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群
【摘要】电视故事作为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内容上要贴近观众、主题上追求交流融合,达到用事实说话,以情感动人的目的。
【关键词】电视故事 民生新闻 《人间故事》
一、电视故事是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
这几年我们听到较多的一个词:民生新闻。所谓民生新闻,就是指与老百姓衣食住行以及他们相互关系中所发生的新闻。因为与新闻受众的贴近,所以这类新闻更为他们所关心。对电视台而言,民生新闻火了,收视率自然就上去了。与新闻栏目的选择类似,专题栏目也在这上面下足了功夫。专题栏目做民生体裁并不新鲜,《东方时空》早就有《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当然,电视故事蜂拥而上只是这二三年的事。正如一些专家说的那样,故事化手法的成功运用令一些传统的电视节目焕发了全新的光彩。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情用新闻手法演绎出来,让老百姓与新闻事件中的人一同去喜怒哀乐,让新闻受众去自然而然地认知、感悟、思考,其意义非同小可。目前,央视的口述体纪录片栏目《讲述》、江苏卫视的事件类栏目《人间》、湖南卫视的情感类访谈节目《背后的故事》等,以其独特的反映百姓身边事的方式吸引着观众,引领着中国电视媒体故事化的浪潮。的确,不仅是央视与省一级电视台,地市级电视台也都推出了各类故事性新闻栏目。因为是新闻栏目,它必备新闻特征,虽然它未必要求标明“五W”,然而,在电视故事中要能找到“人物”,“情节”,“背景”, “时间顺序”和“动机”。尤其是,事件必须是真实的故事。安庆电视台推出《人间故事》已有两年,在学习兄弟媒体经验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这里谈一点感悟。
二、贴近沟通而不是哗众取宠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这应当是新闻工作者的圭臬。然而,生活中的故事是纷繁复杂的,其中消极的,负面的不在少数。作为新闻工作者,时刻不能忘记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忘记保稳定,促和谐的社会责任。因此,对大千世界的诸多故事,我们应当本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把那些怪异的,愚昧的,甚至有意无意导人以恶的所谓故事搬上荧屏。电视的贴近,指的是内容与主题。如安庆电视台《人间故事》的《被圈养的妻子》,题目似是令人惊骇,但是,一是事实如此,二是引人注目。故事讲的是宿松县下仓镇九成村村民沈应保与他妻子陈四娥的一段辛酸经历。现年50多岁的沈应保在30出头时还没结婚,17年前,邻人把陈四娥介绍给他,媒人没有瞒他,陈四娥脑子有点“那个”——原来,陈四娥因失恋而精神失常。以居家过日子为念的沈应保没把它当回事,应承了这桩婚事。谁知婚后不久的一天,沈应保突然发现妻子失踪了,这下子急坏了他,出门一找,这一惊非同小可:老婆脱光衣裳在外面乱跑!自那以后,这种事就经常发生,而且动手打人,下至儿童,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迫于无奈,沈应保只好将她关在家里,锁上房门。沈应保哪里愿意关老婆?两个孩子幼小,他当爹又当娘,一家人要他挣钱养活,老婆要他照顾,他真的不堪重负!沈应保是一位极普通的农民,对婚后不久就发精神病的妻子默默兑现当初对媒人的承诺:“有病没啥,我会照顾她。”17年不离不弃,独自承受生活压力,且为妻子张罗就医。当您一开始听到将妻子圈养17年的事儿时,您或许会拍案而起,可是听完这个故事,您会感慨万千!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也许您会熟视无睹,可是当我们通过电视荧屏向您娓娓道来,您难道不会被这平凡中的珍贵亲情感染吗?
