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胡又中 本报特约记者 崔明轩
经过一整天的商谈,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26日建议未来两岸经济协议就叫“海峡两岸经济架构(框架)协议”(即原来所说的ECFA),英文名称则要等向世界贸易组织(WTO)通报时才用到。这项攸关台湾产业发展与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协议,被岛内媒体看作马英九当局成立以来最重要的经贸协议,其间所涉及的两岸政治定位、协议名称等敏感问题尤其受到关注。
据《联合晚报》26日报道,这次会谈的重点在于讨论有关ECFA的中英文正式名称、未来协商时程、基本架构及分组等程序议题,原则上不会正式触及“早期收获清单”。海基会新闻稿称,双方取得多项共识,同意协议的基本内容包括货品贸易及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原产地规则、早期收获清单、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投资及经济合作等。海基会协商团做简报时透露,台商投资保障议题将放在两岸经济协议中的投资部分,服务业市场准入方面没有实质讨论,而外界关注的“早期收获清单”,双方也只提大原则和大方向,并没有交换各自的清单。有关人士分析称,由于免关税是相互性的,一旦台湾要求大陆免关税,大陆相同货品到台湾也会免关税,对台湾厂商未必有利,所以台湾提出的“早期收获清单”项目一开始不会很多。台湾主谈代表高孔廉还说,未来协商绝对不会涉及大陆劳工开放及新项目农产品开放两项议题。至于两岸今年签署ECFA的前景,他表示“审慎乐观,应可签成”。
绿营仍抓住大陆农产品和所谓的“主权”问题大做文章。“台联党”主席黄昆辉26日声称,“马政府企图以一纸架构包山包海,未来都将全面开放”。他还呛声说,“马英九敢保证永远不开放农产品?永远不开放中国劳工吗?”亲绿的《自由时报》声称,“陆委会”把ECFA定位为地区对地区的关系,是“把台湾逼入一中架构的死胡同……自称地区,等于否定国家的身份,面对中国已先矮了一截”。文章还称,马英九此举“等于向北京政治表态”。“农委会”26日专门召开记者会反驳说,马英九已明白宣示台湾将继续管制大陆830项农产品,“这是台湾签署两岸经济协议的最基本立场,不会让步,两岸在签署经济协议后,也必须在对台湾农民有利时才会谈农业议题”。“农委会”还批评说,连日来部分媒体及有心人士进行了一连串昧于事实的错误报道。同一天,“陆委会”也发布新闻稿驳斥《自由时报》,表示ECFA是两岸两会架构下的经济协议,“根本不会自降国格、也不会自我矮化”;且这种两会制度化协商模式在李登辉时期也进行过,即“汪辜会谈”签署协议。《中国时报》26日分析认为,ECFA能否以“大陆”和“台湾”作为签约主体,处理两岸关税领域的定位关系,是两岸谈判交锋的关键项目。
岛内外对两岸首次协商ECFA相当关注。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的学者认为,大陆市场的吸引力固然很难抗拒,但台湾同时也需要和美国保持紧密关系,让美国成为两岸互动的平衡力量。乔治敦大学教授唐耐心声称,台湾始终是美中关系的最大变量,如果台湾与大陆走向“统合之路”,短期来说固然会因为和平而获益,但长期来说可能使东亚局势更为复杂,负面影响包括美国可能缩减对台军售规模,避免军事机密流向中国;日本可能更为不安,朝向建构核武力量;台湾成为中国战略的一环,也可能使美国更为担忧自身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中国时报》说,马当局上台以来对商签经济协议一再变化,从最早的“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到ECFA,再到不强调架构,就是顾虑两岸政治分歧,加上朝野政党较量,使得这项协议的商谈面临更多挑战与障碍。文章认为,马当局必然两面作战,“对外安排以两会领导人名义签署协议,对内开启朝野沟通,做好弱势产业的照顾与救济措施。能否内外兼顾,这是马政府新一年的最大挑战”。《联合报》26日的社论说,岛内最大的顾虑是签订ECFA后是否被北京套住,使签不签变成两种政治战略的选择。但关键是台湾必须先有在全球化中求生的能力,才可能在政治上找到出路,“若说签ECFA会套住台湾,不如说,若不签ECFA,反而会使台湾被错误的政治战略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