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一娣
(江阴市教师进修学校 江苏 江阴 214400)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种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感性的体验中提高能力.现以一道力学题目为例,谈谈物理解题思路中运用数学知识使解题变成严谨、更形象的教学过程.
【例题1】如图1所示,在横截面为半圆形半径为R的光滑固定柱面上,用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绳分别系小球A和B两侧.已知mA=2mB,开始时A、B静止且与圆柱轴心同高,A球可竖直向下运动,然后释
图1
放A球.求小球B到达柱面最高点的速率.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可以列出方程并求得结果.
(1)
学生作图(图2)并列出方程
进而求得
对以上的结果学生愕然!在惊奇地探究过程中学生们意识到,事实上B球在尚未到达顶点时就已经脱离了圆柱面轨道,因此本题是一道错题!在充分肯定学生们大胆、正确的意见基础上,老师鼓励学生们把本题加以修改,这时学生大脑即刻进入兴奋状态,并产生了一种创造意识,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一个富于新意的题目2创造出来了.
【例题2】在例1中去掉已知条件mA=2mB,并由静止起释放A球.若要使B球能沿圆轨道通过半圆顶点,则A和B的质量mA、mB应满足怎样的条件(此时A球尚未着地)?
师生们初步分析:首先要使B球起动必须mA>mB.释放A球后,B球从静止开始沿光滑圆柱面上升并到达顶点,由于柱面光滑,系统机械能守恒.由题意得
(2)
B球在顶点而不脱离圆轨道时
(3)
由式(2)、(3)解得
(4)
运用类比思维的方法讨论上述解题过程,可以发现以上分析仅仅考虑了B球在顶点位置时不离开轨道.而这并不能保证其在起点到顶点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圆轨道,因此上述解法有不够严谨.
运用严密的数学知识讨论,本题的规范解法应为:设B球在任意位置M(θ角)时速度为v,如图3所示,则
图3
(5)
(6)
由式(5)、(6)解得
(7)
图4
所以
整理得
(8)
上述解题过程十分严谨,无懈可击.
下面继续运用数学知识对本题作进一步的讨论,以求对本题的物理过程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探讨,使物理意义更直观明了.
图5
即
此即为本题所求的结果,小球B始终沿圆轨道运动且能过顶点.
图6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常流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是一个不断的创新者.教师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去思维,造就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