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以中华女子学院女生为例

2010-01-29 11:18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大学生

张 霞

(中华女子学院 管理学院,北京 100101)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已是全国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占在校生总规模已近半数的女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评价高等院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而且,就业中的性别平等更是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此,关注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充分认识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积极探索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对于贯彻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结合中华女子学院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探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内外部因素,并对促进女大学生充分就业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下文中数据系结合实际工作,通过抽样问卷调查方法获得。调查对象为中华女子学院2006、2007、2008届本科毕业生。调查的时间分别为2006、2007、2008年的5月到6月,主要涉及会计、财务管理、法律、计算机、金融、学前教育等专业的学生。三年中分别发出问卷90份、100份、200份,分别收回问卷80份、85份、164份,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9%、85%、82%。参与调查的学生全部是女生,京外户籍学生占89%。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针对一些问题增加了个别访谈。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从女大学生自身看

1、就业期望值过高

首先,是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表现为期望留在大城市,希望留京的学生比例一直高居不下。除北京外,大学生的目光依然集中在上海、东部沿海地区、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或城市。令人惊讶的是,在最希望工作的城市里,中西部地区的选择竟然是零。

其次,表现为寻找就业单位往往将目光锁定在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等。

再次,表现在对月薪的要求方面。尽管近两年关于大学生降低薪金期望值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但实际愿意降低自己工资水平的并不多见。调查发现,女大学生中,71.4%的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最关心的是薪水,45.5%的人将经济收入高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首要标准。

另外,调查显示,把国家和社会需要作为选择职业首要标准的仅占到3.9%,说明女大学生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奉献祖国和人民的意识,她们一方面抱怨就业难,另一方面则从内心里不愿意下降对工作的期望,排斥低岗位就业,心中只有那些“铁饭碗”、“金饭碗”单位。

表1 就业期望值调查(%)

2、自身素质存在欠缺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自身素质依然存在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交际能力差,64.9%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能力。二是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大多数毕业生就业观念尚未转变过来,表示找个合适的工作即可,不愿花费太多精力去创业。2006年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中只有10.5%的人表示要自己创业,2007年这一比例为16.9%。虽然有所上升,但总体来讲,绝大多数同学依然没有自主创业的打算。

3、求职缺乏主动性,不了解市场行情

表2 就业信息途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中只有26%的人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过,5.2%的人参加过10个以上单位的面试,48.1%的人表示根本不了解市场行情。可见,女大学生并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一般招聘程序,不善于直接去应聘,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不够,对就业市场行情知之甚少。

4、不清楚自身定位

2007年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中67.5%的人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楚,虽然96.1%的人认为自己制定了职业规划,但40.3%的人是大三才开始制定的,18.2%的人大四制定,只有5.2%的人是在进入大学以前。仍有29.9%的人表示根本不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对自身没有比较准确的定位,这必然影响她们未来的就业。

5、存在诸多心理障碍

就业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寻找理想职业的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和行为的失衡反应。[1]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卑心理。女大学生中36.4%的人认为自己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不够自信,导致她们在求职过程中畏手畏脚,优柔寡断,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从而坐失良机。同时,在屡遭求职挫折后,又会因享受不到成功的欢乐,感到自己无能,丧失参与市场竞争的勇气,变得更加悲观失望,心灰意冷。

二是焦虑心理。择业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理想与现实、国家需要与个人意向的选择,具有较高择业期望值而又无社会经验的女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虑心理。有的在多种职业选择面前难以取舍,举棋不定;有的担心自己的前途,怕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忧心忡忡,坐卧不安;有的择业心切,急于求成,四处出击,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在遇到求职挫折后,感到学而无用,出现哭泣、精神恍惚等现象,甚至大声喊叫,以宣泄内心的压抑情绪。

三是依赖心理。调查显示,女大学生中46.8%的人得到工作信息的途径是靠亲朋好友的介绍,也就是说,在就业过程中有接近一半的女大学生是依靠别人的帮助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她们缺乏主动竞争意识,存在严重的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

四是攀比心理。在寻找就业单位时,很多女大学生往往不从实际出发,忽视自身的特点,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也不考虑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地拿身边同学的择业就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就业标准。当看到别的同学在大城市、外企中找到工作岗位时,自己也得在大城市、外企中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不然就感到差人一等。这种盲目的攀比心理,也使得不少人迟迟难以就业。

(二)从社会层面看

1、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所谓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就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的各环节中,除妨碍正常生产、工作或依法不适合女性的工种或岗位外,以性别为由歧视录用女性或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性平等就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情况。[2]

表3 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就业歧视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过歧视的占36.2%,没有受歧视的占63.2%。受到的歧视比例排位依次为:性别歧视30.4%,身高歧视14.5%,相貌歧视5.8%,其余为地域歧视、民族歧视等。求职中遇到过性骚扰的占5.6%。由此看出一些性别歧视和性骚扰问题还是存在的。在同等条件下,招聘单位会优先考虑男生,用人单位为回避法律风险,公开声明不要女大学生的很少,但会在五花八门的面试中隐性地将女生排斥在外。而性骚扰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打着测试学生心理能力的招牌,大谈性自由、性开放;还有的以需要经常接触外国企业家为名,公然问女学生为了企业拿到订单能否答应外国人的性要求等等,这些企业和单位已在高校和学生中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由用人单位承担,加重了单位的经济负担。作为市场主体的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从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也是无可厚非的。因而,社会保障不健全,是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次调查也显示,56.7%的女大学生认为其职业发展有瓶颈,其瓶颈主要来源是孕产期的占45%,家庭事务占29.4%。这说明在女性职业发展中孕产期仍是对职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同时,女性家务劳动也很繁重,这也是目前有些职业女性婚后迟迟不敢要孩子的原因。由于劳动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滞后,受人事、地域、户籍的限制,女大学生就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表4 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瓶颈调查(%)

