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宣传媒介信息传播的汉英翻译透视——以《中国妇女》(英文月刊)为例

2010-02-09 06:07:32
关键词:发型师月刊语篇

赵 明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对外宣传媒介信息传播的汉英翻译透视
——以《中国妇女》(英文月刊)为例

赵 明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本文从汉英翻译的角度对《中国妇女》(英文月刊)的对外传播效果进行探讨,强调宏观语篇信息的完好保留与有效传输是译者关注的焦点,语言的外在形式应服从于总体信息畅通无阻的准确有效的传输需求,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是实现语际翻译中信息等值的必不可少的技术保证。

宣传媒介;信息传播;翻译

《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是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管主办的我国目前唯一一本面向全世界发行的国家级英文女性月刊。其办刊宗旨为“让世界了解中国妇女,让中国妇女走向世界”,立足女性,传播中国古今优秀文化,展现中国女性的观念和生存状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深入地报道中国女性的历史与现状、进步与发展,引人入胜地描述中国各族妇女丰富多彩的生活,探讨女性关注的各种问题。《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可谓中国社会生活的万花筒与摄录机,读者可从中窥见斑斓多姿、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追寻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轨迹。丰富多彩、翔实充分的内容是《中国妇女》(英文月刊)的精髓,而生动贴切、富有特色的语言则是其有效传播的途径和保证。本文将从汉英翻译的角度对其传播效果进行探讨。

一、跳出形式的樊篱,能动灵活地翻译,确保原文内容的完好保留与有效传输

在《中国妇女》(英文月刊)中,尽管大部分内容是用英文撰写,但每篇文章的大、小标题、图片说明及文章的概要或引言都附有中文译文,通过两种文字的对照,我们可以发现英、汉互译并未做到字比句次的绝对“忠实”,而是考虑到了汉、英各自语言的特点,遵循了动态对等、灵活处理、以快捷有效的信息传输为主的翻译原则。例如:

Most Fashionable Entertainment :Quiet, Elegant Activities

宁静雅致的休闲方式倍受青睐

Jack of A ll Trades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1]23-40

“Zero-domestic-violence” Communities , Villages Recognized

“零家庭暴力”社区和村屯受表彰

Self-confidence and Loving Care

自信和爱心就是一种魅力

Jingtailan:China’s Folk A rt

极具民族特色的景泰蓝[2]13-75

“U rban Men Won’t Accep t U s,and We Don’t Want Our Fellowmen”

进城女工:“城市里谁要我们,农村里我们找谁?”

Childre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流动人口子女:正待浮出水面的新一代

Health——A s Easy as A,B,Tea

健康养生茶

Chinese Women’ s Figures Becoming Mo re Graceful

十年来中国女性身材逐渐趋向S形[3]6-74

Warm,Harmonious Families the Goal

让千家万户温暖和谐

Healthy Foods for Summer Months

炎炎夏日,吃出健康美丽[4]15-68

Exquisite Yi Lacquer Ware Has a Primitive Simp licity

古朴精美的彝族漆器[5]12-71

以上译例均摘自《中国妇女》(英文月刊)(2006年第1期至第6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译文不囿于原文的形式,对原文词语和结构进行了增添和调整,译文与原文表面上看似有一定的出入,然而二者所传输的信息内容是一致吻合的,信息传播效果相同,译者是在考虑到了中、外读者阅读口味差异的前提下,紧扣原文中心信息和原文篇章主题的前提下尽情发挥、灵活驾驭的,能动活泼的译文彰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自由度。

无论何种语言,其语言符号都是为信息内容服务的,因此,在翻译文章的标题时,译者往往主要依据文章的内容信息,参照原文标题,对标题进行“重写”,而不是完全依赖原文的标题内容进行逐词逐句的对译,这种根据语篇上下文进行的翻译则更自由洒脱。例如:在《中国妇女》(英文月刊)2006年第4期中,英国作者 Kristina Sivelle的一篇题为“A Cut above the Rest”的文章,讲的是中国发型师的故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人们的思想开放,更注重个性的张扬,这从人们的发型即可见一斑,中国人一改往日保守简单划一的所谓标准发型,渴望追求能够展示自我个性的发型,因此,特别是在大城市,许多品牌美发厅应运而生,以满足人们美化自我、张扬个性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包装点缀的强烈需求。美发师也不再被认为是低人一等的行当,而是成为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收入颇丰并具无限创造力的高尚职业。

