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支持下的出版物畅销
——关于《致加西亚的信》的一种解读

2010-02-09 04:03
关键词:罗文加西亚古巴

王 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任何类型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致加西亚的信》一书本质上符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和现代工商企业制度的发展,因其暗合资产阶级利益而获得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同时,作为一本管理和励志图书,又符合工商企业主对企业员工的要求,从而促成这本表面上面向工商、管理领域读者的出版物成就一个经久不衰的畅销奇迹。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引进版畅销书甄析》一文指出,“2003年,《致加西亚的信》中文版面世,它多次登上各大媒体发布的畅销书排行榜,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信使’阅读浪潮。”[1]据统计,仅至2005年,《致加西亚的信》各种中文版本累计销量达到200万册。[2]而在此书的发源地,按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3月第2版的说法,“2000年被美国《哈奇森年鉴》和《出版商周刊》评选为有史以来世界最畅销图书第六名”,布什总统称“这本书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3]

面对这样一本超级畅销书,笔者不禁产生阅读和阅读之外的双重好奇——它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尤其是在出版业发达的西方世界获得这样的成就?

带着这样的好奇,笔者通读完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3月第2版的修订版,认为该书主要包括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哈伯德所写的由安德鲁·罗文完成军事任务一事引发的关于企业员工如何保有自立、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的体悟性段落式文章,即上篇;二是安德鲁·罗文所写的自己在美西战争前夕(1898年4月),奉美国总统之命,以掌握西班牙在古巴的战略部署和古巴起义军情况等重要军事情报为主要目的,赴古巴寻找起义军将领加西亚将军,执行“信使”任务的经历,即下篇。

综合两方面内容,笔者最直观的感受是:哈伯德从罗文上校的事迹中提炼出“克服艰难险阻,一定完成任务”的精神鼓励众人,并结合当时美国社会尤其是企业职员普遍存在的诸如拖拉、逃避、抱怨、被动等种种问题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提出以“自立、主动性和敬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职业伦理体系,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针对性,以今天的社会现状来作参照,依然具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但是,笔者认为如果仅仅将此书定位在上述内容,从“克服艰难险阻,一定完成任务”,“自立、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的层面来理解哈伯德,以及哈伯德在西方世界获得的巨大成功(下篇中威廉·亚德利的《一本可怕的书》对此做了详细的说明),不仅是大大轻视了这本书的深层意义,也轻视了西方世界广泛关注此书的种种考虑。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入手,力求分析该书的深层意义,希望能提供一种解读的方式。

一、关于哈伯德写作背景的猜想

翻开该书上篇,诸如“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的工作态度,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已经变成常态”[3]12、“到处都能看到许多失业者,和他们交谈时,你能发现他们充满了抱怨、痛苦和诽谤”[3]25、“许多人都抱着这样一种想法:‘我的老板太苛刻了,根本不值得如此勤奋地为他工作’。”[3]42……凡此种种,扑面而来,使笔者产生一个关于写作背景的疑问,即如果说哈伯德的写作是有的放矢,那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社会的真实状况究竟是怎样的,是否果真如他所说,是一个失业者激增、企业员工普遍被动、逃避责任、缺乏忠诚、追逐金钱而非晋升机会的社会?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得益于科技革命和现代企业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高速增长,1865年~1914年50年间,工业总产值从不足40亿美元增加到242亿美元,到1894年,美国工业开始跃居世界首位。[4]450,4591879年~1919年间,美国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3.72%,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年增长率为1.76%。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仅1895年~1914年间就增长近一倍。[5]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联合,特别是1897年~1904年第一次合并高潮后,成功的企业脱颖而出。新一批多职能的大型现代工商企业逐渐成为美国企业的主流。随着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工商企业制度逐渐形成。[6]美国逐步取代资本主义世界老牌强国,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企业垄断也出现在美国经济舞台,致使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个与哈伯德所述完全不同的场景呈现出来,果如他所述的社会又怎能产生先进生产力?由此,笔者大胆提出猜想,哈伯德的写作立足企业管理者立场(他是罗依科罗斯特出版社的管理者),从管理者角度对员工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放大和夸张,并以此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美国社会作出先导性的呼吁和响应,既为不断并继续实现资本奇迹的美国社会作出舆论准备,也为美国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作出思想和纪律上的规范。

从这个角度,读者才能理解如何面对国家和个人财富的迅速积累、生产力的加速提高,哈伯德没有沾沾自喜,也没有满足于现状,反而是强调企业员工种种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之处,继而提出企业员工应当具有的和这种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若干条件和品格。

二、道德强化和意识形态淡化的同步处理

请先看几段原文,类似这样的说法在书中比比皆是:

“如果你为一个人工作,以上帝的名义:为他干!如果他付给你薪水,解决你的温饱,那就努力地为他工作——称赞他,支持他,站在他和他所代表的机构一边”;[3]25

“忠诚的人无论能力大小,老板都会给予重用,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条条大路向他们敞开……现在的年轻人丧失了成就事业最宝贵的忠诚和敬业精神……空有远大理想,无心执着追求。此可谓个人之悲,国家之悲,社会之悲!”[3]67,70