(三)从高校层面看

从高校这个层面看,突出表现为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有近70%的毕业生表示择业成功与就业指导有关,但近50%的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不太满意。很多高校目前都存在着就业指导人员较少,不能满足扩招形势的需要;经费不足,就业市场开拓不力;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跟不上;不能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等问题。另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对女大学生的指导也往往缺乏针对性,这些也构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隐性因素。

表5 女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期望调查(%)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从女大学生自身看

1、正确认识自我,充分发挥优势

女大学生在生理、心理、性格上与男生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女大学生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如:普遍具有温柔、贤惠、细腻的性格;感知能力较强,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形象记忆较好,想象力较为丰富;在语言能力上比男生更具优势,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外语、阅读、精巧手工制作等方面也比男生略高一筹;在做事方面普遍比较认真,一是一,二是二,领导吩咐什么一般不走样;在忍耐力方面也存在优势,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韧性大,能够扛得住;大多数人工作耐心持久,态度认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等等。这使得女大学生在财务管理、计算机操作、资料整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及办公室等工作中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当中不妨强化自己的这些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获得择业成功。

2、及时调整期望值

女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成本的回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时代变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就业观念也应该相应调整。一是要改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不要一味追求大城市、大机关、大型国有企业、大公司等;二是要降低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这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跃。面对就业的严峻形势,要摒弃象牙塔中“天之骄子”、“皇帝女儿”的优越感,增强平民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投入新一轮的人才竞争。

3、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首先应加强能力培养。这既包括业务能力,也包括独立生活的能力。女大学生在业务上如果不如男生,无论怎么宣传男女就业平等,用人单位也不会愿意接纳女生。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女生能力的培养,将她们与男生一视同仁,不放宽要求。同时,可以根据女性特点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拓宽她们未来的就业渠道。

其次,要加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四自”精神的培养。自尊即正确认识自我价值。自信是迈好人生第一步的前提。女大学生要敢于抓住一切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特长,勇于同男性竞争。自立是获得成功的根本。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进则退,女大学生要想成功,必须自立,没有捷径可走。自强可以令自己在困难中崛起。困难和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女性遇到了挫折更要拿出比男性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去承受。

4、提高就业的主动性

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要主动出击,积极进取,一方面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下,争取就业的好成绩;另一方面动员一切能够动员起来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各种媒体,以及各种招聘会、人才交流市场、公务员考试等就业渠道,收集用人信息,把握用人契机,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女大学生要及时了解国家的这些就业政策,熟悉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程序,尤其是应该知道男女具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在遭到就业歧视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还要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生源量、专业的适应面、社会需求及所在学校该专业的社会认可度等进行正确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少走弯路,避免择业中的盲目性。

5、认真做好求职的心理准备,努力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女大学生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必须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增强心理的承受力。要学会自我调节,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一是要学会认知性自我心理调整,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了解自身蕴藏的巨大潜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坦诚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相信市场有自己的席位,职业全靠自己定位,自强的女性完全有能力和男性并驾齐驱。二是要学会自我心理放松,通过情绪转移、培养兴趣等方法,把自己的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从而缓解焦虑情绪。

(二)从社会层面看

1、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干预

政府积极的政策支持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条件。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力度,积极探索市场条件下促进妇女就业的干预机制,要通过对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强制执行来切实保障妇女的就业权利,努力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

2、加强法制建设

要尽快建立女性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妇女生育基金,建立女职工生育保障制度,减轻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使女性就业的难题从根本上得到缓解。[3]同时,建立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渠道,拓宽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途径。

3、加强社会环境建设

首先,应促使社会各方共同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次,重视性别意识的宣传教育,为全社会转变观念创造氛围,逐渐摒弃“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来制约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3]再次,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减轻女性的家务负担。通过对传统的性别文化和男权制度的观念改造,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创造更好的文化与制度环境。

4、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

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80%新增就业岗位是由创业单位提供的。传统经济创造新生岗位的能力极其有限,甚至在有些科技进步较快的行业里,就业岗位呈负增长。因此,要扩大就业岗位就要大力鼓励创业。同时,吸纳社会劳动力最多的是基层,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代青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全局。所以,在就业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树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就业观,鼓励更多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

(三)学校层面

1、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将就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提供必要的人员和经费支持。其次,要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择业道德观。还要为她们进行就业方法和就业心理的指导,及时帮助她们解决就业中的实际问题,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使她们信心十足地走进就业市场。再次,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学校主管毕业生分配的部门,应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毕业推荐活动,为女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2、将就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规范化、科学化地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把就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是促进就业的关键。在教学环节,要明确培养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包括计算机和操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制定并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同时,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实习为就业打基础。中华女子学院采取了就业教育前移的措施,建立了一批就业实习基地,让在校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利用寒暑假到实习基地去见习,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的要求,在学生求学期间就开始为铺平将来的就业道路打下基础。

另外,要设置适合女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专业。女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产业结构有密切联系,高校可以尝试因“女”施教,使开设的课程、选择的科目更有弹性,方便女大学生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中华女子学院就将专业设置直接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在制定各专业的招生计划时,对那些不受市场欢迎、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压缩招生指标,而对受到市场欢迎、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则扩大招生指标。这种做法是以毕业生就业来指导专业设置,加大了市场主导办学的力度。

总之,政府积极的政策支持和高校的积极推动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条件,但这并不是对女大学生提供保护性就业,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女大学生自身。女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我,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就业市场中努力竞争,迅速成长起来!

[1]金焱明.高校女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J].理工高教研究,2004,(3).

[2]郝宁.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3]胡阿提·克孜拜克.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08,(10).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大学生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