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引入通识课——一项基于女子高校外语课堂教学实证的研究

2010-01-27 08:20马漪然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通识女性主义译者

马漪然

(中华女子学院 外语系,北京 100101)

为满足广大非英语专业学生实践及拓展英语学习的需求,逐步开设外语类通识课是目前各高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翻译类通识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除应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求、学生的学习愿望以及学校的现有条件外,更应融入高等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女子高等院校作为女性人才成长的基地,对提高女性的觉悟和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女子高等院校在育人方面较之普通高等院校更强调对女大学生进行妇女理论和性别意识的教育,在办学宗旨上更加重视女性特色课程的建设。

一、女性主义翻译述评

女性主义者把人类的语言分为男性语言和女性语言,认为男性语言是人类社会的统治语言,而女性的解放必须先从语言着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西方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最新发展,以争取女性的尊严与平等为基础,对翻译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翻译的本质、标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作了重新描述,它否定原文(作者)高贵、译文(译者,特别是女性译者)卑贱的等级观念,力求破除翻译研究和社会观念中带有严重性别歧视的陈旧意识,借用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原文不存在“绝对的意义”,也没有“毫无异议”的原创作品,女性文本必须“颠覆或解构男性话语”。[1]

女性主义译者质疑原文的用词、语法、概念和思想等各个层面的表达,并尝试用创意性的译法甚至重写来凸显原文或源语中的性别歧视,引起读者对性别问题的思考[2],与此同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尽量在翻译中体现出女性的特点,使女性在言语中凸显。

在女性主义翻译实践中,翻译策略大致分为以下三种:首先是在语言的性别问题上做文章,利用词源创造新词,或利用斜体、黑体、大小写等排版技巧,一方面指出语言的性别单一性,另一方面使女性在译文中显形。如HuMan中用大写的M指示原文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其次,利用脚注、前言、翻译评论和介绍等派生文本来介绍女译者带有女性意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过程。再次,利用“增补”策略主动介入文本来表述性别意义,如女译者孔慧怡翻译女作家王安忆的《荒山之恋》时,在原文里,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男主人公向妻子承认婚外情时的心情和想法,然而译文中加入了译者自己的解读,把她所理解的男主人公当时的心理状态明确地加写在了译文里。[3](P87)

由于文化背景及意识形态等的不同,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的女性主义思想不似这般深刻强烈,相反,父权、夫权观念还影响甚重,因此西方女性主义这种略带叛逆性的翻译理论及其实践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尽管如此,2002年我国翻译研究者已真正开始关注女性主义翻译,并且中国的女性译者在认同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这一前提下,在翻译风格、语言表达和审美标准方面都已经表现出了一些女性特征,如女翻译家杨苡所译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与男翻译家方平的译作在处理方法上就大不一样:女性译者的译文笔触细腻,善于揣摩作者与文中人物的心理;而男性译者的译文则文笔明快简洁,文章脉络清晰。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译介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深入研究翻译活动中的性别问题中来,并且指出:评价西方已有研究成果对于中国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来说非常重要,而更具学术价值的是要在中国的情景中发展和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二、女性主义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1、与素质教育通识课教学原则的契合

多年来,公共英语教学中对翻译部分的处理多放在词法、句法分析,以及翻译技巧训练上,仅有的一些翻译类通识课也多为介绍翻译基本技能,或含有文学批评性质,点评译作的优劣。由于受课时和师资所限,这些课程较少系统地介绍一些基本的翻译理论,更少见师生间对翻译这一跨学科现象进行宏观地探讨与研究,从而引发对翻译基本规律、翻译标准、译者主体性、翻译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联等问题的系统思考。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性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化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专门技术人才。但伴随工业社会、技术社会的形成,人类自身已越来越意识到,本科教育不应走“窄而尖”的路子,而应是“宽而厚”。曾有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知识为本”,现在的教育界则普遍认同以“素质为本”,这是由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决定的,也是现代社会职业流动性大的体现。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弥补了职业专门技术教育的不足。[4]

素质教育通识课与传统教学中的公共选修课类似,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通识教育并非单纯业务知识型,其教育培养方式融入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基于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健康的心智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引入,必将拓宽翻译类通识课的视野,使学生在翻译研究中多了“性别身份”的视角,同时引领学生看到传统翻译观的一些不足之处,增强其对翻译的认识,这与素质教育通识课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赋予道德思考、社会分析等时代内涵的教学原则是十分契合的。

2、与女子高等院校办学特色的契合

课程是学校的心脏。一所学校有没有生命力,就要看心脏如何跳动,越有特色的课程越有生命力。[5](P259)课程建设必须和学校的特色发展结合在一起,因此女子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要紧密围绕凸显女校特色、促进女生发展的主题。如,中华女子学院把“女性学导论”设置为公共必修课,还长期开设“外国女性文学赏析”、“妇女运动史”、“女性形象与礼仪”等通识课,面向全校开课,旨在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和女性主体意识。

