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物理课堂“精四导”

2010-01-26 01:24朱信和
物理通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玻璃板蜡烛物体

朱信和

(海安县韩洋中学 江苏 海安 226625)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教师从主讲人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备课的教案先演变为教学案,进而又改进为现今最流行的导学案;这说明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正逐步深入到教育工作者的内心.但矫枉过正,许多教师害怕被冠以灌输教学的罪名,课堂上不敢讲、不愿讲,出现了一些看似热闹 “漫山放羊”的课堂,导致课堂效率差;有些老师只是围绕导学案完成知识的教学,没有把导学的“导”落实到位,并导得精彩,只是以导的名义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怎样引导、导到什么程度,这是当前课堂改革的核心问题.

1 课堂引入中精心导“疑”、导“趣”

新课开始的“导”是让学生以最佳状态进行学习过程的导入过程,这时老师的导要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为学习新知识建立恰当的情景,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生动有趣并且富有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课的内容;二是促使学生对以往的生活经验产生疑问,形成认识冲突,进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保持高度的关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

新课导入的关键是要在简短的时间(2-3分钟)内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引出需要探究的内容,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特别的冲动.比如在导入动能的概念时,组织同学们观看美国大片中运动的汽车在公路上相互撞击、撞击街道上的障碍物的情景,学生被撞击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住,深感震憾,从而成功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大家不妨看看这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生活处处皆物理.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个惊险的短片,在欣赏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其中隐含的物理知识.

学生观看短片,纷纷赞叹场面的惊险、宏大,但无法直接说出其中的物理知识.

师:大家看到两个汽车相撞,从汽车的变形和位置的变化联想到的物理知识有哪些呢?

生:力.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撞击时,一个汽车对另一个汽车施加了力,而另一个汽车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表明这个汽车具有什么样的本领,能联系到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吗?

图1

生:汽车具有做功的本领,对另一个汽车做了功.

师:物体具有做功本领就说明这个物体具有能,汽车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这种能?

生:运动.

师: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能就是通常所说的动能,一个物体动能越大,能对别的物体做功的本领越大,根据影片的情景猜想物体的动能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

经过这样一番引导,学生不仅从生活实际中认识了动能的概念,引入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还能为学生进行下面的猜想提供有效的情景.

2 知识建构过程中精心导“探”

一堂课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的过程.探究活动是一堂课的核心活动,怎样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探究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设计探究活动的依据,怎样让学生有效甚至是高效探究是教师导“探”的关键.例如在“平面镜”教学时,要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如图2在讲台上直立玻璃板,玻璃杯放置在玻璃板的后面,面对学生展示的是两个点燃的相同的蜡烛,走下讲台背对着学生,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方,另一支蜡烛熄灭藏起,学生透过玻璃板看到玻璃板后面有点燃的蜡烛在杯中燃烧,慢慢向杯中倒水,直至烛焰全部淹没.

图2

学生在惊讶时,教师引导:蜡烛能在水中燃烧吗?杯中是不是真的有蜡烛?怎样来检验你的猜想?

学生拿去玻璃板观察.

教师在拿去后重新放回,故意使得蜡烛的火焰不再在杯中,引导怎样使得烛焰出现在杯中,在此基础上引出像的位置的确定方法;当重新回到杯中中时,请一个同学跑到玻璃板后来观察,撤去杯子换一张白纸放在原来的位置,看有没有像,总结得出是虚像.

引导到了这一步,学生对转换研究的方法有点眉目了,此时提出怎么与物体的大小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想到放一个一样大的蜡烛进行比较.这样这节课的重点不仅是探究了规律,还学会了设计探究方案的方法.

3 例题的学习中精心导“析”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有些同学解错题或解不出题的原因是没有分析到位或不会分析所致,所以指导学生分析题意是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引导学生会解一道题不是目的,引导学生会解一类题,甚至几类题,进而能够触类旁通,这才是关键.有的老师对一道题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的收获甚微,下次考到另外一道同一类型的题还不会,就是教师的导“析”不到位所致.导析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处,例如:

在学习只用电流表和定值电阻测量电阻的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分析测电阻时需要测量电压和电流,而电流表可以测电流,可缺少电压表,这时可以采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让所测电阻的电压与待测电阻的电压相等,此时采用两者并联分别测电流,设计出电路,有了这个设计思想,在只有电压表时,就不需要重复了,测量电功率时也能应付自如了.

又如在学习《物体的质量》时,一个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中给出了下列器材:大木块、大头针、橡皮筋、火柴棒、大螺母等,准备采用分类法引入物体和物质概念,对比总结质量的概念,这位老师为了避免满堂灌的嫌疑,让学生采用课本一次对比给出了质量的概念.学生对物体和物质的糊里糊涂,概念无法正确表达.而另一位高级老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分类,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种分法,总结了下图:

左侧是具体的事物个体被称为物体,而右侧所列的是材料的种类,称为物质,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然后再选择学生按照大小分类列表,分类的理由是含有物质多或少,为了区分这些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从而引入质量的概念,这样就能把质量的概念中的物体和物质区分清楚,表述时就不会出现混淆的现象.这就把“析”引导得恰到好处,既能够让学生活动充足、体验探究过程,又能分析出规律.

4 小结过程中精心导“质”

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要用精练的语句导出小结的核心、精华、方法、规律,此时老师的“导”要源于学生,但又要高于学生.学生由于受知识的限制而思考不全面,年龄特征所导致的理解片面性及思维不深刻,语言功底不到位所导致的词不达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来规范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归纳物理思想方法,点明物理现象的本质,突出教学重点,强调解题易错点等.这时通过教师高质量的导,导出小结的质量,从学生掌握方法的高度、解决问题的深度上精心地引导.

例如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时,敲锣时发出声音,而用手按住锣面时,声音消失,大部分学生总结为振动停止,声音没有了,或者是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教师引导学生:要有声音,必须怎样做才能达到呢?总结归纳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样表述完整、准确,物理语言到位.

以上四“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的主要方面.教师的精心引导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在“导”上下功夫,导得精妙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志,值得物理教师重视.

猜你喜欢
玻璃板蜡烛物体
浇不灭的蜡烛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空杯提重物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玻璃板破了之后
节能型玻璃板式空气预热器技术研究
神奇蜡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