三、交流融合而不是单纯说教
有人说:“故事是为思辩服务的,一篇充斥着大量故事情节,却缺乏思辩主线的文章,充其量只能算‘实录新闻,却无法探究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和反映的问题,从而导致报道缺乏应有的深度。只有首先在众多故事中提炼出思辩性的主题,然后把各种新闻故事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才能使故事化报道做到既报道新闻,又引导舆论的目的。”提炼出思辩性主题,当然是我们的主旨,但是,这种提炼与表达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只要我们把故事脉络理清楚,把要提炼的主题通过人物活动与对话阐释出来,新闻受众会得出正确结论。教师爷式的训导不只是降低了故事的感染力,还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例如,形形色色的骗子和骗局,见诸报端的很多,别人吃一堑,我们跟着长一智,这是这类报道的目的。《人间故事》有一期节目题为《馅饼,陷阱》,把一个“天上掉馅饼,还是地上有陷阱”,似乎并无悬念的故事展示到人们面前。故事是这样的:2008年7月7日下午3点多钟,一名姓吴女子急匆匆赶到大观区经济犯罪侦察大队报案,说自己刚刚把一大笔钱交给了一个广东人,现在这个广东人没了踪影,她手中只剩下一张不知名的万元纸币。原来,吴女士偶遇一问路的“广东人”,经不住他的热情纠缠,将此人引至市财政局,“恰好”“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站在大门口,告诉来问王局长行踪的广东人,局长出差了,你既是局长朋友,有什么事我可以帮忙。于是那广东人说,我急需人民币现金,但身上只有欧元,您能不能帮忙兑换? “主任”欣然答应,并“欺负”广东人听不懂安庆话,悄悄对吴女士说,我能以一比十兑换,然后以一比六交给广东人。那“广东人”好象根本没听到他们对话,掏出一张百元欧元交“主任”,“主任”进一家银行网点不久,就拿出1000元人民币交给了广东人。这时候,“主任”告诉她,你能不能与我联合,将那广东人手中的1万欧元换下来?你只要凑3.5万元就行了,吴女士想,一比六给广东人,也就是说“主任”2.5万元,将来换得的10万元人民币,我与“主任”按七比五分成,能得5.83万元,一转眼,多了2.3万元。她哪里知道,“广东人”手中的1万元是不值钱的秘鲁币!后来的故事就不必赘述了。这篇故事的主要部分是本案受害人吴女士的叙述,以及记者根据她的叙述作的“情景再现”。随着情节的演进,观众的思绪自然会与节目想表现的主旨交流与融合,他们会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得出结论。
四、让事实说话,以情感动人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于故事性报道而言也是一样。电视新闻故事与一般文学故事的区别是:它首先是新闻!故事性报道在选择报道视角、人物、事件时,都要以真实为前提。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真实地记录下人物的故事,让读者自己在故事中体味。所谓“塑造”,其实就是选择和捕捉。毋庸讳言,一些记者为了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不惜“导演”情节,或者想当然地设计子虚乌有的“情景再现”。这显然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严肃的职业道德问题。我们不能忘记,新闻节目要让事实说话,故事栏目要以情感动人。故事性新闻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新闻事件,决不允许虚构和“合理想象”。《人间故事》曾采访枞阳县耦山镇大港村的的一对祖孙,奶奶许兰英70多岁,孙子胡勤保17岁。胡勤保上学填表都写“父母双亡”。其实,父亲真的在他两岁时去世了,但母亲依然健在。这不蹊跷吗?原来,他的母亲改嫁了。虽然也常来看他,可是他从来没叫过一声妈妈。我们故事的题目叫《陌生的妈妈》。在故事展开过程中,人们不时有疑问:妈妈怎么这样狠心,抛下两岁的孩子一走了之?胡勤保常见到来看望他的妈妈,并也受到并不宽裕的妈妈的接济,为什么竟连喊一声妈妈都那么吝啬呢?故事通过村里邻居,学校老师以及各当事人的叙述,揭开了真相:唐秀梅改嫁,带走了比胡勤保大两岁的女儿,并不是不想连他一块带走,而是奶奶要留胡氏香火,不让带!虽然改嫁后的唐秀梅日子也过得艰难,但没有忘记昔日的婆婆和亲生儿子,常来看望并接济,但奶奶自胡勤保很小起就向他灌输:你娘如何如何坏。胡勤保焉能建立起对亲生妈妈的好感?这是一个辛酸的现实,我们能谴责孤苦育孙的年迈奶奶吗?我们能诟病并不宽裕却不忘昔日婆婆与亲生儿子的唐秀梅吗?我们能责怪从小失恃的胡勤保不懂事吗?都不能!记者想达到预期的结果,想让胡勤保在镜头前喊一声妈妈,可是这能去导演吗?观众虽然没有见到记者所想要的结果,但是,我们都被故事中展示的种种真情所打动:奶奶的含辛茹苦,妈妈的情意绵绵,乡亲与老师的关怀照顾,胡勤保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努力学习。试想,如果胡勤保在记者要求下,碍于记者的面子,当着镜头喊唐秀梅一声妈妈,好像陌生的妈妈不再陌生,那么,故事前面的叙述就得从头再来,因为胡勤保一再说,隔了那么多年,不在一起生活,没有情感。——前面改也好,不改也好,都会让人别扭。只有尊重事实,让事实说话,才能真正做到以情感动人,也才能实现与观众交流融合,才能引起广泛共鸣。
《人间故事》的开头语是:“说天下故事,品人间真情”——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事,情。事,就是新闻事实;情,乃人之常情。讲真事,品真情,观众才会与我们融通共鸣。■
(作者:安庆电视台社教中心主任)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