应该说,女大学生的情感丰富、细腻敏感,但他们往往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自我的“小我”身上,除了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外,最多关心的是时尚潮流、明星动向、同学间的交往等;他们不太关注社会的大背景中“大我”的存在,比如社会动向、国际动态,甚至对女性自身权益的维护、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等问题也缺少深刻的思考。[5](P284)因此,女子高等院校不但应通过丰富课程形式及内容,让女生的思维长处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提高,同时也应尽量弥补女生逻辑思维方面的不足之处。

三、女性主义翻译教学实证研究

笔者于2009年始面向中华女子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及高职生开设了翻译学导论这一人文类通识课,授课内容分十个单元,逐一介绍当今翻译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其中有意安排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实践”一个单元的教学。该单元结束后笔者曾向47名选课学生布置了带有实验性的女性主义翻译操练任务,即英译汉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该作者通过描写三个建筑工人对在自家屋顶享受日光浴的女性进行言语和行为的骚扰以及该女性以沉默回应,揭示出20世纪60年代英国社会两性冲突的特点。随后,笔者发放了有关翻译过程思想追踪的调查问卷47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全部为女生),随机抽取40份作为研究样本。结课后,结合学生译文和调查问卷进行综合分析,对此项实证研究得出如下认识:

1、女性主义翻译教学初见成效

首先,实践证明了女大学生对中国语境下女性主义翻译实践的浓厚兴趣。表1所示为被试参与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兴趣的里克特等级,数字2至5依次代表“比较没兴趣”、“无所谓”、“比较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如表所示,57.5%的被试(即频数为4和5的百分比之和)对参与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实践产生了兴趣。

表1 被试参与女性主义翻译实践的兴趣

其次,实践证明女性主义翻译教学有利于提升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女性主体性首先是指女性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不仅表现为女性对于外部环境的主动适应,依据外在环境变化自觉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改造,同时更侧重于女性主体力量的外化或对象化,即女性不能消极地在预先给定的历史范围和条件下生活,而要主动地改变外部环境,创造能够体现女性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活动形式,并由此为社会和自身提供不断更新的女性思维方式与理论视角。女性主体性同时也是指女性作为主体的自主性,要求女性冲破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传统父权文化的控制,摆脱单向度的传统性别角色期待与行为规范,从而有可能自觉地支配自身的活动,相对自由地选择、决定和调节自己活动的目的、方向和途径,实现女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6]

表2所示为被试参与女性主义翻译实践所采用的不同策略(有交叉使用),从中体现的正是学生能够站在女性的视角上看待两性问题,能够脱离现代社会中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而真正从尊重女性、关注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表2 被试采用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

2、女性主义翻译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开展性别教育,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业,通过进一步强化性别意识,帮助两性尤其是女性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树立更全面、正确的性别观,是现代女性高等教育的首要内容,其教育目的是引导女性摒弃传统思想,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思考社会和科学地审视自己,增强作为与男性平等的社会人的意识。[7]

在翻译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客观而全面地看待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女性主义翻译叛逆性地把译者(译文)由从属者身份提高到合作者,甚至是独立于原作之外的创作者,这一理论与实践是超越常规的。因此它的教学并非引导学生据此在性别意识的形成上走极端,认为男女两性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由此得出女性的真正自由必须通过将原有的结构对立,男女双方的地位简单地进行反转来达到,这显然是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指导翻译教学时认识上的误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教学引入,应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女性主义认识观,即女性生存的丰富内涵不能被缩减为单一的女性与男性对峙的结构,而应将男女两性的相处建立在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消除歧视与压迫的基础上。

此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教学引入,应使学生通过课程更深切地领悟到,翻译很多时候并非简单的语际转换,而是受许多文化因素、价值取向的制约影响,完全可能成为一项译者积极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虽然在凸显译者主体地位的影响力,引发人们反思传统译论中的翻译标准,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翻译背后的权力运作等问题上具有进步性,然而,必须向学生指出,针对现实中部分女性主义翻译实践不考虑译本的交流前景,任意用女性主义的方式改写原文,脱离了普通读者的阅读能力和经验的局限性,翻译策略过于激进,明显带有译者的主观化色彩,改变了原作者写作风格的现象,是不提倡的。

四、结语

以往的翻译教学,使得学生对翻译的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比较浅层的认知方面,视野也受到了局限。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有理由认为:学校和教师应该通过通识课为学生创设足够的氛围和条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进行有目的的拓展,同时在课堂内外给学生创设更多思考与发挥的空间。

当今社会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教育不仅要帮助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树立良好的竞争心态,更应在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教育价值体系的最高层次。女子高等院校开展翻译教学,特别是在通识类课程中引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一项拓展型课程建设。它将不仅有助于丰富和提升女子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优势,使课程建设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1]廖七一.重写神话: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

[2]徐来.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4).

[3]穆雷.翻译研究中的性别视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志谦.重新打造我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通识教育基础之上的全面素质教育[J].高教参考,2007,(9).

[5]徐永初.女校,女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潘萍.论构建和谐性别关系的动力与平衡机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1).

[7]单艺斌.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平台搭建与路径选择[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通识女性主义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