中国有些发型师认为近代中国没有发型时尚史,现在的发型时尚主要是受到国外的影响,尽管如此,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赶上世界潮流,中国的发型师和国外同行一样富有独特的创造性,中国发型师认为他们正在创造历史,是中国第一代富有活力和创造力,勇于探索实践的发型师。而另一些发型师则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是中国发型设计多样化的前提与基础,中国的每个朝代、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发型,例如,清朝流行的紧梳的发髻,西藏少数民族特有的细发辫发式等,后者目前在中国许多大城市的名人中就很流行。总之,中国众多颇具地方色彩的民族风格时尚和地方特色文化对中国的发型影响很大,独特的中国发型在各种大赛中的获奖则足以证明这种影响的作用与份量。人们相信,尽管当下外国时尚发型在中国占据主流位置,但独特的中国发型必定会在不久的将来重归时尚,扮靓人们的多彩生活[2]27。乘改革开放的强劲势头,中国发型师正以开放的胸襟与姿态扬长避短,勇于探索,乐于借鉴,不断创新,在当前发型时尚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注重自我民族特色的保留与发扬和外来元素的借鉴与吸纳,适应国际趋势的融合与变化,关注与国际同行的融汇与交流。正如文中所说:“今天,中国的城市里充斥着独特的发型,中国发型师们正在不断向国际市场进军。”[2]26中国发型师频频亮相于国际发型大赛,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屡屡夺魁。中国发型师已跨越国界,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世界顶级大师,值得世人景仰与崇敬。因此,此文标题的汉译文“向中国发型师致敬”则是译者解读了全文之后所作的动态翻译或重写,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再贴切自然不过了。

原文题目“A Cut above the Rest”与译文题目“向中国发型师致敬”看似南辕北辙、相去甚远,但从文章的宏观上下文而言,二者却是貌离神合,各显其长。英文标题具体形象、精巧绝妙,固定词语a cut above本身就具有“比…高一等 ”,“胜出”之义,例如:That’s a cut above him.(那非他的能力所及。)Her pies are a cut above any others I’ve tasted.(她做的馅饼比我尝过的任何馅饼都更好吃。)[6]420在此文的语篇语境中cut一词被用活了,其既可作为隐喻理解,又可根据实际语篇上下文回归其最基本的本义,这种浓缩了双重功能的词语运用贴切自然、联想丰富,表现了中国发型师一剪超群、一剪惊人的卓越精湛的技艺;另外,英文标题还会使英文读者联想到另一英文习语“cut a good(/ smart)figure”(崭露头角;超群出众;惹人注目),在此文的语篇语境中,此短语自然也会既保留其石化了的隐喻用法,同时又通过此文的语篇上下文激活其原始本义而联环套式地产生剪出漂亮与风采,剪出靓丽好模样的联想语义。因此,此文英文标题能够使以上两个英语短语在此得以活用与延伸,标题与两个短语互相照应,循环交互使用,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理想的语用效果,可谓相映成趣,精妙绝伦。此种微妙细腻的精巧只有具备原文认知背景的英语读者才能理解,因此,只有针对英语读者,原文作者的良苦用心才能产生预期理想的读者效应。如将英文标题照直译成汉语,目的语读者接受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汉语读者至少在原文信息内容的全面解读方面会有所缺失,由于缺少特有的英语文化预设和英语语用认知背景,对此标题的理解就不会如此地精微细致,较之英语原文读者,感受自然就会逊色很多。而针对汉语读者而言,汉语译文标题“向中国发型师致敬”主题清晰、概括力强,而诸如“致敬”、“学习”之类的词语表达法也是标准的汉语表达习惯,比较符合汉语读者的口味。

