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英淑
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逐渐缓和,我国经济也启稳回升,许多企业也逐渐地从经济危机的阴霾中走了出来,但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根本上消除。后危机时代,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更为严峻,深层次的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通货膨胀预期增强、资产泡沫、产能过剩等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企业应该认识到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实质上是信用危机,而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就是信用经济,在经济危机中我国有超过7.5%的中小企业破产倒闭,究其原因,有外部的环境因素,缺乏有效的信用管理是重要的原因。
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进入了经济的相对平稳期,企业从现在开始应当更加严格地进行信用管理,防止坏账、呆账的出现,并使销售利润最大化。而目前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企业在信用风险防范、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方面还比较薄弱。
后危机时代的更为严峻的经济形势是导致企业扩大信用销售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后危机时代,由于产能过剩、通货膨胀、价格战等导致企业间竞争更为激烈,为了能够销售更多的产品,企业会放弃现金销售而更倾向于信用销售、后期收款的方式。信用销售是买方市场下无奈的选择,也是商品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信用销售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销售额,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更高的信用风险。拒不完全统计,我国超过80%的企业不同程度地采取信用销售方式,在IT业95%是赊销。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调查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为信用缺失损失达到6000亿左右。信用交易的规模日趋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拖欠、呆账、坏账损失大幅度增加,信用风险加大。
后危机时代,企业急于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往往采取比较积极的信用政策,大力促销。而没有将工作重心放在信用交易前的客户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上。一旦客户出现拖欠、拒付等情况时,企业才启动售后追帐程序。这种信用管理重点的错位使得企业“前清后欠”的现象屡见不鲜,顾此失彼,包袱越来越重。
设置健全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是减少坏账损失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半数以上的企业没有设置信用管理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信用管理人员,中小企业该比率则更高。信用管理职能薄弱导致企业信用管理出现真空现象,总之,信用管理还不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根据邓白氏2008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选取的1000家样本企业中,有43%企业设有信用管理部门或信用管理专职岗位。有47%的企业是将信用管理部门设在财务部门下,直接报告给总经理的占15%,10%的企业向销售部门汇报。
客户信息获取的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信用销售的质量。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企业,在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方面要重新配置,信用风险更加突出。因此,企业在规避信用风险上更为重视,但是现实的状况是企业难以获取客户全面的真实有效信息,这样就使得企业无法真正有效地进行客户的信用评价,信用销售较为茫然,信用风险后移,加大了账款回收的难度和成本。
1.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道德水平
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风尚。首先,提高个人的信用道德水平,树立“人不信不立”的道德规范,诚实做人。其次,提高企业的整体信用水平,树立“企不信不立”的经营规范,使诚信经营。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之本,以诚取胜,赢得顾客信赖,从而赢得市场。
2.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法规体系
提高信用管理规范的层次和法律效率,扩大其适用范围和强制力。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已有的《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担保法》、《企业破产法》、《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有关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的管理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明确信用关系双方确立和解除的原则、条件,信用关系确立后双方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信用关系破裂后责任方对受损方在经济上应给的补偿和法律上应受的惩罚措施。通过信用法律体系的建立,可以解决我国当前的信用秩序混乱问题,更好地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债权人利益。
3.加大信用管理知识的培训力度,建立行业信用信息化平台
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协会等部门应重视企业信用管理的服务,加大信用管理知识的培训力度,鼓励企业设立专职信用管理人员并参加信用管理师的资格考试,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计算机网络建立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降低企业信用管理的成本,强化政府监管。定期公示守信企业的“关荣榜”和失信企业的“黑名单”,为守信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贷款利率优惠等,对失信企业采取限制措施甚至淘汰。
行业信用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是开发设计行业信用数据库,其数据范围包括行业内会员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上游行业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下游行业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行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数据来源与公开的信息以及从政府相关部门、信用中介机构等渠道采集的信息。
4.培育和推动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我国虽然有2600多家信用中介机构,主要从事信用征集、信用评估、信用调查、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服务,但是数量多、业务单一、规模小、实力弱、质量不高、竞争无序,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无法与国际上知名的邓白氏、穆迪、科法斯等信用中介机构相比。因此只有培育和推动我国信用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发挥为企业信用管理服务的职能,使企业有机会有信心将信用管理业务外包给专业的信用中介机构来管理,在企业回收应收账款、解决贸易纠纷、转移信用风险、扩大贸易融资渠道、促进信用经济健康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加强企业信用文化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文化建设是企业与社会、企业、个人之间信用关系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企业管理团队的信用管理观念的形成,在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模式,诱导、影响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当员工共享他们对信用管理的信念时,实际上就变成了这个企业的特性,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了组织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信用文化的建设使得企业重视自身的信用和客户的信用,重视企业信用管理的过程,为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提供了基础,也实现了多方共赢。
2.加强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建立信用管理部门,配备必要的信用管理专业人员,才能将信用管理工作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独立行使信用管理职能。履行在信用销售前评估客户信用水平、更新客户信用数据、跟踪客户履约情况、追收退欠款等职能。联想95%是信用销售,但是它的坏账率只有万分之三,就是因为其信用管理做得好,甚至比美国的IBM好。信用管理部门的设置和运行可以有力地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
(2)信用管理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应整体协调配合
在后危机时代,由于产能过剩、市场低迷,企业信用风险较大,信用管理目标要与企业总体发展目标协调配合和适时调整。具体应做到信用管理目标与企业当前和未来的资金状况相协调、与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状况、产品生命周期、经济增长模式等相适应。当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时,应采取较为积极的信用政策来配合企业经营目标;当企业处于成熟期时,可以采取中庸的信用政策配合企业经营目标;当企业处于衰退期时,可以采取较为保守的信用政策配合企业经营目标。企业不能盲目地放宽信用条件和提高信用额度而给企业带来不可逆转的信用风险。
(3)建立有效的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和有效运行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信用风险。信用管理流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是信用政策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保障。
(4)开发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技术和信用风险转移渠道
在技术手段上,企业建设高效的信用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企业在购置信息化硬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和制度,并开发设计一套较为全面系统的信用管理系统。信用管理系统可以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公司定制开发,或者购进成型的信用管理软件进行改造。通过该系统可以使客户的信用信息集中统一管理,并可以将这些信息在企业范围内得以共享,以客观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
其次,企业可以采取信用担保、信用保险和信用保理等方式降低和转移信用风险,同时企业应当建立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和呆死帐赔偿机制。明确制定呆帐和死账的部门与人员各自分担比例,合理确定各个部门和相应人员的责任,实行对信用销售呆死帐的责任人实行终身追究制度。建立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和呆死帐赔偿机制可以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提高企业资金的安全性。