两组均在用药2单位后开始排气、排便。番泻叶组分别为(32.68±2.51)h、(33.19±2.47)h,大承气汤组分别为(36.17±5.59)h、(39.44±8.77)h。服药3 d内排便番泻叶组(3±2)次,大承气汤组(5±3)次。番泻叶组促进排气排便起效时间早于大承气汤组(P<0.01),服药3 d内番泻叶组的排便次数少于大承气汤组(P<0.01)。
阑尾、脾脏术后第2 d即予半流质饮食,一般可不等待肛门排气恢复;胆系、胃肠术后第3~4 d开始多次少量流质饮食,逐步增加到全量流汁饮食,第5~6 d开始进半流质。一般在7~9 d恢复普通饮食。两组病人均无发生吻合口漏、内出血、腹腔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
传统上认为,结肠吻合术后应用促进肠蠕动药物,有可能导致吻合口撕裂。其实当肠壁组织的张力超过肠壁对缝线的抗拉能力时,才能引起吻合口的哆裂。根据Laplace定律:肠管组织张力=肠内压×肠管半径,只要吻合口通畅,肠内容物稀薄,虽肠蠕动增强,但由于肠内容物能迅速排除,肠管并无扩张,肠内压增高并不明显,故肠壁组织张力无明显变化。本组结肠手术病人,经术前准备,肠内容物多呈稀糊状,或经术中灌洗而呈稀水样,术后短期内吻合口炎症不明显,封闭状态好,其抗拉强度较肠管组织张力高。因此术后短期内应用番泻叶或大承气汤是安全可靠的。但随着时间延长,吻合口炎症逐渐明显,内翻组织水肿,形成一定的狭窄;肠内容物的水分被吸收淤积于吻合口近端,当肠蠕动恢复或增强时,可致肠内压升高,肠管扩张而发生吻合口裂开。故结肠手术48 h后,我们认为应禁用番泻叶等促进肠蠕动药物。
腹部手术往往造成腹腔器官组织和功能损伤,常导致术后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紊乱、肠麻痹和腹胀。如不及时消除,可影响呼吸与下腔静脉血回流,并妨碍胃肠吻合口及腹壁切口愈合,腹胀严重时易引起吻合口漏及腹壁切口裂开等并发症。近年来有人主张术后48h内口服液体石蜡油或静脉滴注红霉素,以促进术后肠蠕动的恢复和利于吻合口愈合。术后早期促使肠蠕动,可加速胶原合成,增加结肠血流量,促进吻合口周边新生血管增加,及时排除肠内容物,减轻吻合口炎症,有利于吻合口的胶原纤维形成及成熟,促进吻合口愈合,从而保证肠道“空、畅”的有力措施。而番泻叶与大承气汤均能促使肠蠕动早期恢复,使肠内容物迅速排泄,消除了腹胀、肠麻痹及肠扩张对吻合口的不利影响。
传统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由于疾病和手术创伤耗伤人体气血,导致湿热瘀滞、毒热郁结,以致运化无力,清阳不升,浊阳不降,使脾胃升降失调,气血郁闷,上下不通,则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腹胀腹痛、呃逆、呕吐、肛门无排气排便等症。气滞则胀,不通则痛。腹部术后主要为“腑气不通”和“阴血不足”,故治疗上就要润肠通腑,急泻存阴。实践证明,小剂量番泻叶能疏通腑气,润肠通便,且单味番泻叶用之简单,价格低廉,疗效可靠,副作用小,不失为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而大承气汤能改善肠道运动及肠血流量,影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并有抗菌及利胆作用;同时还可促进腹腔内血液吸收,预防手术后腹腔的粘连[1],并有利尿、降压及降血脂作用;还可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2],降低严重创伤或感染后MODS发生率;又能减轻菌血症的严重程度,或帮助患者渡过菌血症期,恢复健康,具有良好的体内保护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番泻叶与大承气汤在腹部手术后肠麻痹的治疗选择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个体化处理。
[1]魏忠.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12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2,34(10):41.
[2]邢迎红.大承气汤对危重症患者单核细胞表面人细胞抗原DR表达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