将“A Cut above the Rest”译为“剪技超人”,“剪技胜出,一举夺魁”或者“一剪在手,剪出名气与抖擞”等可谓是依照原文题目的微观层面翻译,而将其译为“向中国发型师致敬”则是大胆脱离原文字面意义而遵循宏观语境上下文的翻译,无论是微观翻译法还是宏观翻译法,二者在原文信息内容的保留与传递方面都做到了忠实,可谓无可厚非与挑剔。微观法竭尽全力于原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与再现;而宏观法则以原文信息内容为主,形式为辅。如果说原文标题的语言形式在译文中还有些微保留的话,读者也只有在“cut”和“发型师”之间进行蛛丝马迹的联系了。笔者更崇尚这种宏观的翻译方法,因为,像《中国妇女》(英文月刊)这样的刊物,信息内容迅速有效的传播是其办刊主旨,它不是语言文字研究刊物,不以揣摩原文字句而“原汁原味”地传译为目标。只要原文信息主旨得以保留,形式意义并不重要,何种传输渠道针对读者承载信息最有效快捷则为首选佳途,以上所举例子中的英文标题(A Cut above the Rest)与汉语译文标题《向中国发型师致敬》都与英语原文语篇在信息内容上吻合一致,二者虽然各自为战,但分别都与文章语篇有机融合为一体,因此,英文原标题与汉译文标题可谓殊途同归。所以,仅从微观上评价此译文的忠实与否显然有失公允,因为它与原文标题相去甚远,但从与之相关的文章整体观之,却是绝妙佳译,因为译者超脱了原文标题的词语羁绊,不寻章摘句地进行字面翻译,而是对文章主题信息进行了大胆的加工概括与提炼,进行了化境的能动翻译。总之,汉语译文标题引人入胜、洒脱自然、酣畅淋漓、一步到位地传递了文章的主旨信息。为什么要向发型师致敬?吸引读者一读为快,文章帮助读者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原来中国发型师不仅剪技高超,而且在文化素养、发型设计理念、对各种不同元素的吸纳等方方面面都超前独特,脱颖而出。这种原文语篇左右译文取舍或信息内容主导翻译的宏观翻译原则充分体现了翻译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体现了译事出神入化的崇高境界。

又如:将“Grow ing Trend”译为“找中国保姆成为趋势”,译文与原文看似毫不相干、过于牵强,但作为章节小标题将其放在一篇题为“M anhattan Mom s Crazy about Chinese Nannies”(曼哈顿母亲热衷中国保姆)的文章中,这种译法就自然贴切,具有充足的理据了。此篇文章刊登在《中国妇女》(英文月刊)2006年第3期上,作者为英国的 Kristina Sivelle。文章报道了国外许多高层人士或商贸巨头开始雇用中国保姆的趋势,这些目光长远的精英们希望他们的孩子在21世纪这个“中国的世纪”里能够拥有竞争上的优势,因为他们相信“19世纪是属于英国的,20世纪是属于美国的,而21世纪则是属于中国的。”[3]44他们对保姆的素质要求也非常高,除了照管孩子满足其必要的日常要求外,保姆应有良好的英、汉双语能力,平时讲标准的汉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并能用标准流利的英语与他人交流,具有处理突发紧急情况的语言能力。这种保姆实际上具有保姆兼家庭教师的双重身份,当然,保姆的收入也颇丰。基于这样一种宏观语篇上下文,将“Grow ing Trend”译为“找中国保姆成为趋势”则是顺理成章、准确无误的翻译,毫无斧凿加工之嫌。英文原文比较笼统概括,涵盖面广,适用性强,在不同的语篇中可有相对不同的中文译文。由于原文是用英文撰写的,其中的小标题在同种语境下则是越简练越好。在此,小标题“Grow ing Trend”则是很好的例证,将段落的关键词提炼出即可,如果用“Finding Chinese Nannies Has Become a Grow ing Trend”作为小标题,其冗赘啰嗦、拖沓滞重的行文效果显而易见。在《中国妇女》(英文月刊)中,只有文章前面的主题概要和文章的标题有汉语译文,文章的其它部分皆为英文。因此,在英译汉时,译者就有必要使文中的主题思想在汉语标题或概要中充分体现出来,以使读者获取较为完整充分、简明扼要的信息,以针对汉语读者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由此可见,汉语译文“找中国保姆成为趋势”是对以“Grow ing Trend”为小标题的整节文章的概括提炼型翻译,可谓此部分的主题句,是将笼统泛化的英文标题具体准确化的结果。

