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佳丽,张 兴,顾 平(遂宁市中心医院,遂宁 629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于药品的合理使用不仅仅局限于药品具有的疾病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药品不良反应(ADR)。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品不良反应中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其数量和严重程度都远远排列在各类药品之首。基于此,现将近两年我院收集的113例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ADR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旨在了解我院该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预防和减少 ADR的发生,特别是避免一些ADR的重复发生,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资料源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集并上报的113例抗微生物药致ADR报告。按照国家 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判断。现将ADR报告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类型及给药途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和探讨我院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13例抗病原微生物药致 ADR报告中,有既往过敏史12例,均无家族过敏史。男性60例,女性53例,男女比例1.13∶1,男性多于女性。年龄最小者10个月,最大者82岁,10岁以下儿童5例(4.42%),60岁以上51例,占54.13%。年龄越大,发生ADR的机率越高。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的性别与年龄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gender of ADR cases
在113例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共涉及10类抗病原微生物药[1]。其中 β-内酰胺类居各类药物首位,占总例数的60.18%(其中青霉素类有32例,头孢菌素类有36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有16例,占抗病原微生物药的14.16%;抗真菌药有3例,占抗病原微生物药的2.65%。引发ADR的抗病原微生物药种类具体情况见表2。
在113例 ADR中,临床表现中以变态反应最多,其中,皮肤及附件器官损害最多,占总数量的49.56%。主要表现为皮疹、药疹、荨麻疹,同时伴瘙痒。药物热同样多见,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另外,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1例、呼吸系统10例、神经系统9例、血液系统9例。ADR引起的具体临床表现分布情况见表3。
以静脉方式给药的有77例,占总数量的68.14%(静脉滴注有71例,占静脉给药的92.21%,而静脉注射有6例);口服给药为17例,占总例数的15.04%;其他给药途径包括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外用等,发生比例较少,详见表4。
表2 引起ADR的抗病原微生物药类别、例数及构成比Tab 2 Categories of anti-microbial drugs,the number of ADR cases and the constituent ratio
表3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Tab 3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表4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Tab 4 Distribution of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that induced ADR
113例ADR报告中,治愈89例,好转24例,无死亡比例。绝大多数 ADR(110例,97.35%)对原患疾病的影响不明显,病程延长或加重的病例3例。
从近两年我院ADR的统计可以看出,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抗生素的注射剂,是引起ADR的主要因素。
由表1可以看出,我院抗菌药物ADR发生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尤其是>60岁的患者,占总病例数的45.13%。临床医生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群药物代谢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最大程度减少ADR的发生并减轻其对患者的损害。总体看来,ADR发生情况并无性别上的差异。
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尤其是β-内酰胺类,即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因其不良反应较少,适宜人群较广,在临床使用广泛。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与日俱增。由表2可以看出,β-内酰胺类ADR居各类药物首位,占总例数的60.18%。其中,青霉素类有32例,头孢菌素类有36例。
在用药过程中,我们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注意掌握用药剂量及疗程,根据感染指征,合理用药。而且,严格皮试,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将抗菌药物的 ADR降到最低。特别是婴幼儿及老年人,在抗生素剂量过大或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时,易出现与抗生素相关的不良反应综合征。因此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同时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合理治疗方案。严格掌握适应证,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皮肤、黏膜局部尽量避免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他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尽最大努力使患者身体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抵抗力;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中,25种头孢菌素类药物均提示:禁用于对本品或其中任一成分过敏,或其他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者避免应用本品[2]。目前多数医院采用青霉素做皮肤过敏试验判断头孢菌素类药物有无过敏。针对我院收集的大量ADR报告,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我院头孢菌素药物采用原药做皮试,从而使ADR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由表3可以看出,ADR涉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主,占总数量的49.56%,与国内相应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4]。主要症状为全身各部位的荨麻疹及各型皮疹、瘙痒、局部肿胀、静脉炎等,属于药物变态反应,多与患者的过敏体质有关。除患者本身因素外,药物因素也是引起ADR的重要因素。药物在生产、贮存、使用过程中生成的高分子杂质或其他代谢产物(半抗原)与体内蛋白、多肽及多糖等大分子载体发生不可逆的结合成为全抗原,产生特异抗体,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出现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另外,还与药物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制备过程中提取的纯度有关。因此,医药企业应大力提高科技水平和药品质量,以减少因药品质量引起的ADR。
由表4可以看出,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有很大关系,静脉给药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口服给药、肌内注射。静脉给药尤其是静脉滴注,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也是 ADR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静脉给药时,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药物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多种因素可能诱发机体产生 ADR,尤其是静脉应用抗生素,常易引起ADR。因此,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能口服给药达到治疗目的的,原则上不使用静脉给药。在患者口服困难、口服疗效不佳或无效等情况下可选取静脉给药的方式。能以小剂量分次给药的,不要以大剂量1次给药,从而避免发生不必要的ADR。
总之,ADR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以上因素外,还包括药物并用、连续长期用药、过敏体质、用药失误(药物过量)等。因此临床医师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过敏体质、详细询问过敏史,谨慎对待皮试。护士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如有明显症状出现,一旦确诊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给予相应抗过敏治疗。对引起的ADR的药品,尤其是引起多发、严重ADR的药品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并采取集中监测和重点观察的方法,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保障。
[1] 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5.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S].化学药与生物制品卷.2005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9.
[3] 管 玫,陈 玲,陈俞先,等.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中国药房,2008,19(32):2539.
[4] 史秀萍.我院3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35):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