“不要抱怨被富人所压迫。如果你也成为富人,能肯定不压迫别人吗?不要忘了永恒的法则是公平的,今天压迫别人的,日后一定会遭受压迫,绝对不会有例外的。”[3]71

当历史迈进20世纪初叶,美国经济的巨幅增长,资本的巨大积累,资产阶级的迅速富有,两级分化日趋严重,各种社会思潮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对资产阶级的人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当然受益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有效结合,但同时资产阶级内部的某些蜕变(比如阶级内的分化、价值观的变化、对贫富差距的感受、对财富的看法发生变化等等),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那么如何对这些变化作出回应和调整?我们常说在一个转型社会里,通常对人们有很强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并不能有效发挥对人心的影响,反而是道德的优势在这个时候显得异常重要。笔者认为,哈伯德之所以如此强调忠诚、道义、正义等价值理念,正出于他对社会变化的敏锐观察和努力作出的调整,他希望凭借道德的强化和意识形态的淡化,有效应对资产阶级人心的变化,最终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在秩序。

在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哈伯德作为资产阶级“守夜人”,一方面他很保守,强调并强化道德的教化作用,甚至到了泛道德化和宗教庸俗化的程度(如上引第三段话,这与日益完善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形成强烈的对比);另一方面他又很激进,表现在对潜在问题的警惕和对将要到来的社会的呼吁。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西方世界会对这本表面上看只是励志性质的著作给予了如此大的关注。

三、关于罗文上校事迹的一种解读

关于罗文上校事迹,至少有两种比较主流的看法,一种是美国式的对罗文上校的认可和宣扬,如同威廉·亚德利所说,“一首歌颂英雄的赞歌”[3]78;另一种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美西战争的客观评价出发,对罗文上校的否定性看法。关于第一种看法,是读完此书自然能体会到的,笔者不再赘言,在此仅对第二种看法稍做说明。

应该说美西战争前夕的罗文上校同情古巴起义军和古巴人民,对西班牙军队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但今天来看,美西战争是“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1898年7月,美军歼灭西班牙舰队后,和古巴起义军围攻圣地亚哥。7月16日,西班牙战降,美军撇开古巴起义军单独与西班牙谈判与受降,禁止起义军入城,独享胜利果实。12月10日,美西两国签订《巴黎和约》,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转让给美国。1901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普拉特修正案》。修正案的内容有八条,其中第一、二条规定,古巴政府不得与任何外国缔结有损古巴主权的条约,不得以任何方式把领土让给任何外国政府,不得举借其正常收入所不能支付的任何外债。第三、四条要求古巴政府同意美国行使干涉权,并认可美国军事占领期间的一切行为和所取得的权益。第七条要求古巴为美国提供建立煤站及海军基地所需的领土。该修正案实际上使古巴完全沦为美国的殖民地和保护国。

由此看来,罗文上校事迹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非正义的战争链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立足于唯物史观,而不是从美国本体意义上对他作出评价。笔者同意这种说法,质言之,在一个自诩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的国家,公民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怎么能对产生于公民意志的国家行为不负有一定的政治(起码是道义上的)责任?

上面是单纯就罗文上校事迹进行的分析,我们应该注意到,罗文上校事迹在《致加西亚的信》中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文本即作为哈伯德体悟性段落式文章的参照体系存在的,那么就产生一个问题,罗文上校事迹在该书中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回答这个问题同样要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社会现实,前述已提及该时期是美国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时期,如果我们将关注的目光从美国国内扩展到国外,就会发现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国内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对财富、利润的无止境追求,国内市场的饱和与国外市场的开拓,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作为代替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新兴国家,对现有世界格局的不满——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企图,成为当时美国发展战略的重点。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罗文上校事迹流行的现实意义——既是美国式的英雄主义的又一次体现,更是为美国实行对外扩张战略进行舆论准备和宣传造势。就这样,本质上符合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需求的“信使”故事掩盖了战争的不义性质,更超越了所谓“克服艰难险阻,一定完成任务”的精神层面的阐释。

再进一步看,哈伯德的著作既是对国内资本主义发展需求和现代工商企业制度的呼吁与响应,对资本主义内在秩序的维护和巩固,也是对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战略的回应和准备,更巧妙的是,他以一个符合美国逻辑和实际需求的“信使”故事作为参照体系,创造出一个表面上是励志性质的作品,在不到6万字的狭小空间里实现了多维度和多层次的作品塑造。

综上所述,《致加西亚的信》在西方世界的流行充分说明了哈伯德为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和巩固所作出的努力,得到了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同时,表面上“自立、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的提倡,又符合现代工商企业制度对企业员工的要求,两方面的合流共同促成了一个主流意识形态支持下出版物的畅销奇迹。

[1]中国改革开放30年引进版畅销书甄析——兼观三十年外来文化引进与中国人心灵成长历程[N].中国图书商报,2008-08-29(A6)(A7)(A 9).

[2]叶轻舟.畅销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

[3]致加西亚的信(修订版)[M].第2版.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2009.

[4][美]赫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50,459.

[5]王春来.转型、困惑与出路——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略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5):72.

[6]郭巧华.试论美国现代工商企业制度的形成[J].商场现代化,2008(7):79.

猜你喜欢
罗文加西亚古巴
罗文涛作品
罗文亮(作家)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人生赢家
古巴经济衰退
陈忠实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接受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