同样,在《中国妇女》(英文月刊)2006年第4期刊登了一篇题为“The Silk Thread”(《丝路》)的文章,讲的是苏绣皇后姚建萍的故事。其中一个小标题 Hum ble Beginnings被译为“初涉绣事”,这也是根据文章整体的宏观语篇上下文所进行的能动灵活的翻译,汉语译文是英文标题下的章节主要内容信息的凝结或高度概括与提炼。抛开语篇上下文,孤立地对比“Humble Beginnings”和“初涉绣事”,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可谓大相径庭,无甚联系,为何不译为“初涉政坛”、“初执教鞭”、“贫贱出身”或“卑微起步”呢?显然,语篇锁定了其译文的选择。此篇文章讲的是绣娘的绣事,而不是政要人物、教师或某人的身世等。姚建萍出身于苏州镇湖的一个农家,八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刺绣,她爱动脑筋,善于实践,刻苦好学,四处拜师学艺,大胆创新,博采众长,将油画、国画、人物肖像等题材与苏绣艺术巧妙融合,在刺绣中注重光影变化、色彩和谐搭配等手法的灵活运用,使传统苏绣有了质的飞跃。苏州有绣娘十万之多,但与众不同的却只有一个,苏绣中最具挑战性的人物肖像绣却是姚建萍的拿手绝活。其绣品多次获金奖等各种大奖,其代表作有《沉思》(周恩来)、《伟人的风采》(邓小平)、《吹箫引凤》、《泰国活佛》、《父亲》、《和平》(江泽民主席与安南秘书长握手)和被誉为“惊天壮举”的巨幅苏绣《我爱中华》等。另外,新版昆曲《桃花扇》中男女主人公服饰上的苏绣,给观众带来了颇为前卫的视觉享受,而创造了这般精美的正是姚建萍。其绣品多次作为我国国宝在国内外许多重要场合向外宾展示,有些绣品还被世界各国所收藏。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民间工艺大师”称号。总之,《中国妇女》(英文月刊)2006年第4期上刊载的“The Silk Thread”一文讲述的是姚建萍怎样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农村姑娘成长为一名享誉中外的苏绣大师的,描写了她从卑微起步到炉火纯青的绣艺发展历程。在这样一个语篇背景下,英文小标题“Humble Beginnings”和其汉语译文“初涉绣事”二者吻合一致,在信息传播效果方面可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语言符号是信息、知识的外在形式,传播是符号所携带的意义的流动,目的是实现传受双方思想的交流[7]16。语言符号是约定俗成、主观赋予的,英、汉民族在进行交流传递信息时所采用的语言符号完全不同,传播同一思想内容的外在形式迥异。因此,在英汉翻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英汉语言的各自特点,针对各自不同的读者,选取恰当的译文形式,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汉语语言讲究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达常见简洁凝炼的四字格,在《中国妇女》(英文月刊)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一篇报道春运文章中的小标题“Hardwo rking Staff Help M ake Passengers Happy”译为“辛苦运输职工,幸福亿万旅客”[1]29,其结构工整、字数相等,视觉效果好;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听觉效果佳。又如,“How Times Change”被译为“时代变迁,变化巨大”[2]26,在此,四字格特有的语用效果是再明显不过的了。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来华的外国人也对此充满了新奇感,希望从中能够解读到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妇女》(英文月刊)2006年第1期刊登了法国人Christina Lionnet的一篇有关中国春节的文章,她通过自己在华的生活体验与敏锐观察,用七个英文单词准确生动凝炼地表达了她对春节的理解,高度地概括了春节的含义,下面是她采用离合诗(几行诗句头一个词的首字母能组合成词的一种诗体)的形式,用英文的七个字母定义了CHUNJIE(春节)这一主题:

C——like colorful

H——like hectic

U——like universal

N——like noisy

J——like jiaozi

I——like incense

E——like excitement[1]30

文中的汉语译文为:

C代表色彩斑斓的装饰

H代表热闹非凡的氛围

U代表世界华人的节日

N代表震耳欲聋的声音

J代表团团圆圆的饺子

I代表进香祈福的心愿

E代表激动人心的时刻[1]30

汉语译文也相当精彩,如诗如画,对仗工整的语言形式,和谐悦耳的美感韵律,传输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使春节的内涵表达到了极致。在此,汉语的四字格同样发挥了其语言优势,比较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情趣,具有理想的读者接受效果。总之,在此例中,英语原文与汉语译文充分利用各自语言的特点,针对英、汉读者不同的阅读口味与需求,在语言表达形式上虽然自成一体,但在信息内容的体现和传输效果方面却极度吻合一致。

二、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确保中国特色语言文化信息得以准确无误的传播

《中国妇女》(英文月刊)作为致力于对外传播中国古今优秀文化的英文月刊,其必然会涉及许多蕴涵中国丰富文化内容词语的英译,在处理这种英文中的文化空缺词时,译者采用了各种翻译手法(音译 +解释,音译,直译,直译 +解释等),最大限度地向英语读者传递中国文化信息。

(一)音译 +解释

对于文化空缺词,采用音译,辅以短小的文内解释,不失为一种确保文化信息准确无误传递的有效翻译方法。例如:

Home-made mixian ,w hich is a little like w ide noodles,but is made of rice[3]52.家里做的米线,有点儿像宽面条,但是米做的。

China’s p resent hukou system(Householdregistration system)formally took effect in 1958, during the era of the p lanned econom y[3]27.中国现今的户口制度(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1958年开始正式生效的。

In Fushun ,more than 1,000 women’s groups have been formed to emulate Lei Feng,a late exemp lary Chinese person[4]15.抚顺组织了一千多个学习雷锋小组,雷锋是一个已故的中国模范人物。

The culturally rich village p roduced several juren scholars (p rovincial champions in the imperial exam inations)during the M ing and Qing dynasties(1368-1911)[3]68.该村自古崇尚文化,明清时期曾出过很多举人(科举乡试/省级考试合格者)。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深受外国人的喜爱,但对他们而言,真正懂得京剧中的各种角色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外国人去听京剧一般也只能是去凑凑热闹,诸如欣赏其美妙的音乐、惊人的武打和华丽的京剧服饰等。如果文章中涉及到这些角色时,译者就要对此作简要的解释,否则,信息传输效果不佳。例如:

The girls are given the choice of p laying the dan(young female)roles o r,occasionally,the chou(clow n,male or female)roles.However, if an actress has a low-pitched voice ,she can perform the role of hualian or jing,a role that po rtrays a man w ith a painted face w 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features and personality.The role is divided into wenjing(civilian type)and w ujing(warrior type);wenjing p lace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singing ;w ujing,on acrobatic fighting.The jing role requires more dedication and p ractice compared w ith the dan role[8]52.女孩可以选择扮演旦角(年轻女子)或者偶尔扮演丑角(男小丑或女小丑)。然而,如果女演员的声调低沉,她可以演花脸或净角,这种花脸角色要求演员化装成彩色脸谱,以各种特有的人物特性、特征表现刻画男性角色。净角分为文净(文类)和武净(武打类);文净特别着重于唱;而武净则着重于武打。与旦角相比,净角需要演员更多的投入和训练。

(二)音译

当外国读者对中国的特有文化词语逐步熟悉以后,或者当他们通过不断接触中国文化而对此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时,一些英语中的文化空缺词可以只用音译,而无需作任何解释。例如:

We like to match Western and Chinese elements in a single piece of clothing . For instance,w e recently designed qipao.U sually, qipao have slitson the sides,becausemen love to see women’s legsw hen they arewalking.Butwe thought:“Well,w hat about if we don’t feel like show ing our legs?”So w e designed qipao w ith the traditional slits on the side ,but we added a layer of cloth beneath ,to hide the body[2]24.

我们喜欢在一件衣服上同时体现中国元素和西方元素。例如,我们最近设计了旗袍。通常,旗袍两边开衩,因为男人喜欢看女人走路时腿部的样子,但是我们想:“那么,如果我们不想展示我们腿部的样子,那情况又会怎样呢?”所以,我们旗袍设计还是采用了在旁边开衩的传统方式,但不同的是在下面衬垫了一层布来遮住女性的躯体而不被人观看。”

在此,旗袍虽然属于中国特有的服饰文化,但由于中外文化的频繁接触,仅用音译,无需解释,外国读者也能够完全理解,因此,不影响信息传输的准确无误。

(三)直译

在《中国妇女》(英文月刊)中,有许多中国特有的事物、概念或中国的俗语、谚语等都采用直译的方法向外国读者传输,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外国读者容易理解,行文结构流畅,无需另作解释,传播效果比较理想。例如:

A s the old saying goes,“thingsof one kind come together,and peop le of one mind form a group.”It is easier fo r a coup le w ith similar family backgrounds to find common language, w hich is essential fo r a good marriage[1]14.

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家庭背景相当的夫妇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这对美满婚姻是至关重要的。

此例中的汉语谚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现成的对等英语谚语“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译者未直接套用,而是直译汉语俗语,这样一方面可以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带来阅读的新鲜感,吸引读者,以增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直译则是直陈汉语谚语所表达的核心内容,而用英语谚语对译则是采用间接的隐喻方式对此加以昭示,二者在信息内容的传递方面毫无二致,其取舍则根据译者的翻译目的有所偏重。又如:

There is an old saying:“Even an up right magistrate has a difficult time settling a family quarrel.”It is un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ight and w rong in family affairs,p rovided the husband and w ife love each other[1]52.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夫妻只要相爱,没有必要在家事中辨个谁是谁非。

这种译法简明易懂,信息传输直截了当,原语的语言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能够得以完好的保留,译文因而具有阅读新奇感和异域别样性,读者乐于接受;同时,直译能够有效地丰富目的语语言文化。

(四)直译+解释

有些中国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直译为英语会给西方读者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因此,译者对此还要作一定的文内注释,以使信息传输完整无误。例如:

Rather than admit defeat,he chose to cut his ow n throat.When new s reached home,his son hanged him self as an act of filial piety ( fam ily respect)and after the body w as p repared for burial,hisw ife hanged herself as a symbol of her chastity and devotion[8]31.他宁愿自刎也不投降,当噩耗传来,儿子上吊自杀,以示对父之孝,当尸体准备入殓掩埋时,其妻子又上吊自杀,以示对夫之忠贞。

儒家思想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孝,孝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是最重要的道德理念,此字可谓博大精深,难以用简单的话语作出全面的表述与解释。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孝是最基础的礼节,孝是关爱一切人,孝是满足父母的合理要求,现代人对中国古代的这一道德规范可以作出各种不同的诠释,孝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是西方人难以深刻理解的。上例说的是一位带兵打仗而失败的孔家后裔,其儿子在父亲死后,为了尽孝而采取了一种非理性的不为西方人所理解的极端尽孝方式,因此,译者采用了直译加简要说明的译法,以做一定的导读。

三、结语

总之,《中国妇女》(英文月刊)信息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她围绕女性关注的话题,天南地北,谈古论今,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其选材具有代表性,报道具有时代感,其全面而不冗赘,细腻而不繁琐,其清新质朴,贴近生活,集政策宣传、知识传播、娱乐休闲和艺术欣赏于一体,使读者在阅读时既有一种闲适中的宽慰与从容,又有一种知识获取、品位提升之满足,每一个栏目都给人带来新奇感和娱乐性,让读者始终兴趣盎然,爱不释手。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是:她始终以健康向上、快速高效的信息传播作为其主旨和精髓,这主要是通过有效恰当的语言这一传播的外在形式所实现的。丰富充实的内容辅以精美的语言包装是《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对外宣传中最吸引读者之秘诀。

将中国的千事万物有效地介绍给外国读者,这其中翻译功不可没。《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奉行的是以信息有效传播高于一切的翻译原则,在此原则下,阻碍信息渠道顺利畅通的任何障碍(包括貌似忠实的语言外在形式)都可毫不吝惜地加以割舍与扫除。此文通过第一部分恰当充分地说明了信息是精髓、信息是主导的翻译原则。此外,本文还对《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所采用的各种翻译策略与技巧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探讨,说明此刊是如何借助这些手段有效地将中国语言文化信息传递给外国读者,从而完成刊物之传播使命的。

[1] Women of China(English Monthly)[J].2006(1).

[2] Women of China(English Monthly)[J].2006(4).

[3] Women of China(English Monthly)[J].2006(3).

[4] Women of China(English Monthly)[J].2006(6).

[5] Women of China(English Monthly)[J].2006(2).

[6] 王文昌.英语搭配大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7] 陈力丹.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 Women of China(English Monthly)[J].2006(5).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Media’s Information Transm ission from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of Women of China(English Monthly)

ZHAO M ing
(School of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M ining&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The p resent paper deals w 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Women of China (English Month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It emphasizes the translator’s focal concern w ith the p reservation of macroscopic info rmation of the text and its effective conveyance to readers.The form of a language should serve the needsof smooth and accurate transmission of the total information and the app rop 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app roaches are indispensable to the re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equivalence in inter-lingual and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media;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translation

H315.9

A

1009-105X(2010)01-0130-07

2010-01-13

2010-02-09

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项目编号:08SJD7400032)

赵明(1957-),女,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

猜你喜欢
发型师月刊语篇
想当发型师的风
风儿发型师
数 独
中学时代(2022年9期)2022-10-08 02:33:12
画与理
诗选刊 月刊
鸭绿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14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美男发型师精心设计,22款潮流TOP发型
高级别的
欢迎订阅2015年《同舟共进》月刊
民主与科学(2014年5期)2014-12-20 01:58:26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